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819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卷

历史试题

1.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

这说明

A.王权权威提高

B.官僚政治萌发

C.宗族等级严格

D.周王权威削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辅政大臣,说明王权的权威提高,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血缘政治,官僚政治萌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权政治,不是宗族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辅政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王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D项错误。

2.《晋书》“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

”材料意在强调

A.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秦朝改变西周的制度,而汉代遵循秦的制度,并未强调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遵赢旧”说明西汉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不是重在强调西汉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传承发展,并不是强调秦汉时期是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得出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

3.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保路运动,其中体现出的是人们对铁路国有的抵制。

保路运动是人们对当时政府的不满,是对封建统治的一种抵制,也是对当时帝国主义的一种打击。

因此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A选项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含义;B选项说法错误,并不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抵抗;D选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保路运动的

【名师点睛】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4.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

“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B.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地缘政治”体现了美国面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陷入“滞胀”等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史实,故D项正确;材料中观点不能佐证美国结束越南战争,故排除A项;美国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观点无关,故C错误。

故选D。

5.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英国并未成为海上霸主,故A项错误;在②阶段的17、18世纪加紧殖民扩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B项错误;在③阶段的18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④阶段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结合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概况解答即可。

6.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中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居民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盲目崇洋

7.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两个五年计划片面的发展工业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所述为苏联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农业集体化阻碍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私人土地对促进农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由此可知苏联激进的农业集体化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选B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农业集体化

8.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答案】D

【解析】

从1960——2000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结果使得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D项正确;观察表格,其数据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工业比重变化的趋势,AC项表格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9.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

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

这种现象说明

A.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二者关于孔子身高的记载有较大差别,不能相互印证,还需进一步考证,说明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故A项正确,B项错误;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对孔子身高的记载,也属于后世人的描述,不属于原始材料,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史记》的记载就存在谬误,故D项错误。

10.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式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史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了经济危机能推动新的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技革命并非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选项A夸大了科技革命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科学技术也不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

“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

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

”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A.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B.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C.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D.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国民党认为农工人数众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提出扶助农工的政策,认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联俄;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12.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

人的头脑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千千万万个印象,“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该作家主张

A.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B.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C.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D.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答案】D

【解析】

材料文字“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即意识的流动,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创造出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形式,故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理性思维模式故A错误;B和C属于现实主义写法,不符合题意。

点睛:

材料中的作家是“意识流”小说的创造者伍尔夫。

他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他否定生活的真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

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材料三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

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G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请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