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18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docx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

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

“吃了吗?

”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

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youeatenyet?

或Haveyouhadyourlunch?

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

“我也没有吃。

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

”或者说:

“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

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

”和“到哪儿去啦?

”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

和Wherehaveyou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

It’snoneofyour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noon。

而Good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pleasedtomeet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nicemeetingyou或It’snicetohavemet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

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

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说Stay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

如果说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也很不自然。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

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

MrSummers,MrsHoward,Miss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

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Mary或UncleJim(注意:

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Joseph或Sister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Jackson杰克逊经理),Principal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

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Captain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Commander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Admiral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Commander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

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

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

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老师),还是叫TeacherZhang(张老师)?

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

称老师为Comrade(同志)或ComradeLi(李同志),合适吗?

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

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Wang(王先生)MrsYang(杨太太)或Miss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

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

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

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

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Policeman都不妥。

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

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

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

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

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me,Pardonme,Isay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

有时说Hey;或Here;或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三)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句。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

当别人对她说:

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

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

“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

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

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

她对那个人说:

“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

“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

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

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

“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

”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

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

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

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

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

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

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这样的话近乎下流,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奖的人颇为欣赏。

 

 

(四)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Thankyou,I’msorry,Excuseme等。

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

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Thankyou和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

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

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you和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

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Thankyou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atall,Don’tmentionit或You’re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

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you后怎么回答呢?

有人会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It’smyduty,就会含有下列意思:

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

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

适当的回答是I’mgladtobeofhelp或It’s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first,这是不对的。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me(对不起)。

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

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

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

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

“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vehadahardtime或You’vegonethroughalotof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

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Youmusthavehadatiringjourney或Youmustbetiredfromsuchalongtrip或Didyouhaveagoodtrip?

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

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

Welldone.ThatWas(You’vegot)ahard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

)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

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

汉英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

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

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

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还有其他区别。

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

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fu和three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他只要说Insummerkeepexercisingduri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

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

他解释说:

“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

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

”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

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waspackedlike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

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

而且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cowboy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

汉语中把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

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习,等等。

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方面的用语中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例如汉语中的“斗争会”这个词可以译成strugglemeeting,但这种译法说明不了这种会的内容。

反过来,美国的revival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国人很难猜测,除非亲自到现场看过这种宗教气氛极浓、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复兴集会。

同样,中国人对bingoparty和bingogame往往一无所知,有些词典中bingo的汉语注释是:

“一种用纸牌搭成方块的赌博”(《新英汉词典》),“排五点一种赌博性游戏」”(《英华大辞典》),读者查到此词仍然不得要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

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heatable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hawsona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

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一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solar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

)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RainWater(2ndSolarTerm),把“惊蛰”译成WakingofInsects(3rdSolarTerm),把“清明”译成,PureandBrightness(5thSolarTerm)。

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

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

春分=SpringEquinox;夏至=SummerSolstice;秋分=AutumnalEquinox;冬至=WinterSolstice。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汉语里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词,如“阴”“阳”,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

“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

‘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

‘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阴”和“阳”的概念作为中医治疗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许多世纪,然而,这些原理却很难对西方人讲清楚。

中医理论里所说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难用英语词表达,只能做些解释。

如“上火”,就说是“内热过多”,然后再描写一下症状。

在《汉英词典》中“阴”、“阳”两词只好分别注释为:

(inChinesephilosophy,medicine,etc.)yin,thefeminineornegativeprincipleinnature;yang,themasculineorpositiveprincipleInnature.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一致,但西方人还是不易明白。

以上例证足以说明差别之大。

造成这些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

或是由于环境和传统有所不同,或是由于工业和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差异,或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等等。

(二)有些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但它们又不是完全同义的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妇的意思)。

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lover呢?

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

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ia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 Lady,有时译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国人看到“第一夫人”字样会发生误解,以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从而得出一种错误的印象:

“白宫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几个老婆!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ofbirth或whereapersonis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aperson’sparentsorancestorscamefrom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

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

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

Placeofbirth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

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