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746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9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最终版.docx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最终版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队伍编号:

155

队伍名称:

城市梦想家

2014-3

中山大学

中国广东

目录

摘要3

一、绪论4

1.1研究背景及意义4

1.1.1研究背景4

1.1.2研究意义5

1.2文献综述6

1.2.1国外学者对身份认同与消费的相关研究6

1.2.2国内学者对身份认同与消费的相关研究8

1.2.3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8

1.2.4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消费的研究9

二、研究设计10

2.1研究思路10

2.3核心概念界定13

2.3.1新生代农民工13

2.3.2身份认同14

2.3.3消费行为15

2.4研究变量及其操作化16

2.4.1自变量16

2.4.2中介变量16

2.4.3因变量17

2.5研究方法18

2.5.1调研地点的选取18

2.5.2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18

2.6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20

三、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类型及分析22

3.1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基本状况22

3.1.1衡量身份认同的维度22

3.2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24

3.2.1基本人口学特征: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25

3.2.2月收入26

3.2.3生活经历:

打工时间及务农时间27

3.2.4情景互动:

与媒体接触频率及与当地居民接触程度29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状况分析31

4.1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32

4.2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34

4.3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35

4.4新生代农民工符号消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6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38

5.1身份认同综合指数38

5.2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程度与其消费行为的相关分析40

5.2.1、身份认同与物质消费观念的关系40

5.2.2、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观念的关系41

六、访谈摘要及分析42

6.1访谈摘要42

6.2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43

6.3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4

6.4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的关系44

七、总结45

7.1研究总结与发现:

45

7.2建议46

7.3研究不足与局限48

附录49

I.调查问卷49

II.访谈提纲52

摘要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大约有1.6亿的人口。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户籍为农民身份,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1980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其成长经历、工作环境等已经与上一代农民工形成了很大的区别。

虽然他们依然保持着农村户口,但是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的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农民,并且对城市拥有较高的归宿感,即拥有城市化的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变得城市化且多样化。

他们倾向于把自己收入的较大部分用于自己在城市的消费,同时回流到家乡的资金也并不多;他们购买商品时不仅仅考虑其是否实用,同时也会考虑品牌、时尚的因素(我们称之为符号消费)。

我们试图探究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其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中的符号消费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同时运用SPSS计量软件,分别从多个维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探究身份认同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消费、符号消费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有并不可或缺的一个庞大群体。

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

而在这其中,年轻一代已经日渐成为主体,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10年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中他们首次被命名为“新生代农民工”。

新老农民工在心理、教育程度、成长经历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出身,基本未有务农经历,乡土情结较轻,耐工程度较低。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更高,视野更加开阔,受到现代大众传媒和城市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城市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更为强烈,成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活、贴补家用等经济目的,而且是为了摆脱务农和农村的生活方式,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现实中因为经济实力,户籍制度以及传统城市社会的排斥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和认同却往往是“单相思式”的,形成城市“认同困境”(乔超,2010)。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从传统生产型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快速转变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社会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的消费者。

他们不再向上一代农民工那样进城赚钱,养家糊口,个人消费只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更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把收入的更大部分用在了个人消费上。

在消费社会,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更有了符号价值,甚至商品所包含的符号价值成为主要价值构成。

符号消费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

消费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里融入的重要维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代农民工已经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较显著的行为差别:

他们衣着入时,出行简单方便,尽管可能没有积蓄,但不再谨慎地计较花销,吃穿住用行基本不受自身经济收入的制约。

地们开始出入城市里的大型超市、商场消费,购买名牌服装和高档次的生活日用品,业余时间也开始追求时尚运动,并更加重视自我感受和心理体验,人们开始无法明显分辨出这类农民工和城市青年的区别。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凝聚上下人心的“中国梦”。

中国梦不仅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具体的体现。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打破,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要求。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呈现出来怎样的特征?

还有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究竟有多少收入用在了消费上,又有多少收入回流到了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和符号消费是出于何种原因,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在对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来分析和探讨以上几个问题。

1.1.2研究意义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地向现代部门即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事实上,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这一理论的直接体现。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和城乡福利体系的双轨制,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很多时候,他们却都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不仅承担繁重的工作,生活条件简陋,往往还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甚至还会遭遇拖欠工资。

而他们融入城市,也是困难重重,不仅有户籍制度的壁垒,也面临着城市高额生活成本的经济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已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都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由于乡土情结,生活习惯,乡村认同等因素,很多老一代农民工最终会回到农村,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融入城市,转化为城市化背景下的市民和产业工人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合理的归宿。

从宏观层面来说,本文的研究旨在关注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了解他们的现实状况,心理诉求,认同困境,从而为有关的政策制定或者更深入地研究提供支持,我们当然也希望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关注和更准确的认识。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着眼点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

实际上,国内农民工问题向来是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不少出色成果。

目前,学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职业培训、子女教育、户籍转换、城市融入、文化生活、居住环境等问题领域。

对于农民工的消费和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涉猎的并不多。

在调研方法上,很多研究都只是采用了访谈的方式,而缺少数据实证检验的支撑。

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个消费问题的关注,使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地域上看,本文调研的地点主要是在珠海,而我们认为农民工的问题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地域特征,身份认同会受到不同城市社会包容度,生活水平,文化开放度的影响,消费状况也会受到不同城市商业发达程度,消费文化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最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要求下,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有关部门制定合理政策,商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学者对身份认同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20世纪80年代消费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兴起,符号消费作为消费社会最卞要的特征成为诸多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其中以让·鲍德里亚(Baudirllard)最为著名。

波德里亚早期的二部代表作《物体系》、《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消费社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符号消费理论。

运用语言学中“所指”和“能指”之间关系的思想,修正了使用价值概念,认为物质客体与它所代表的精神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或天然的联系。

商品本身不仅包含了马克思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包含了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价值即商品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鲍德里亚将“消费”定义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所以符号消费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简单地说,符号消费就是对商品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消费。

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消费社会是一个不存在先验性的没有历史的社会,和被符号吸收的社会,其中的匮乏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符号差异。

出于对商品的符号价值的追逐,人便处于符号的包围之中,人们在消费中并不能够获得真实的满足,只是进入了“符号的眩晕当中而难以自拔”。

于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问题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消费被异化了,人也被异化了。

波德里亚作为符号消费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符号象征体系,但是其实关于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却早己存在。

同样的命题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也提到了关于“时尚消费”,他指出“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时尚意味着相同阶级的联合。

”时尚显示个人社会分层,而社会阶层则规定了身份定位。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融入城市的愿望,让他们企图通过符号消费、时尚消费的方式提升社会地位。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消费方式和社会身份认同具有密切关联,他指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抱有财富和权利是不够的,有了权利和财富还必须要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

财富有了证明之后可以深深打动别人,使人感觉到这份财富所有人的社会地位,一个人要是生活中漠不关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不断展示他的支付能力。

”从凡勃伦的理论中可以得出,消费行为是建构自身身份的一种方式,真正的动机是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

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指出“决定消费及生活方式偏好,包含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使我们同事具备独特的认同和区分他人品味的判断能力。

”不同阶层的消费文化呈现不同的态势,消费区分阶层。

较高阶层通过高昂的消费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中层、下层的消费者则通过模仿上层消费来实现社会地位的跃升,这不仅是身份转换的方式,更是获准进入新群体的合法性标志。

我们可以看到:

西方符号消费研究也已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厘清了符号消费的概念、内涵及符号消费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即它在整个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的建构作用。

1.2.2国内学者对身份认同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农民工问题向来是国内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学界对该问题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7年严翅君在论文《长三角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对长三角江苏八城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下农民工的消费方式由简单转向复杂,由保守转为开放,消费心理也更加大胆。

而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研究了消费与时间、空间、心理的关系,又探讨了消费的社会环境,最终找寻到了消费中的问题。

彭华民的《消费社会学》中则从家庭、社会群体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消费的社会关系。

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调查》中指出,农民工一方面试图通过符号性消费融入市民社会,一方面又大量储蓄。

他们对城市的态度也同样模糊,既愿意定居城市,又不是非常反对回家乡。

近年来,也有几篇硕士论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问题。

如张兆伟,曾全声,王卓梅,章译文等。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从认同与消费关系方面对符号消费进行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阶层,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更少。

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于社会认同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研究。

1.2.3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

与新时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并不多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2001年王春光的研究结果。

王春光等人对杭州、温州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新时代农民工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发现认为自己不是农民或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

河北大学的韩军叶与邓诚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地带,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又不想回农村务农,身份认同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

”周明宝在《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中阐述滞留型青年农民工对城市有极高的依赖性,这表现在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主动适应、自觉性内化和外显行为的效仿上。

在效仿的方面,他们常常以市民阶层为镜,模仿市民消费行为、消费水平以作为融入城市的证据。

1.2.4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消费的研究

对于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我国学者曾在这方面做出巨大的成就。

钱雪飞经过在南京市近600名农民工样本的调查后,得出“农民工的消费所占收入比重较大,消费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居民相比,虽处于底层,但自我满意度较高。

”而李海峰则着重就消费结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他指出城市农民工的支出基本由食物及房租为主。

于丽敏对农民工消费的二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工在休闲娱乐,食品生活,住房支出等方面都具有很明显的二元性特征。

对此他们都在自身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考察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消费结构,符号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身份认同类型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因素从人口学、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情景互动四个维度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而建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类型:

市民化的身份认同和农民化的身份认同。

其中人口学维度的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维度主要用他们的月收入来衡量;生活经历包括在农村的务农时间和进城打工时间两个变量;情景互动包括大众媒体的接触频率和与城市居民的接触频率两个变量。

其次,本文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现状。

因为考虑到对新生代农民工具体衣食住行的消费量进行调查比较困难,也难以得到准确的数据,我们仅仅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以及其收入通过各种方式回流到农村的比重。

我们重点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符号消费的现状,我们在调查中,我们分别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流行时尚的关注度和对品牌的认知度。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他们的符号消费行为,并将此操作化为对品牌产品的购买。

最后,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的身份认同影响下的消费情况,从而分析身处在逐渐进入消费社会的城市的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策略和消费模式。

2.2研究假设

1、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程度(倾向于市民或倾向于农民)相互之间存在差异

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及生活在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时代。

上图由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得出。

我们可以看到,自80年代开始,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开始大幅攀升。

在这期间,尽管新生代农民工至今依然保留了农村户口,但是他们可能在成长时期已经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另外一些则依旧在农村生活。

与上一代农民工普遍在农村长大不同,我们推断,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程度的内部差异。

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均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然而他们具体生活状况还是有差异的,因此也会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不同。

2、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基本的人口学特征、收入状况、生活经历、情景互动等)。

有国外学者认为,身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由环境所激发的认识和认识所促动而表达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过程。

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某个个体在精神上的对自己的看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与那个个体周围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情况,我们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外部环境中挑选了一些变量,试图验证它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倾向性选择。

再者,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自身份认同有显著性影响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则市民化的身份认同就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则农民化的身份认同就越高。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财富、威望和权力社会等级划分的三个标准。

根据当前学术界的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群体中也出现了阶层分层和分化的局面,而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选择。

最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城市的情景互动影响着身份认同。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实际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合。

新生代农民工过往的生活经历,与周围人群的接触以及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必然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

可想而知,那些有着较长农村务农经历的人,必然受农村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很深,而那些有较长城市生活经历,甚至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又与城市市民接触较多的人必然更容易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更加容易产生市民化的认同。

3、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受到人口学特征、收入状况、生活经历、情景互动的影响。

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考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结构,即在他们的收入中有多少用在了个人消费上,又有多少事回流到了农村的。

另一个是符号消费的问题。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另外,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视角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客观的阶级地位决定着主观观念。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会影响其消费行为。

最后,从社会情境和生活经历的角度来看,在城市中生活越久,置身于城市消费文化的包围圈中,广告、包装、展销、时尚、旅游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品牌,构成一种“物品系统”,人们每天都在报纸和电视媒体炮制和宣传的“符号”里进行驯化。

这自然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其消费行为相互影响。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他们的消费行为。

王宁在其《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2001年)中认为个体的身份认同对其自身的消费方式起着约束作用,个人总是试图选择与自身的身份相符的消费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消费是消费者通过商品交换来提升自己效用的过程,身份认同作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让他的行为符合他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效用。

因而某个个体的身份认同对其消费行为有一定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身份认同。

有学者认为消费是外来移民实现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在城市的消费环境下,他们的消费方式会跟城市当地居民变得相似。

渐渐地,他们会关注或在意城市本地居民关注或者在意的东西,他们的价值观会发生改变,其对自身身份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2.3核心概念界定

2.3.1新生代农民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先生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他在2003年将其”修正为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指20世纪8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将其区别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出生和长大起来的),他们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在王春光的描述中,他们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

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的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界定为户籍为农民身份,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1980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

2.3.2身份认同

认同有承认、同一和认可、赞同的意思。

英文的认同(identity)最早源自拉丁文idem,往往用来表示两种人或事物在不同时空中具有相同的特征或者连贯性。

)弗洛伊德提出的认同概念认为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个人对他人价值规范的模仿和内化过程。

他不仅意识到认同的社会化,而且也从共同拥有的认同方面意识到它所具有的理解群体团结心里的潜在动力。

认同是社会行动者自我辨认和建构意义的过程,主要是奠基于既定的文化属性或一组属性上,而排除了其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参照点。

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个体对于所属的基本社会文化的认同,个人所认同的身份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身份。

社会学家R·简金斯认为认同这一概念应包含两个含义:

统一性和独特性。

因此认同揭示了“相似”与“差别”的关系,构成了两个不同方面。

因此认同过程就是与他人相似或者与他人相区分的过程,就此界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范围,也就确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

西方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体系中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要和世界及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自己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当我们赋予身份以社会属性时就会发现,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消费方式是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主动建构着消费主体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身份认同又决定了消费方式,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身份相一致的消费方式。

在本文的研究中,身份认同主要指个体身份认同,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身份认同。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他们被定性为是农民,但是由于务工的原因,他们与传统农民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他们关于自身身份的认同要如何完成呢?

这是我们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

2.3.3消费行为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应该不仅仅着眼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越来越看重其附带的符号价值如身份、地位、风格等,同时人的消费实践本身也具有表征社会地位和认同的象征意义,而齐美尔则提出“时尚消费”的概念,认为中产阶级出于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要求会积极投身于时尚消费,凡勃伦注意到了贵族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满足,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即一方面是为了划清同其他阶层的界限、确保自身的身份等级,另一方面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