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72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1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单元说明:

原来混合运算的顺序有自己的线索:

从连加、连减、乘加、乘减→连乘、连除→两头是乘除中间是加减的。

应用题也有独立的线索,两者紧密相连,到高年级一般前一单元是混合运算,后一单元是应用题,这样安排有一定的道理,先独立成章说明运算顺序,再在解决问题中,再按规定的运算顺序列综合算式,互不干扰。

现按照《课标》精神,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不独立成章,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

四、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现实问题,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是这套教材秉承的原则。

2、在一个单元里较为系统地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3、在讲清楚运算顺序的前提下,把“0”在加减乘除运算中的特性单独安排一个课时,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4、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5、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有效利用单元主题图:

主题图“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

创设了“冰雪天地”的情境,后面一些例题就以此为背景来解决问题。

这里有3个活动区:

滑冰区、滑雪区、冰雕区,同时还告诉了三个活动区的人数,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2、整体把握,有效落实。

3、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1)加强口算训练。

(插入口算)(其实上学期的口算纸是超纲了的,有许多简便运算的题目在里边。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

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全册书只出现两次,我觉得是不够的,老师应该增加练习的量。

书P16(14)和P129(6)。

(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计算的量和题型。

六、教学进度:

四则运算…………………………………5课时

整理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试卷讲评…………………………………2课时

共计10课时

四则运算

累计课时数

(1)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进而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分钟)

1、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问题预设:

冰雕区比滑雪区多几人?

三个区一共多少人?

通过补充条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补充,形成自探提示: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认真读题,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一题怎样列算式?

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②第二题呢?

③结合前两题的计算过程,试总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4——5页的内容,并思考以上问题。

二、解疑合探(13分钟)

1、让学生充分在全班交流自探结果,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遇到自探有困难的问题,小组讨论。

3、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4、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

5、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问题预设:

如果是三个以上的数相加减或乘除,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

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等。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3)P5做一做1、2题。

2、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冯丽坤(备)

含有两级的运算

累计课时数

(2)

教学内容:

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5题。

教材分析:

例3通过解决需要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或差)的混合运算”,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解决“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分)

1、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即24元的一半。

2、出示例3及自探提示:

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自探提示:

认真读例3,独立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要买几张门票?

每张门票分别多少钱?

(2)有几种方法解答?

(3)24÷2求的是什么?

(4)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5)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自探,教师巡视学情。

二、解疑合探(15分)

检查学生自探情况,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等生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同桌讨论总结运算顺序。

板书: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质疑再探(5分)

谁还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问题: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又该怎样列式,怎样解答呢?

四、运用拓展(7分)

1、学生自编习题,并让同桌交换答题。

2、完成第7页做一做1、2题。

3、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认为哪些地方最值得注意?

板书设计:

含有两级的运算

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60(元)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累计课时数(3)

教学内容: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在冰天雪地滑雪场玩得很开心,今天我们继续去滑雪场玩儿吧!

2、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3、把这些条件和问题编成应用题,指名列式解答。

(1)星期天,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4×3+24÷2

=72+12

=84(元)

答:

购买门票需要花84元钱。

100-84=16(元)

答:

应找回16元钱。

(2)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谈话:

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学习的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围绕课题设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

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示:

(1)这道题怎样列式?

你有几种方法?

(2)这几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你能总结一下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生自探,教师巡视学情。

二、解疑合探(18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

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重点强调: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第一种方法:

270÷30-180÷30

=9-6

=3(元)

答:

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第二种方法:

(270-180)÷30

=90÷30

=3(元)

答:

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全班口述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②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问题预设:

除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外,还有其它的运算吗?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师: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2、P7做一做1、2题。

3、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4、全课总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和大家谈一谈。

板书设计: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90÷30

=3(名)=3(名)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关芳芳(备)

四则运算

累计课时数(4)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材分析:

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5,它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分钟)

1、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同级运算:

从左到右

两级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

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

2、出示例5及自探提示:

(1)42+6×(12-4)

(2)42+6×12-4

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的自探提示:

①以上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两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为什么?

③什么是四则运算?

④请你试着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解决以上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

二、解疑合探(14分钟)

生汇报以上问题答案。

如果有困难,小组合作讨论。

1、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2、计算

(1)42+6×(12-4)

=42+6×8

=42+48

=90

(2)42+6×12-4

=42+72-4

=114-4

=110

3、由于运算顺序不同,所以两题的计算结果不一样。

4、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5、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质疑再探(4分钟)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

问题预设: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又有括号,先算什么?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生自编习题。

2、P12做一做1、2。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1)42+6×(12-4)

(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有关0的运算

累计课时数(5)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

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分钟)

(一)口算引入

1、口算

(1)100+0=

(2)0+568=(3)0×78=

(4)154-0=(5)0÷23=(6)128-128=

(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观察上面算式,它们都与谁有关?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0的运算

(二)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三)出示自探提示:

先让学生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0在四则运算中有哪些特点?

②0是否可以做除数?

为什么?

③在计算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13页内容,思考上面问题。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

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0不能做除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2、教师小结:

0不能做除数。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四、运用拓展(8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完成课本第15—16页第8—13题。

3、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朱乾坤(备)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

累计课时数(6)

教学内容:

复习四则运算。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学生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初步学会了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本节课通过复习和综合练习,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含有两级的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4分钟)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谁能给大家出一道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给大家计算一下呢?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

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习题:

(1)365+267-498=

(2)75+360÷(20-50)

987÷3×6=(72-4)×0÷3

请同学们完成以上两组算式,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以上两组算式中,第一组算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二组呢?

(2)同桌之间互相叙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第二组算式中出现了有关0的计算,这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如果把这个算式中的“0“和”3”交换位置,行吗?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同学们思考好了吗?

好了我们共同来看这些问题。

第一个算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谁来说一说呢?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大家同意吗?

那么第二组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乘除,最后算加减。

)大家是不是这样计算的?

谁愿意给大家叙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我们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如果算式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乘除,最后算加减。

)谁还愿意再来说说。

同桌之间互相再说一说。

第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算式中“0”和“3”的位置能换吗?

(不能,如果换了,计算到最后就成了204÷0,这样,在除法中,0就做了除数)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三、质疑再探(2分钟)

同学们,通过学习,关于四则混合运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问题预设: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那么像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四、运用拓展(14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

通过学习,关于四则混合运算谁能给大家出一道有价值的习题,考一考大家呢?

(二)师供题。

1、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14-6=828×12=336

17×8=13698÷2=49

136+24=160336-49=287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2、在下面算式的左边填上合适的括号,使算式的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5×9+15÷3=205×9+15÷3=40

5×9+15÷3=705×9+15÷3=50

3、学校食堂运来12袋粮食,其中8袋是面粉,其余4袋是大米。

每袋面粉重25千克,每袋大米重40千克。

食堂一共运来多少千克粮食?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评价测试

累计课时数(7-8)

一、填空。

(12分)

1、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顺序计算。

2、(90-21×2)÷12,计算时要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

4、根据下面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21×3=663

(2)217+123=340

208÷16=13340÷17=20

663+13=676500-20=480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