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53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docx

经济基础重点归纳

经济师基础

《经济基础》第一章:

1、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国有资产概念

2、产权权能的完整性:

产权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的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转让权。

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

1)资产控制主体是企业法人非自然法人、2)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3)分解两部分4)不能直接支配属于自己的财产部分

企业财产权利分解为:

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

4、三种基本企业制度:

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公司制――法人企业制度。

5、1.按劳分配:

指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按劳分配的特点:

范围:

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非全社会范围)。

实施主体:

企业(非国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者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等的。

6、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

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G(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索洛模型:

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βK(资本增长率)+A(技术进步率)

经济含义:

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推动的。

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α、β值,便可以把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余值”计算出来。

A=G–αL-βK

7、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8年左右。

(经济活动中一般所提到的)

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平均长度3-5年。

按照一国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

古典型周期(低谷时经济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和增长型周期(低谷时增长率为正,即经济总量相对减少)。

8、.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

(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

劳动和资本。

(正比)

劳动的数量:

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

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

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包括:

(1)技术进步;

(2)制度创新;

(3)管理效率的提高;

(4)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9、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居民何厂商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合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技术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标准: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也不使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货或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条件:

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0、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的原因

含义:

完全依*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原因:

(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的存在;

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其他社会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

其他市场主体受益,自己却不能得到补偿;(外部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最优水平;

“负外部性”:

其他市场主体受损,却又不为此作出赔偿。

(外部不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水平,并给其他社会主体乃至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表明资源未实现最优配置,帕累托标准未实现。

外部性的存在,与产权不明晰有关。

(2)公共物品的生产;

含义:

如果某种物品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也就是任何人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即为公共物品(如公路、广播、电视等)。

如果某种产品既不具有竞争性,又不具有排他性,则可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治安等)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因此,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能够起完全的调节作用。

(3)垄断的存在;

含义:

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原因:

①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而使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领域

②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

③自然垄断。

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

④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准入制度。

⑤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垄断。

垄断形成,市场竞争性减弱,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表现:

①垄断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量和价格,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②垄断厂商为获得最大利润,其产品的价格会高于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产量会低于竞争条件下的产量,意味着生产不足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③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是以消费者收益的相对减少为代价的,导致分配不公。

④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其经济效益低于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效率。

(4)信息的不对性和不完全性。

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不对称的信息导致在市场上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使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信息的不完全性会使生产者无法选择最优的资源并根据消费者偏好选择最优的市场,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11.市场功能缺陷

对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加以克服;

对于市场功能缺陷,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节加以解决。

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

(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明晰产权)

(2)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政府生产公共物品,数量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

(3)对垄断进行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控制市场结构;管制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数量;制定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

(4)信息服务的微观经济政策(消除市场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2、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1.对外贸易的基本作用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基本作用:

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实现经济的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传导作用:

通过进出口贸易和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两个渠道来实现。

(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

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2.影响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市场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3.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目的:

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商品倾销等。

对外经济合作

1.国际资本流动和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

含义:

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

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国际间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和短期(短期资金融通、贸易型短期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两种类型。

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

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

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

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高额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世界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

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

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

1)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

2.国际转让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

国际技术转让类型:

国际技术贸易(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合作生产)、国际技术交流(非商业性的国际技术转让,包括技术援助、合作开发、科技人员交流)

作用:

1)加快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2)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费用;4)提高竞争力

3.劳动力国际流动与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

原因:

1)收入的国际差距

2)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3)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步

阻碍因素:

流动成本过高、国外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形式:

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流动;中短期劳务输入与输出;智力型人力资本流动;未跨国界的劳动力流动

双重经济效应。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基本职能

宗旨:

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

),保证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和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扩大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及可持续发展。

基本职能:

1)负责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同时为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提供框架,以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

2)为各成员就多边贸易关系进行谈判和贸易部长会议提供场所,并提供实施谈判结果的框架;

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成员间可能产生的贸易争端;

4)运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定期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所产生的影响;

5)通过与其它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

6)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

3.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1)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

法律框架由《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其四个附件组成。

最高决策机构:

部长级会议。

闭会期间,其职能由总理事会行使。

总理事会具体职能:

履行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职责。

总理事会下设立货物贸易委员会、服务贸易委员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

委员会

临时机构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

(2)加入和退出机制

无限期开放。

申请与受理阶段、对外贸易制度的审议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阶段、多边谈判和起草加入文件阶段、表决和生效阶段。

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收到书面退出通知之日的6个月期满后,退出生效。

(3)决策机制

主要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在无法协商一致时,通过投票表决决定。

(4)争端解决机制

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裁决的执行和监督。

双方自愿基础上,亦可采取仲裁、旋、调解和调停。

(5)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审议的对象是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的全部贸易政策和措施。

审议结果,不能作为启动争端解决程序的依据,也不能以此要求成员增加新的政策承诺。

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

4例外和免责

例外规定:

败落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

免责规定:

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保护幼稚产业措施、国际收支限制措施、有关承诺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

《经济基础》第二章财政

1、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范围:

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外交、国防、教科卫、环保、公共

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

城市绿化、森林保护、控制环境污染

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

供水、供电、供气、公交

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或调配。

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

财政分配通过财政收支活动进行,资源配置亦是如此。

手段:

1)调节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

调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

制定资金分配及相关政策,

3)调节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4)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改进财政体制

2、收入分配职能的范围

1)凡属市场分配范围,应由市场机制调节,财政不直接介入。

(工资、企业利润、租金红利股息等收入)

2)凡属财政分配范围,财政应尽力做到公平分配。

(规范工资制度;财政集中分配社会保障资金)

3、经济调控职能的手段:

政府采购、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1)改变政府采购数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

(减少采购,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增加采购,刺激经济发展。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

(经济繁荣时,减少支出;经济萧条时,提高补贴补助.)

3)调整税收。

(经济萧条,减少税种降低税率;经济过热,提高税率增加税种.)

4、公共财政基本特征:

1)弥补市场失灵

2)为市场主体提供一致性服务

3)非营利性:

财政收支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适合于在非盈利性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

4)法制化:

是公共财政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5、财政资源配置范围:

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外交、国防、教科卫、环保、公共

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

城市绿化、森林保护、控制环境污染

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

供水、供电、供气、公交

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或调配。

6、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

手段:

1)调节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

调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

制定资金分配及相关政策,

3)调节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4)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改进财政体制

7、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

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

1)税收: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转移支付:

专项拨款、补贴补助、社会保障支出。

8、经济调控职能的手段:

政府采购、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1)改变政府采购数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

(减少采购,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增加采购,刺激经济发展。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

(经济繁荣时,减少支出;经济萧条时,提高补贴补助.)

3)调整税收。

(经济萧条,减少税种降低税率;经济过热,提高税率增加税种.)

9、经济监督职能的必然性――多元化因素:

经济主体、决策分散、经济活动的自法性、排他性

10、资源配置的方式:

从机制角度: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从市场主体角度:

企业配置、个人配置、信用配置、财政配置。

11、“费”与“税”区别

税收特点: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收费特点:

区域性、有偿性和临时性。

改革思路:

在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清费立税,分流归位。

一是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

二是对具有税收性质收费实行费改税;

三是对经营性收费转为市场运作,谁受益谁缴费;

四是对需要保留的必要收费进行严格规范。

12、税收负担转嫁

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

前转(抬高销售价格)、后转(压低进货价格)、消转(改进工艺)、税收资本化(卖主承担)

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包括税种易转嫁的三种情况:

1)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税种易转嫁(如关税)

2)商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较小的税种易转嫁(例如:

后转(压低进货价格))

3)商品供不应求商品易转嫁(例如:

前转(抬高销售价格))

4)生产者的经营目标

13、税种结构的各种划分

以什么税种为主体税,是区别不同税制结构的重要标志。

商品税是我国的主体税占2/3,所得税占1/5。

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决定财政,因而经济结构决定税制结构

我国的税种结构:

多种税、多层次、以商品税为主体的复合税种结构。

按课税对象,分为

商品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类(中外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类(房产税和契税)和其他税类。

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和间接税(商品劳务税)。

按收入的财政次级归属,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按各税类、税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为主体税种和非主体税种。

14、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免除

重复征税类型:

不同税收的重复(居民与地域、公民与地域、公民与居民);同种税收(居民与居民、地域与地域)避免重复征税国际办法:

1)缔结双边与多边税收协定2)确立地域管辖权优先。

减轻与免除国际重复征税办法:

免税、扣除(费)、低税、抵免(税)(普遍采用)。

15、税收法律责任

纳税义务人违反税法的行为:

(1)违反税务管理法规的行为

(2)各种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抗税等)

(3)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

(4)妨碍税务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

违反税法应负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

(1)行政责任:

包括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

违反税务管理法规的各项处分;

偷税、欠税、逃税数额不满1万元或者占应纳税额不到10%的行为;

漏税行为;骗税数额较小,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抗税行为。

行政处罚:

由税务机关追缴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所应纳的税款;

加收滞纳金;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应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税务人员与纳税义务人勾结,唆使或者协助纳税义务人偷税或者骗税的行为;

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义务人财物,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税务人员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税务义务人的行为;

税务人员擅自决定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行为。

(2)刑事责任

虚开、伪造、非法出售增值税发票或虚开、伪造、擅自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

3年以下,2-20万元。

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购买伪造增值税发票:

5年以下,2-20万元。

漏税、欠税、逃税数额在1-10万元的,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者拘役;抗税处以3年以下;骗税数目较大的处以5年以下。

16、中国的税收原则:

财政、经济、社会三原则。

1.财政原则(财政收入原则)

财政原则:

具体可以分为足额、稳定和适度。

在税制设计上应采取宽税基、低税率的基本思路。

2.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效率):

使税收的征收活动能够发挥调节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引导经济的良性运行,尽量避免使经济结构扭曲或失衡,减少效率损失,尤其要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3.社会原则(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分为横向与纵向。

横向体现人人平等思想。

纵向体现能者多纳思想。

纵以横为前提和基础。

横是纵的特例和环节。

(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采用累进税率)

17、分税制

基本含义:

分税制核心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来确定相应财权,按税种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特征:

分税、分权、分征、分管。

分税制主要内容:

1)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的收入。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消费税、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铁路、邮政、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地方固定收入:

营业税(不含中央营业)、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中央)、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实施分税制的措施:

1)改革税制2)采取统一的客观标准(‘因素法’)3)建立税收返还制度4)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5)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18、税制要素结构

指税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基本要素内部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纳税人结构、课税对象结构、税率结构。

19、微观税负指标(企业、农民和城镇居民)。

企业:

企业交纳所得税占企业利润。

农民:

农牧民交纳农牧业税占收入。

居民:

个人所得税占居民收入。

20、按课税对象,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

商品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类(中外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类(房产税和契税)和其他税类。

21、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1)债务负担率:

国债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

国际上认为不应超过60%,我国目前为10%。

2)债务依存度:

本年度国债发行额与本年度财政支出的比率。

国际上认为25%是警戒线,但该指标不常用

3)偿债率:

本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与本年度财政收入的比率。

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我国目前是20%

衡量外债指标:

外债偿债率(年度本息偿还额与收入),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GNP),债务率(外债余额与收入)。

22、1.国债的种类

1)按应债资金来源,分为内债、外债

2)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国债(1年期内)、中期国债、长期国债(10年期上)和永久国债(没有规定还本期限,只规定按时付息)

3)按举借对象和用途,分为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转换债、特种定向债券、专项国债、定向国债、特别国债等多种债种。

特种国债只向企业和单位发行;财政债券、专项国债、定向国债只向银行及金融机构发行;特种定向债券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及其它社会保险基金定向发行。

4)按发行凭证,分为有纸国债和无纸国债。

有纸国债即实物债券(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无纸国债也称非实物债券,分为凭证式和记帐式两种。

凭证式:

可记名,可挂失,不流通,可随时在原机构提前兑取,受到我国城乡居民欢迎;记帐式:

多以电子帐户为依托,发行成本低,效率高,可流通。

5)按付息方式,分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定期付息和贴现国债。

6)按流通与否分:

可流通和不可流通国债。

可流通:

如近年来我国大量发行的记帐式国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