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降水方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49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井降水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管井降水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管井降水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管井降水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管井降水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井降水方案1.docx

《管井降水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井降水方案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井降水方案1.docx

管井降水方案1

南充市高坪区江东新区白塔街道办二村还房(D区)五标段工程

 

 

编制单位:

四川金兴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人:

技术负责人:

编制日期:

二〇一一年十月

 

1、工程概况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施工方案选择

4、井点设计依据

5、主要施工方法

6、组织保证措施

7、安全保证措施

 

1、工程概况:

高坪区江东新区白塔街道办二村还房(D区)五标段七号楼工程;属于框架结构;地上21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

68.00m;标准层层高:

3.00m;总建筑面积:

43684.00平方米;总工期:

540天;施工单位:

四川金兴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工程由南充市高坪区还房建设指挥部投资建设,重庆市轻工业设计院设计,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水文工程大队地质勘察,四川元丰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四川金兴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施工;由吴志林担任项目经理,张良担任技术负责人。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土层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①层:

素填土,灰色,以褐色粉质土为主,局部夹有少量杂填土,土质不均匀,性质变化大,分布不均匀,厚度约为0.6-1.3m。

②层:

粉土,黄色-褐灰色,稍湿,中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夹粉质粘土薄层,厚度约为0.6-3.37m,承载力特征值fak=120Pa。

②1层:

粘土,褐色-褐灰色,可塑-软塑,中-高压缩性,见锈斑,无摇震反应,断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夹粉土薄层,厚度约为0.4-1.9m,承载力特征值fak=100Pa。

③层:

粘土,褐色-褐灰色,可塑-软塑,中-高压缩性,见锈斑,无摇震反应,断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夹粉土层,天然孔隙比较大,厚度约为1.1-9.1m,承载力特征值fak=105Pa。

③1层:

褐灰色-灰色,湿色,密实,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分布不均匀,厚度约为0.4-3.9m,承载力特征值fak=120Pa。

④层:

粉质粘土,灰色-褐色,可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粉土薄层,厚度约为0.8-6.9m,承载力特征值fak=130Pa。

④1层:

褐灰色-灰色,湿色,密实,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厚度约为0.4-2.1m,承载力特征值fak=140Pa。

⑤层:

粉砂,黄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不良,磨圆度好,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局部夹粉土层,厚度约为0.7-8.6m,承载力特征值fak=200Pa。

⑤1层:

粉质粘土,黄色,可塑,中压缩性土,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粉砂层。

厚度约为0.8-4.9m,承载力特征值fak=140Pa。

⑥层:

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中压缩性土,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度约为1.2-4.5m,承载力特征值fak=150Pa。

层:

粉砂,黄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不良,磨圆度好,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厚度约为0.6-5.8m,承载力特征值fak=220Pa。

1层:

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硬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度约为0.6-5.8m,承载力特征值fak=150Pa。

层:

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硬塑,中压缩性,见锈斑,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礓石。

厚度约为0.9-4.1m,承载力特征值fak=160Pa。

层:

粉砂,黄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不良,磨圆度好,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厚度约为2.6-5.8m,承载力特征值fak=280Pa。

层:

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硬塑,中压缩性,见锈斑,无摇震反应,断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度约为4.1-6.5m,承载力特征值fak=180Pa。

1层:

粉砂,黄色,饱和,密实,颗粒级配不良,磨圆度好,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承载力特征值fak=300Pa。

2.2地下水概况

据本工程岩土勘察报告记录:

整个场区浅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略具承压性,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埋深3.4m~7.4m,绝对高程8.07m~11.7m,场地大部分水位稳定在6.5m~7.4m,绝对高程为8.07~9.08m。

本工程现基坑一次开挖已经结束,桩基础施工正在进行。

我们安排桩基施工方在三个楼的坑底分别钻了两个地眼,实测得三个坑的坑底水位绝对高程分别为:

2#楼为11.60m和10.9m;3#楼为9.90m和9.98m;3楼为10.17m和10.30m。

3、施工方案选择

3.1本工程的基础施工的最终坑底绝对高程为9.80m(其中集水坑部位达到7.20m),故根据上述地质和水文条件,本工程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必须进行基坑降水。

是工程的先行工作,为了确保土方二次开挖的顺利施工必须在土方二次开挖前10天进行降水。

3.2人工降水的方法有多种:

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降水、管井井点等。

结合本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该地区以往降水经验,对各种降水方法施工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的综合比较分析后认为:

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是本工程优选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

降水效果好、作业条件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操作维修简便、运行成本低、可塑性大。

4、井点设计依据

4.1依据

4.1.1本工程的岩土勘察报告

4.1.2本工程的施工图

4.1.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111-98)

4.1.4临近基础降水工程成功案例

4.1.5本次实测的水位高程

4.2管井降水计算

4.2.1基坑涌水量

Q=1.366K(2H-S)×S/㏒(1+R/r0)

Q—基坑涌水量

K—土壤的渗透系数,根据中医院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K=0.5m/d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根据实测点水位高程可知,取2#楼除东北特殊高水位外的第二高水位点作为设计标准,其潜水水平标高为-5.4m,降水井深为20m

H=h-5.4=25-5.4=14.6m

S—基坑水位降深

S=9.1-5.4+1=4.7m

R—降水影响半径

根据经验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降水影响半径按下式计算

R=2S(KH)1/2

R=2×4.7×(0.5×14.6)1/2=25.38m

r0—基坑等效半径

r0=(A/3.14)1/2A为基坑面积

r0=(A/3.14)1/2=(1320/3.14)1/2=20.5m

Q=1.366K(2H-S)×S/㏒(1+R/r0)=1.366×0.5×(2×14.6-4.7)×4.7/㏒(1+25.38/20.5)=224.8m3/d

4.2.2单井出水量

q=65∏rsLK1/3

q—单井出水量

rs—过滤器半径,现场采用直径300管井,故rs=0.15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按L=1m计算

K—土壤的渗透系数

q=65∏rsLK1/3=65×3.14×0.15×1×0.51/3=24.3m3

4.2.3管井数量

n=1.1Q/q=1.1×224.8/24.3=10.5

取11口管井

由于管井降水时,一般采用一个以上的井,降水井同时抽水时,互相形成干扰,单井的实际出水量会大为减少,故要考虑适当增加管井数量。

4.3管井设计

4.3.1每个管井的降水影响半径一般为15米左右,在基坑周围按20米的井距布置管井,大概需要18口管井,因本工程侧东为市政污水河,长年流水,且地下室施工正值多雨季节,故在东侧增设2口管井,基坑周边管井为20口。

地下室建筑面积为6600M,若仅在基坑周边布置管井,基坑中部地下水位将无法被降低,故在基坑中部增设管井4口,总管井数为24口。

井深为12米,孔径为600mm,滤管为DN300mm的PVC波纹管。

管井位置布置见平面布置图。

4.3.2,若电梯井、集水坑在开挖时有积水情况,可根据情况在电梯井、集水坑旁增设管井,以降低地下水。

4.4地表排水

在基坑周边距坡顶1米布置一圈排水沟,排水沟深500mm,宽300mm,在排水沟上每30米留一个1米×1米×1米的集水坑,排水沟底按0.5%坡度向集水坑找坡。

排水沟采用砖砌筑水泥砂浆抹面。

排水沟与坡顶间浇筑100厚C15混凝土垫层,坡向排水沟,坡顶砌筑200高挡墙,防止雨水进入基坑。

管井所抽地下水直接排入排水沟,再由集水坑用水泵排至东侧市政污水河。

5、主要施工方法

5.1施工顺序:

设备进场—井点定位—管井施工—试抽水—开始降水—基础施工—基础回填—管井封闭—设备退场。

5.2管井定位

根据轴线控制点,用经纬仪、钢卷尺定位。

5.3成井

采用泥浆护壁回旋钻机钻进成孔。

成孔后要洗井冲净孔底沉渣,并连续下入井管和滤料。

5.4安装管井

井管采用PVC波纹管,长度为6米。

管与管连接口要用胶带密封,用铅丝扎紧。

在PVC波纹管管身波纹与波纹之间用10号钻头,每隔10mm布置渗透眼,打孔过后在管身上面用60膜的尼龙网布均匀缠绕在滤管上并绑牢。

井管外填滤料,滤料采用5#-10#的瓜子片掺中粗砂灌至地面。

摆放PVC波纹管时要扶正,确保井管整体垂直度。

5.5洗井

管井安装后,及时放入1.5千瓦的高扬程水泵抽水洗井,防止时间闲置,使滤管堵塞。

5.6抽水

洗井12—24小时后,流出清水,即可连续抽水。

如出现出水混浊并大量含有粉粒成分时,要调细滤料粒径。

5.7施工控制

降水过程中注意地下水位观测。

在基坑开挖前及开挖过程中,24眼井全部启动强力降水,之后可以根据水位观测情况及天气状况适当调整降水井数。

管井内水泵位置置于地面下8米处,当管井内水位低于水泵时,停止抽水,当水位高于水泵位置,继续抽水。

6、组织保证措施

6.1组织保证措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监督制,明确分工责任,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责任制,各岗位各行其职。

6.2技术保证措施

6.2.1原材料均由合格供应商供应,材料进场后做好复检工作,合格后方可使用。

6.2.2安装管井质量是降水效果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选派有丰富经验的施工员及质检员严格控制质量,尤其是关键环节,如成孔直径、滤料投入量等。

6.2.3派责任心强的施工员全场巡视设备运行情况,不允许有丝毫松懈,发现问题及时抢修或更换备用设备,以确保降水质量。

6.2.4各施工小组密切配合,保证降水设备正常运转。

加快施工进度,尽量缩短降水周期,避免长期降水加剧对环境的影响。

6.2.5为保证降水效果和降水质量,要提供50KVA的发电机,防止停电后水位反弹。

6.3经济保证措施

建立奖罚制度,对施工质量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使他们再接再厉,把质量干的更好。

对施工质量低劣的人员给予惩罚,严重的予以除名。

7、安全保证措施

7.1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在钻机旁设泥浆池,并派人及时清理。

7.2钻井施工时钻机旁要有人看守值班,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3在降水过程中,现场设专人24小时看护,巡视每个水泵查看水位变化情况,防止水泵干抽发生事故。

7.4降水施工时,各管井应同时工作,使水位差控制在同一面上,基本保证土层中的裂隙水不进入基坑。

7.5降水过程中注意用电安全,施工用电必须采取TN-S接零保护系统(即三相五线制),实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电保护。

经常检查线路有无磨损,发现电缆有破损应及时修补或更换电缆。

7.6加强安全监控,在基坑周边设沉降观测点,特别是西侧民房,每间房屋设两个观测点,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以观测数据指导和控制降水,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

 

 

目  录

1、方案设计说明

2、自流回灌注水井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3、安全与文明施工

一、方案设计说明

1、主要设计依据

⑴《桩位平面布置图》

⑵由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⑷现场实际情况及我公司多年的施工经验。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据钻探揭露,场地内的岩土层因可分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残积层和侏罗系上统凝灰熔岩,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⑴人工填土层

(含碎石)素填土:

褐黄、粉红夹浅灰色,主要由含砂粘性土混10~30%碎石组成,碎石粒径以5~20cm为主,顶部含有建筑垃圾,不均匀,结构呈松散-稍密状。

本层全部钻孔均见,层厚1.30~5.30m。

⑵第四系冲洪积层

含碎块石粉质粘土:

浅黄、粉红夹浅灰、灰白色,湿,粉质粘土可塑状,含碎块石20~40%,碎块石成分为中~微风化石,粒径以5~30cm为主,不均匀。

本层全部钻孔均见,层厚1.80~7.80m,层顶埋深1.30~5.30m。

⑶第四系残积层

砂质粘性土:

棕黄、粉红色夹浅灰褐色为主,少数棕红、黑褐色,为凝灰熔岩风化残积土,稍湿~湿,可塑~硬塑状,原岩结构沿能能辨识。

以砂质粘土为主,极少数为粘性土。

不均匀,局部夹有风化岩块,本层全部钻孔均见,层厚9.10~26.80m,层顶埋深3.60~11.50m。

⑷侏罗系上统凝灰熔岩

在钻孔控制范围内,按风化程度本次勘察揭露基岩至全、强、中、微风化带。

地下水

场地内,地下水有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赋存在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中风化凝灰熔岩中,透水性和富性属中等偏弱,其余土层为弱透水土层,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邻区地下水的迳流。

3、平面布置

盐田江屋村改造项目靠西侧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在基础施工中采用桩内排水,水量不大,但使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使西侧建筑物产生沉降,为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拟采用施工观测井来观测地下水位,并通过回灌井来抑制其沉降。

观测井沿坡顶布置,按20米间距考虑,大约为5哥,若观测井还需起回灌注水的功用时,需按8米间距进行布设,大约为12个(详附图),具体布孔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回灌观测井,成孔直径Φ350,井深约30m(进入强风化层3m)。

二、自流回灌注水井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1.成井工艺

      先用XY-100型钻机成孔,然后放入¢131镀锌管(镀锌管管厚3mm,管四周设钻孔,数量要求每米不少于20个),再在管四周填入3-15mm石料,最后进行洗井。

施工参考工艺流程图如下:

2、施工主要方法

(1)回灌井按设计要求布设井位,误差不大于30厘米。

(2)钻孔设备选用XY-100型钻机,使用锥形合金钻头,根据本场地地层特点,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井深误差不大于0.3m,成孔直径350mm回灌井,施工要进入强风化层3m。

    (3)滤管加工:

采用直径131mm的镀锌钢管钻筛眼,筛眼直径ф20mm,孔隙面积比≥15%,外缠双层尼龙网制成井管。

尼龙网应包封严密。

(4)填砾及洗井:

成井后,先下井管,向管外壁与孔壁之间填入直径3-15mm的碎石,砾石填入量应不少于理论计算的95%,碎石填完后采用空压机清洗孔内的泥浆,同时向管壁送入清水,以清洗碎石间的空隙,待返水变清以后,即可停止洗井。

    

(5)水管安装:

洗井完成后,即可安装水管,当水位降低在常规水位下时就应进行放水回灌。

(6)在成孔施工中,若遇到不明障碍物时,应立即停钻,报甲方、监理等部门确认、处理后再继续施工。

布孔:

每8m布设孔位1个,大约需布孔12个,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布孔调整。

3、  质量保证措施

1、所有材料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才可使用。

2、严格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施工。

100mm内。

3、钻孔要确保孔位准确,孔距水平方向偏差控制在

4、严格按设计制作镀锌度长度、误差控制在50mm。

4、技术措施

我司将根据实际情况,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2台钻机),组织精干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以最短时间(7天)完成锚杆施工,以免拖延工期。

1、组织机械、人员的进场,并做好机械设备的调试工作。

根据桩径配制好钻头大小。

2、做好每个孔的施工记录,进行施工前技术交底,包括孔号、孔径、孔长等要素。

3、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安全教育。

三、安全与文明施工

3.1安全管理措施

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要靠全员配合才能得以实施,作为施工人员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遵守安全制度,精神上高度集中。

但由于工人素质差异等原因的影响,保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管理来实现,即在多个施工环节,针对特点,制定安全措施。

1)施工前,应向有关单位了解地下电缆、水管、煤气管道的情况,派专人进行妥善处理。

2)充分考虑施工扰民、妨碍交通、发生事故的各种可能因素。

以确保人员安全。

3)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对项目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大家了解工程的状况、环境和安全要求。

4)认真审核参加施工的单位和人员,抓好上岗安全教育。

5)强化进入施工区域戴安全帽的规定。

3.2  文明施工

加强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是一项科学的管理工作,也是现场管理中一项综合性基础管理工作,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搞得好环,直接影响公司的信誉及形象。

工地现场施工产生的泥浆应有组织的排入池中,施工完成后应做到工完场清。

回灌井点隔水原理

基坑开挖时采用集水井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及路

基、管道等的髟响是由于地下水的流失造成的。

灌井点施工就是在集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原有建筑物

及路基之问打一排井点,在降水的同时.向土层内灌

人一定数量的水,形成一道隔水帷幕,从而阻止或减

少回灌井点外侧建筑物及路基下的地下水流失,使

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就不会因降水而使地

基的自重应力增加引起地面沉降

2.2回灌井点的设计与施工

(L)根据本工程特点,我们在深层搅拌桩外侧布

置回灌井l6口。

回箍井深度进入含泥中粗砂层不

小于【m.平均孔深在9rn左右,孔径为500“m,孔内

放人5m长,直径为325mm的水瞥,下部填人砾石,

上部用粘土封严(详见图1)。

图l回灌井点剖面示意图

(2)在场内四周设4个水葙(2×3X1.5m3),集

中向回灌井内供水,水的来源主要为基坑开挖时的

降水,必要耐可用自来水供应,注水压力不小于

0.05MPa。

每个回灌井点与水葙用水管连接,并使

用阀门控制其回灌水量。

(3)设专人负责向回灌井内供水,保证回灌井点

的水头高度及注人水的清洁。

特别在基坑开挖期间

要昼夜值班。

(4)经常对周围建筑物及路基进行搋降观测,发

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回灌井点的应用效果

本工程在从降水开挖基坑到地下室工程完成的

成都市××河综合整治工程

××标块河道工程

编制单位:

成都市××河综合整治工程××标块

编制时间:

二OO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一章工程概况、综述

第一节工程简介及地质条件

第二节设计基本依据

第三节工程特点分析、降水方案选择

第二章施工布置

第一节施工项目机构设置

第二节施工力量投入及主要工作量

第三节施工机具投入

第四节施工总工期控制

第三章降水方案设计及施工

第一节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节井位布置及成井工艺

第三节施工降水技术分析、论证

第四节降水及排水措施

第四章施工质量保证及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第一节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第二节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综述

第一节工程简介及地质条件

一、工程简介

驷马桥至三友路段河道工程包括左、右岸两部分,河道断面布置形

式为:

河宽18.5~25.22m,两侧河堤设计主要采用直墙式复合河堤断面,

人行平台略高于常水位及雍水闸坝挡水后的回水位,河堤每250m设计

下河梯步,左右岸交错布置。

人行平台临河岸一侧设计斜坡绿化,宽

3.5~7.0m,至河岸线。

在绿化斜坡内设计下岸梯步,每50m一处。

河道

纵坡0.0008,河道糙率0.023~0.03,设计过流量为112m3/s。

河堤纵坡基

本与河道纵坡一致,河岸以实际地形地貌为主。

河道工程主要工程量数

据列表1-1如下:

表1-1

名称单位数量

条石盖帽m3106

浆砌条石m31944

混凝土基础m33732

人行道m28152

下河梯步座5

条石拆除m3884

浆砌硅块m34647

左岸围堰m1142

右岸围堰m826

我部在实际施工中,经实地测量,确定了左、右岸树木的坐标桩号

及里程。

该段树木特点为:

生长年代均在40年以上,胸径达50cm,大

多为法国梧桐树种,枝叶茂盛,但根系不发达,无主根,根部入土深度

小于1.50m,须根分布约2.0m半径范围内。

树木距离设计河堤线很近,

几乎无法保证正常施工,需采取保护措施。

二、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及气象

1.沿线位置

沙河整治河堤工程起于成都市北面洞子口沙河源头与府河交汇处,

流经驷马桥、李家沱、电子科大、麻石桥、多宝寺、塔子山公园,止于

成都市南面河心村与南河交汇处,全长约22km。

2.气象

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

的气象指标如下: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

低气温-5.9℃。

(2)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195.2mm。

(3)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4)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为82%。

(5)日照时间:

多年平均为1228.3h。

(6)风向与风速:

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

(7)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

6月21日)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1.地形

沙河起于成都市北面、流经东面、止于南面,穿越商贸大道、老成

彭路、成渝铁路、川陕路、二环路北四段、太升路北沿线、府青路、建

第5页共15页

设路、二环路东二段、牛龙公路、成洛路、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路、

成仁路等主要道路。

沙河沿岸两岸所在位置大部分地段均有建筑物,部

分地段为农田和绿化带,少部分地段为已建河堤,地形地物复杂多变。

地形起伏总趋势北高南底,勘探点孔口最高标高为512.88m(沙河源头

处),最低标高为489.30m(沙河下游与府河交汇处),相对高差为23.58m。

2.地貌

沙河沿线所经过地貌单元:

沙河起点至水五厂,望江宾馆至沙河终

点,为川西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

水五厂至望江宾馆,即29-29`剖面

~38-38`剖面孔地段(下文简称沙河中段),为川西平原岷江水系Ⅱ级阶

地。

3.地质构造

成都地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

系龙泉山褶皱带之间。

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

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

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也跟随隆起,但地面

高差不大。

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

早更新纪,龙门山急剧抬升,

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

第四

纪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

普遍下沉。

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

龙门山、

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

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凹

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晚更新统沉积。

最终形成了

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