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333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整理与提高.docx

第七单元整理与提高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为主的乘法,两位数除三、四位数为主的除法。

2.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式题。

3.借助实物、图形,进一步认识分数。

4.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周长、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估算对运算结果进行比较判断,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初步养成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尝试、自主探究等活动对题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发展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以及数学美。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通过对“格子算法”的介绍,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符号表示数及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利用逆推的方法寻找失去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

章名与课时

内  容

课 时

七、整理与提高

(10课时)

乘与除

2

分数

1

  解决问题

2

周长与面积

1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1

数学广场——搭配

1

数学广场——数苹果

1

数学广场——放苹果

1

 

乘与除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2、能用计算器对结果进行检验。

3、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因子中间有0和因子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元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今天就让我们到数学迷宫一起进行闯关游戏,比一比谁的本领学得最好。

2、揭示课题:

乘与除

(1)

[设计意图:

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闯数学迷宫的情境,寥寥数语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巩固算理

闯两位数乘两位数迷宫

(一)自主编题,分类整理

1、请学生每人编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教师有意识的选择一些题目进行板书。

2、小组讨论如何把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类。

3、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

可能的分类有:

不进位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口算

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估算

师:

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的形式有口算、笔算、估算;在计算的时候,有的会进位,有的不会进位,还有的因子末尾有零,等等。

(二)反思回忆,深化算理

1、师: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学生可能会这样提醒:

1在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

2在做因子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有简便的方法计算。

3哪一位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

2、请学生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3、指名板演,适时出示错例,引导学生评价。

评讲中注重书写端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不进位的比较以及乘数末尾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的交流。

(三)数卡游戏,拓展思维

1、出示书本64页例题

用数卡9、8、4、3,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计算前先估一估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小?

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大?

2、让学生先思考积的大小与数卡排放的关系,然后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是:

积最大:

93×8494×83

积最小:

38×4939×48

3、适时提问:

“这两组题估算的结果相同,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究竟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大?

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小?

4、让学生在两组算式中学生任选一道进行竖式计算,教师组织交流,评析的重点放在学生乘法中的进位错误。

5、小结:

哪一位乘得的数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闯两位数乘三位数迷宫

(一)一题多变,巩固因子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在原题数卡中增添数卡0

出示题目要求:

用数卡9、8、4、3、0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计算前先估一估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小?

哪一道题的得数最大?

2、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是:

积最大:

940×83930×84

积最小:

308×49309×48

3、让学生在两组算式中任选一道进行竖式计算,教师组织交流。

评析的重点放在乘数中间有0积的对位问题,以及因子末尾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

4、师生共同小结:

因子中间有0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因子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子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位数,培养数感

1、刚才我们计算了4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积都是几位数?

那么任意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呢?

(板书:

□□□×□□)

2、交流并板书:

100×10=1000

…………

□□□×□□900×90=81000

…………

999×99=98901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闯动物迷宫

1、判断小动物们做的对不对?

(题目选自书上第64页)

75×650=48750705×65=7755400×230=9200

75705400

×650×65×230

37535259200

450423

487507755

2、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既可以从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位数来判断,也可以从计算法则上进行判断。

3、帮助小动物改正:

完成书上第2大题最后两题,并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注重引导方法的多样性:

交换因子位置,积不变;用积除以一个因子等于另一个因子。

闯计时迷宫

挑选一题,递等式计算,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书第64页第三题)

149+55×2465×35-16683264÷8×70

闯历史迷宫

介绍书本第66页的格子算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与除

(2)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复习两步计算式题,能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3、使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验算习惯。

5、通过综合运用,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学有所用。

【教学重点】除法笔算过程中灵活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元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回忆试商方法

1、师: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进入除法游艺宫,看,小兔欢欢正在欢迎你们呢!

小兔欢欢说:

欢迎小朋友来到除法宫,你们能用所掌握的除法本领来和我一起做游戏吗?

出示画面:

游艺宫里到处贴满了数字元卡片。

师:

小兔欢欢出了一道题:

298÷3□=?

要求:

请你从下面的数字元卡片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方框里,组成一道两位数除三   位数的除法题。

2、小组活动:

每组组长任意选择一张数字元卡片,小组集体计算。

3、小组交流计算的结果:

第一题:

298÷39=

重点介绍试商的方法:

39最接近40,所以把39看成40来进行试商,先在个位上商7,结果是298÷39=7……25

师:

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方法不错。

第二题:

298÷32=

重点介绍试商的方法:

32最接近30,所以把32看成30来进行试商,先在个位上商9,结果是298÷32=9……10

师:

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方法也很好。

第三题:

298÷37=

重点介绍试商的方法:

37在30和40之间,所以可以看成30试商,先在个位上商9,发现商太大再调小,商8正好,结果是298÷37=8……2

也可以看成40试商,先在个位上商7,发现商太小再调大,商8正好,结果也是298÷37=8……2

4、师:

在试商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用四舍法试上,商会出现太大的情况,要调小;用五入法试商,商会出现太小的情况,要调大。

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来进行试商,这样就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在计算时,我们还要注意: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继续游戏,复习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1、师:

计算得是否正确呢?

我们还要进行检查,你们知道哪些检查的好方法?

 (验算、再算一次、判断商是几位数……)

师:

正确的判断商是几位数,也有利于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看,小兔欢欢又出了一题:

在□98÷39的方框里分别填上1、3、4,得出的商的位数相同吗?

请你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小组组长再一次任意选择一张数字元卡片,小组集体先估再算。

第一题:

198÷39=5……3

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所以商是一位数。

第二题:

398÷39=10……8

被除数的前两位和除数相等,所以商是两位数,在十位上商1,个位不够商1,就用“0”来占位。

第二题:

498÷39=12……30

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所以商是两位数。

师:

比较这三道题,都是除以39,为什么商有的是一位数,有的是两位数?

你从中发现判断商是几位数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或者相等时,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时,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同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商是几位数。

2、游戏:

选数字元卡片。

 要求:

每小组选择一组题,从数字元卡片1~9中,选择合适的,放入括号内。

(1)□176÷33商是两位数,方框里可以填(     ),最小填(  )。

   □176÷33商是三位数,方框里可以填(     ),最大填(  )。

(2)46★★÷□3商是两位数,方框里可以填(     ),最小填(  )。

   46★★÷□3商是三位数,方框里可以填(     ),最大填(  )。

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3、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

(1)54★★÷78,商的最高位是(   )位。

   A:

个     B:

十        C:

(2)下列那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

   A:

64★★÷64 B:

64★★÷7★  C:

64★★÷5★

小结:

能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是一种比较快捷方便的检查方法。

三、独立练习,特殊例子方法介绍

师:

我们能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还能判断商是几位数,这还不够,还要看谁算得正确。

  1、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独立练习,并选择一题验算:

  728÷56=    4110÷47=    6554÷65=

师:

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有哪些小细节要提示大家?

第二题:

除数首位数字与被除数首位数字相同,而且前两位比除数小,“同头无除”一般商8或9。

第三题:

商末尾两个0不能遗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用“0”来占位。

2、对症下药,治病救题。

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错题,集体进行纠错。

3、介绍验算的方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集体验算第三题。

小结:

我们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选择其中三道题独立完成递等式计算,并用计算器检验。

372+518÷14       8007-1680÷12

465÷15×28        25×(281+43)

3774÷(100-63)    5400÷(1890÷21)

交流计算过程:

重点介绍先算……,再算……。

小结:

在递等式计算时还要注意运算的顺序。

五、拓展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新成立篮球队和足球队。

老师带领篮球队队长丁丁和足球队队长小胖去购买篮球和足球。

经过挑选,丁丁选中35元一只的篮球,而小胖选中的足球价格是45元一只。

老师提出问题考考他俩,你们能帮助他们解答吗?

(1)我带1000元,除去60元买乒乓球,余下的钱全部用来买篮球,最多可以   买几只?

(2)如果余下的钱全部用来买足球,最多可以买几只?

还找回几元?

(3)如果余下的钱买同样只数的篮球和足球,分别可以买几只?

还剩多少元?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除法游艺宫里共同做了许多游戏,在游戏中你有些什么收获?

 

分数

【教学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3、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按所给分数涂色;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教学难点】按所给分数涂色;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

A、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B、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C、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是()米。

二、巩固新知

1、P.67/1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说说错的理由(没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错的理由。

正确的应该怎样写?

小结:

只有在把这个整体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

还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2、P.67/2

说说

分别表示什么?

按所给分数涂色,在组内交流。

小结: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P.67/3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你是怎么想的?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2)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

进行纠错。

(3)学生汇报,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

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常见的回答是:

生1:

有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就是

生2:

把3个长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

4、P.67/4

(1)你是怎么想的?

(要圈

,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朵)学生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1、长方形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

表示?

2、等边三角形的

学生介绍方法。

3、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一张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几。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览前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小胖一起到森林公园去游览。

森林公园好大呀,它的一个运动场就那么大。

(出示题1条件)

森林公园的运动场是一个长150米、宽88米的长方形,

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算什么?

(周长、面积)

它的面积是多少?

(添上问题使题目完整)

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讲思考过程。

150×88=13200(m2)

2、师:

在游览之前我们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要订车辆。

(出示题2)

学校有987人去森林公园游览,如果每辆车乘48人,一共需要多少辆车?

小组讨论,该怎样算?

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讲思考过程。

987÷48=20(辆)……27(人)20+1=21(辆)

为什么要加1?

3、师:

同学们乘车来到森林公园门口,王老师要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去买门票,购买团体票可以优惠。

(出示题3)

森林公园的门票价格是每张68元,如果去的人多,购买团体票比较合算。

一年级有72人去游览,购买团体票共付了3600元,每人可以便宜多少钱?

大家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68-3600÷78=18(元)

请帮王老师算一算:

一共可以便宜多少钱?

68×18=1296(元)

或68×72-3600=1296(元)

二、游览中

1、师:

到了森林公园,公园里的动物可真多,我们来到了大象馆,大象可重了。

(出示题4)

森林公园里的一只小熊重69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它的76倍,这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69×76=5244(千克)

师:

刚才我们已知小熊的重量,算出大象的重量。

假如把其中的一个条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条件,可以怎样编题?

(同桌讨论)交流:

(1)一只大象重5244千克,是小熊体重的76倍,一只小熊的体重是多少?

5244÷76=69(千克)

(2)一只大象重5244千克,一只小熊重69千克,这只大象的体重是小熊的几倍?

5244÷69=76

独立完成,说说怎样算,为什么?

2、师:

大象的体重那么重,每天吃的食物肯定不少。

我们来算一算,大象一天要吃多少呢?

(出示题5)

熊猫一天吃18千克食物,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比熊猫吃的19倍还多8千克,大象一天吃多少食物?

18×19+8=350(千克)

师: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的一个条件改成,“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比熊猫吃的20倍少10千克”

请大家再算一算大象一天吃多少?

18×20-10=350(千克)

通过计算,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

尽管题目标语言叙述发生了变化,但表示的数量并没有变。

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既可以表示为:

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比熊猫吃的19倍还多8千克,又可以表示为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比熊猫吃的20倍少10千克。

3、师:

离开了大象馆,我们来到了松鼠乐园。

你们看,小松鼠在装松果呢。

(出示题6的条件),小松鼠装松果,42个装一罐,已经装好了273罐,还剩798个没有装。

根据条件,我们可以提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

交流:

(1)一共可以装多少罐?

(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讨论:

怎么算?

为什么?

273+798÷42=292(罐)

273×42+798=12264(个)

汇报交流:

“798÷42”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还要加273?

“273×42”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还要加798?

三、游览后

1、师:

时间不早了,该到出口集合回家了。

出示题7前半题,学生独立完成。

从森林公园的入口到出口,小胖和小巧行走了84分钟,如果他们行走的速度是35米/分,从入口到出口的路程是多少?

35×84=2940(米)

出示后半题

同样的路小丁丁和小亚行走了70分钟,他们行走的速度是多少?

2940÷70=42(米/分)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说说怎么想的?

如果要提前10分钟到达出口,现在他俩的速度是多少?

2940÷(70-10)=49(米/分)

2、师:

游览前,我们定了21辆车,浪费了不少座位,现在回家改乘每辆55个座位的大客车。

(出示补充题8)

如果改乘每辆55个座位的大客车,定18辆,987人够不够坐?

如果够,多几个座位?

如果不够,缺几个座位?

交流:

你认为够不够?

怎么想的?

方法一:

987÷55=17(辆)……52(人)

17+1=18(辆)够了

18×55-987=3(人)

方法二:

18×55=990(个)

990>987够了

990-987=3(人)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将课本题目进行延伸、补充,使整个情境创设做到首尾呼应。

同时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周长与面积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3、能通过正方形的周长来求面积。

4、能综合运用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经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6、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体会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7、师生共同学习,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

8、学生合作交流,体验集体的力量。

【教学重点】通过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求未知数。

【教学难点】通过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求未知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叫周长?

什么叫面积?

2、练习: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7m5cm

5m

师:

请你说说计算完之后要注意什么?

(注意单位名称不同)

(2)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分米,宽是8分米,长是()分米

(3)正方形的面积是81平方米,边唱是()米。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乐乐用绳子围一个面积是512平方米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

是32米,这根绳子有多长?

()米

32米

师:

我准备了3个思考题,请大家边思考边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思考题:

(1)“这根绳子有多长?

”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

(2)先算这个图形的什么?

(3)怎样求?

2、小组讨论。

3、交流回馈:

教师根据学生回馈板书:

先算长方形的宽:

512÷32=16(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

(16+32)×2

=48×2

=96(米)

4、练习:

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师:

根据刚才的思考题独立完成。

交流你的解法。

5、小结:

虽然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

之间的互相转化来求出未知量。

三、巩固新知:

1、下面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厘米

师: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来解吗?

小组先讨论,再独立完成。

2、有一个面积是120平方米的花圃,如图,已知长是10米,建

造这个花圃要用多少长的篱笆?

 

回复

转发

回复

转发

 

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通过分类、观察、验证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长方形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教学准备

火柴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和面积,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媒体出示图形1)

 

师:

大家看,这个长方形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