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设计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24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 设计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杨礼赞》 设计1.docx

《白杨礼赞》设计1

《白杨礼赞》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

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

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

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

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

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

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

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

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

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

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

(一):

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

(二):

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

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

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

《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寻找理想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 教学重难点 ]

1) 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 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 教学难点 ] 读懂文本, 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 教学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

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4)本文是巴金应“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面对“金钱潮”产生困惑所发出的呼救而写的一封回信,文章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浅白而深刻的道理。

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立上也存在困惑,阅读课文思考文章题目“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孩子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多媒体展示一】 巴金“追寻理想”简历

巴金,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1923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https:

///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

1928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东渡日本。

1936年后,投身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

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

从他那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二、理解文本

师:

看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

 (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

 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 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

请看书,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

 (朗读课文)

师:

 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

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

 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生:

 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

  (思考,交头接耳)

生:

 第二个答案好。

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

 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

 (看书,点头)

师:

 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

 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

 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

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

生:

  (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

 好。

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

  (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

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什么?

生:

 (读第8段)

师:

 做个游戏:

选:

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

 (读1-3句) 

生:

 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

 (读4、5句)

生:

 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

 (读6-8句)

生:

 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

 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

 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想想,相互说说。

生:

 (交头接耳)

师:

 让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么看的。

【多媒体展示二】 《巴老著作光盘前言》  柯 灵

 巴金老人刚刚在医院里渡过九十三岁的寿辰,国家有关党政领导和他的老朋友,对他作了亲切的慰问与祝贺。

中国古代著名的诗圣甫,一生潦倒,曾经咏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由来已久。

巴老为文学尽瘁,为理想献身,如蚕作茧,蜡炬焚心,丝尽泪竭,甘之如饴,数十年如一日;而盛名高寿,集于一身,真可以说是稀有的人端。

巴老从来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猎取;文学的生命在于立诚,而不在于夸饰。

我曾将巴老的生平归结为两个字:

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

 一个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心交给读者。

他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奉待自己的信念,虽九死而不悔。

文章千古事“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https:

///论文,有此一说。

虽已不免陈言生锈,却也合乎事实。

作家是时代的产儿,如果他真正忠于时代,忠于艺术,又推动了时代,推进了艺术,日月奋逝,文采流传,这就是所谓艺术永恒的秘密。

商海风涛,席地卷天,价值失衡,道义失重,老辈风范,五四传统,已如凤毛鳞角,越显得难能可贵了。

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立,借助于崭新的科学成果,将巴老的等身著作、音容笑貌制成光盘,使读者如相晤对,如亲謦亥,并得便于什袭珍藏,广为流传,垂之久远。

这在我国出版文化事业中还是一个创举,意义深远,自不待言。

敬抒衷曲,聊代前言,并志欣喜。

  

                                                 1996年12月1日

生:

 (读上文,若有思)

【多媒体展示三】 作业:

 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你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的看法,采用给巴老写信的方式,字数200左右。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

在上次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

二、 研究探讨

师:

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

读出来了告诉大家。

生:

(读书,思考)

师:

有答案了吗?

生:

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

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

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

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

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

(读书,思考)

生:

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

“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

注意: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能准确回答。

生:

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

巴老是这个意思吗?

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

“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

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

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

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

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

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

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

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

很有个性特点。

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采在于:

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

请看:

第一步:

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

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

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

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层进式教案设计及评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了解小说的特征;了解抗日战争概况。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年近六十了,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

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欲知详情,请看课文《芦花荡》。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寒噤(jìn)疟子(yào)舀水(y?

o)竹篙(g?

o)提防(dī)

  

  2.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

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

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

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

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二)四边互动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

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

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3.文中有哪些情节你最喜欢?

请你为大家复述一下,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断。

  

  ——学生任意选择复述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教案 )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5.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6.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

  

  7.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8.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

  

  ————-要求能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训练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

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三个片断。

  

  a概述老英雄形象;b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c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你能根据文中的有关描述,为老英雄画一幅像吗?

  

  3.课后练习1、2。

七、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1、概述老英雄形象

  

  情节2、护送女孩到苇塘

  

  3、痛打日本兵

  

  人物过于自信自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寒噤(jìn)疟子(yào)仄歪(zè)阴惨(c?

n)

  

  2.选词填空。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A(A、钻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人们的眼再B(A、锐利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四边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