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241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docx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散文以字用法浅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

高中语文先秦文选“以”用法浅析

学生姓名唐丹

班级08汉本1班

学号08260158

指导教师刘传启

职称副教授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以”做动词………………………………………………………(4)

二、“以”做介词………………………………………………………(5)

(一)表工具或凭借…………………………………………(5)

(二)表身份或资格…………………………………………(7)

(三)表率领或遵循…………………………………………(7)

(四)表原因…………………………………………………(8)

(五)做介词的其他用法……………………………………(8)

三、“以”做连词…………………………………………………………(9)

(一)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10)

(二)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12)

(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2)

(四)与方位词连用…………………………………………(12)

参考文献………………………………………………………………………(13)

 

高中六册语文先秦文选中“以”字用法浅析

唐丹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8260158

【摘要】:

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专家人士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郭锡良、唐作藩的《古代汉语》:

其中包括对词类活用、古代汉语的次序问题、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被动表示法、以及各种词类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许仰民的《古代汉语语法新编》相对来说更细致更深入,它分为词类、词组和句子三部分,从词性和句式的角度将古汉语语法行全面分解。

众所周知,全面与精通难以兼顾。

本身生涩难懂的文言常识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语文老师来说,都是难点,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

这样,无疑需要一个突破口,让老师帮助学生找到文言知识学习中的规律和方法,以便层层推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让师生在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如此,不仅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现最佳契合、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更加有利于我们古代文化精粹的延续。

为此,本文便从词类中的虚词入手,以“以”字为例,本着高中生和高中语文老师,对古汉语中的虚词运用规律加以比较细致的剖析。

我将从“以”字在先秦文选的词类活用入手,从它的三种用法入手进行辨别和分析:

做动词的常见典型例句和其中的意义用法;做介词时,介绍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凭借,代表身份资格、率领遵循、原因;做连词时,连接动词及其词组,连接形容词及其词组,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与方位词连用。

【关键词】:

以动词介词连词辨析

先秦散文文选中古汉语的“以”字常有三种用法:

一是用作动词,二是用作介词,三是用作连词。

“以”的本义是个动词,相当于“认为”。

例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这里的“以”就是动词。

它的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修饰,后面又直接带了宾语“兵车”。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词意义逐渐弱化而增加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

因此“以”字就有动词、介词和连词这三种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本文就以“以”字的这三种用法

来对它进行浅析。

一、“以”作动词

由于一直向后发展,“以”作为动词的用法逐渐被介词所代替,它做动词的例句并不多。

现存的先秦散文中“以”字做动词用时意思为“认为”。

例如: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以上4个例子都是出自高中语文先秦散文,其中的“以”字都是作为动词用:

第一、三句中“以”与“为”一起,表示“认为,觉得”,做后面分句中的谓语;第二、四句“以”字单独用在“主语皆、老臣”后面也是做谓语表示“认为”。

注意:

很多高中生甚至老师都比较疑惑:

“以”与“为”有时分开有时一起,都是表示“认为”,那么凡是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认为”之意吗?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认为、以为”在古代汉语中是用单音词“以”字来代替,而古代汉语也有双音词,当“以”和“为”连在一起也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为”。

但值得注意的,“为”字在形式和语法意义上是否都是和“以”字联在一起。

例如:

第一句“自以为不如”,“以”与“为”共同连用表动词意义;而第四句“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与“为”形式和意义上都分开,这里“以”单独表动作“认为”,而“为”字只是一个介词,和后面部分组成介宾短语“为长安君”。

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将此问题提出来提醒学生留意。

二、“以”作介词

介词“以”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的“以”字原本就是动词“用拿”,后来随着古代汉语的逐渐发展,它的动词词性也逐渐虚化,变成介词。

其实介词和动词并不是靠意思来区分,而是看它在句中所做的成分。

介词“以”的用法复杂,常用的语法意义是表工具和凭借,其他语法意义都是从工具和凭借意义中衍生出来的。

(一)、表工具或凭借

介词“以”和它后面的名词宾语结合起来,通常表示动作行为用的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它后面所表示的事物有些是具体的,有些是抽象的。

1、表具体的凭借或工具,例如: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灭吴》)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6)、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

(7)、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前5个例子是选自高中六册语文中的先秦散文,后3个例子出自高中课文以外的先秦文选,这里的“以”字都是做介词用,而且表示凭借和工具,可翻译为“用、拿”,而且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2、表抽象的工具或凭借例如:

(1)、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4)、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5)、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

(6)、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8)、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

以上前2个例子是高中语文先秦散文中的,后面6个例句是课文以外文选,不过其用法和意义没有任何改变,句中的“以”都是做介词用,而且表示凭借和工具,可翻译为“用、拿”,对象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事物。

以上的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是“以”字引导的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而且不论是具

体或抽象的,在这里一律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注意:

这里学生和老师可能都会疑惑,“用”“拿”按照现代汉语来说,本应该属于谓词,而这里的“以”字为什么变成了介词?

是这样的,介词与动词并不应该凭意思来区分,而是应该上升到语法意义的高度,从他们各自所做的句中成分来加以解析,做的是谓语那么就该是动词,做的是状语那么就应该是介词。

这里的表“工具或凭借”的其实就是方式状语,起着修饰谓语动词的作用。

所以老师在讲解分析的时候,适当教学生从语法来判断“以”等虚词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规律,有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二)、表身份或资格例如:

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这里表身份和资格的“以”字主要可以翻译为“用什么样的身份”,如例一中便是以“郎”

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

(三)、表率领或遵循例如:

1、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2、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僖公四年》

3、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传》

4、今以法割削之,刚逆节萌起《史记》

5、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柳宗元《捕蛇者说》

6、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前3个例子中“以”表示率领,可翻译为率领,但它做的却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说明了“怎

么样”的一个作用;后3个例子中“以”表遵循,可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按照”“遵照”。

(四)、表原因

介词“以”与它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相结合,表原因,翻译为“因”“因为”“由于”。

这种介绍原因的介词“以“在现代汉语里虽然可以用连词”因为“去翻译它,,但是并不能说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法的“以”就是连词,,必须按照它的语法构成特点来说,从而判断出它是介词而不是连词。

注意:

介词和连词到底应该怎样区分?

介词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介词后面所接的宾语;而连词的对象却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是连接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例如:

1、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勾践灭吴》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3、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孟子告子下》)

4、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5、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襄公三十一年》

6、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史记》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上第1句和第8句都是出自高中语文课本,其余6个例子选自课外文选,“以”后面介

的原因分别是“越国之罪、言、人、微、春夏、秋冬、我丧、一笑之故、物、己”。

(五)、介词的其他用法及其注意事项

从以上所举的四组例子来看,“以“字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用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做补语。

纵观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动词后充当补语的居多。

不过表示相同意义的介宾短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前后不同位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例如: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

这个介宾短语的前后位置是否会影响表达效果?

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例子里,介宾短语“以羊“就是分别在动词的前面和后面。

其实这样完全不会影响表达效果。

反而是另一种,位置交换之后表达效果也有了稍微的变化。

就是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常说的“介词宾语前置”。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说的是“介宾短语”“述宾短语”,说明介词本应该在宾语的前面,而经常有些情况下会把宾语提到介词前面来。

这样的话,就是为了起一个强调作用。

例如:

1、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

“思无邪。

”《论语为政》

注意:

介宾短语中宾语在前还是在后是否有区别?

什么情况可以提前么?

什么情况又必须提前?

这里就是分别把宾语“一”和“一言”提前,就是强调。

这种情况宾语无论在前在后都不会影响表达效果。

但是有一种情况,按照古代汉语语法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我们必须把宾语提前。

即这个宾语为“是”的时候,通常都应将宾语提前。

例如:

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个例子中的“是以”就相当于“以是”,可译为“因此”。

三、“以”作连词

连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包括联合、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假设、让步、因果、目的和条件等,这些语法意义构成了连词的不同类别。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语法意义并不是连词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语义关系派生出来的。

本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以”字做为连词来说,通常可表示联合、递进、修饰、因果、目的等。

而它具体代表什么,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一下它所连接的成分,进而分析它们的结构,最后才能达到对其意义和用法的深入学习和了解。

注意:

“以”做连词主要连接什么?

“以”字做连词通常有一下几种情况:

连接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连接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词组;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与方位词相结合。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分,要注意区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连词“以”从来不表转折的关系。

它也可以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但它从来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

(一)、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以”字连接的是表动作或动态的相关词语,这样可能是词语,也可能是两个分句。

一般情况下表并列、递进、因果、目的、结果等,分别可翻译为“而且”“更加”“因此”“为了”“结果使……”。

1、表目的

(1)、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

(3)、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勾践灭吴》

(4)、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

(5)、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雍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7)、封闭宫室,还君霸上,以待大王来《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前5例选自高中先秦散文,后2例选自高中汉代文选。

其中“以”均表目的。

2、表因果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

(《韩非子·五蠹》)

(3)、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列传》)

(4)、以相为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信陵君列传》)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8)、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10)、太公相文、武以天下;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以上的10例都是表原因,其中例一表示由果溯因;例九由因及果;例十连词“以”前面表原因后面表结果。

3、表结果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4)、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上述5个例子,连词“以”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是前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发出动

作的结果。

连接结果和目的的连词“以”,实际上是从介词演化而来的,他们均可以看作“以”

与其前边的动词性词组构成的介宾词组(介宾倒置),或者看作介词“以”省去了代词宾语

“之”,替代其前的动词性词组。

只是古代汉语中,上述表结果的句式比较常见,连词“以”

的意义更虚,而不必做介宾倒置理解罢了。

(二)、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

“以”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表并列或递进,可翻译为“而且”“又”。

例如:

1、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商君书》

2、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谢,则欲其高且大也《晏子春秋》

3、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礼记》

以上3个例子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翻译为“而且”。

(三)、连接诶状语和中心语

“以”还可以用在状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或表行为的方式、手段,或表行为的情态。

一般可以

不译。

例如: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以上3个例子,第一句,希望夫子辅佐我的志向,明白的教我;第二句,树木欣欣的向荣,

泉水涓涓的从源头流出;第三句,黔本来没有驴子,有好事的人用船载着进入了黔。

由以上

的翻译,可以看出,当“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时候,可以不翻译,表示一个纯粹的修饰

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地”。

(四)、“以”与方位名词结合

连词“以”还可以和各种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东、西、男、、南、北”连用

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构成方位词组,表时间,范围和方位。

注意:

“往”“来”在古代也可用做方位词吗?

现代汉语中的“往”和“来”通常是动词。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除了做动词用,还是方位名词,例如“长此以往”“自从……以来”,这里就是沿用的古代的用法,继续作为方位词使用,表示一个时间范围的概念。

这样的例子,在古文中很常见。

例如:

1、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2、幽厉以往,尚矣《史记天官书》

3、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乐府诗集有所思》

这3个例子表示时间概念。

1、只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张释之冯唐列传》

这2个例子表示方位。

综上所述,“以”字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也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虚词的

一个重难点。

不过只要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在遇到它的时候以不变应

万变,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分析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

2、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

3、凌霄《“以”字虚词用法浅析》

4、牛守祯《古汉语连词“而”“以”浅考》

5、游庆学《古汉语虚词“以”介词、连词划界问题》

6、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

7、吴振奇《浅析古汉语介词“以”的支配对象的倒装》

8、何洪峰《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