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868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2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不可替代的人.docx

做不可替代的人

《做不可替代的人》

[美]赛斯·高汀

前言

你是天才

如果天才指的是拥有过人才干,可以凭借敏锐洞察力另辟蹊径地去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要想成为这样的天才,无须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

当他人正纠结于某个问题无法自拔之时,天才可以洞悉一切,力挽狂澜。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你可曾做过这样的事情?

你可曾找到过别人不曾找到的捷径?

你可曾解决过让你家庭陷入混乱的难题?

你可曾发现让事情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下去的办法?

你可曾和别人都无法与之沟通的人相处融洽?

上述事情一件都没有吗?

每个人都有犯糊涂的时候,天才也不例外。

爱因斯坦就曾经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迷路找不到家。

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时刻。

不幸的是,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老板、家庭)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把我们身体中“天才”,的那部分排挤出去。

我们的文化体制是一笔浮士德式的交易,我们交出天赋和艺术才华以换取表面的平静安定。

现实

一个年轻人正坐在一列开往西班牙的火车的头等舱里,他注意到自己旁边坐的居然是巴勃罗·毕加索,这让他激动不已。

他鼓起勇气转向毕加索,说道:

“毕加索先生,您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但是为什么您所有的现代艺术作品,都看上去那么扭曲呢?

为什么您就不能按照现实的样子去画出来呢?

毕加索迟疑片刻,问道:

“那么你认为现实的东西看上去应该什么样儿呢?

那个年轻人掏出钱包,从里面取出来一张他妻子的照片,“喏,您看这个,就应该像这个一样呀,这是我的妻子。

毕加索接过照片,端详了一下,咧嘴笑了:

“是吗?

这看上去太不起眼了,而且还很无趣啊。

这本书讲的是关于爱、艺术、改变以及恐惧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战胜一个世代相传的阴谋的问题——一个要消耗掉我们的创造力和不安分精神的阴谋;是关于领导力、带来改变以及成功的问题。

如果在十年前,我是写不出来这奉书的,因为在那时候,社会的经济体制希望你能够去适应整个环境,如果你做到了,就能拿到很不错的薪水;如果你做到了,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而现在,不管你喜不喜欢,社会都不再需要这种人才。

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了。

如果你学会了换一种方式看问题,换一种方式付出给予,换一种方式谋生的话,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在不辞职的情况下做到以上这些又会怎么样呢?

这本书的预期读者可不是那些被公司关在小黑屋里的狂放不羁的另类怪人们,而是你、你的老板、你的雇员,因为如果你能够奉献出真实的自我做出好的工作成果,这些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美好的未来。

你准备好了没?

我可以先许给你一个承诺:

未来(包括我的这本书哦)都不会是不起眼而无趣的。

这次,让你自己做主

这是一份个人声明,也是我对你的一个恳求。

此时此刻,我关注的不是表象,也不是组织为生产出优秀产品或传播重要理念的策略。

这本书是与众不同的,它讲的是你的选择和你的生活。

它所说的“选择”并不是让你辞掉工作,而是让你重新思考一下你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成长过程所遵循的体制简直是一团糟。

这种体制正岌岌可危地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我关心的许多人都在经历着痛苦的煎熬,因为我们曾经以为会带来帮助的事情,突然就不灵了。

每天我都能遇见这样的人——他们原本有许多能够给予他人的礼物,但是由于压迫和恐吓而被迫收了回去。

他们沦为了这个愚蠢可笑的体制的人质和牺牲品,一方面被体制压榨得筋疲力尽,另一方面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

是时候来停止对体制的一味顺从,画出属于自己的地图了。

别再安于现状了,开始进行有意义的艺术创造吧;别再问“这能给我带来什么”,开始学会送出能够改变他人的礼物吧;那个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你的潜力才能被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几百年来,民众一直在被连哄带骗地怂恿、洗脑,让自己去适应他人的要求、遵照工作手册来干活、干一天活就挣到一天的钱。

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时间刚刚好。

你的内在才华横溢,你的贡献价值非凡,你的艺术无比珍贵。

只要你做得到,就一定要去做。

我多希望你能勇敢地站出来为带来改变作出选择。

选择

我的目的就是要说服你相信,现在有一个非常可行的机会就摆在你面前——一个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变的好机会。

这不是要你轻轻松松地干点儿什么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你过去学到过的东西,而是要你明白,我们世界的规则是如何发生根本改变的以及我们该怎么去抓住这个机会而成为别人所信服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所有这些只需要你做一个简单的决定就能开始。

我知道你能做到,我希望你愿意去做。

一旦你做了,如果你做了,那么我希望你可以把这个理念与你爱的人们一起分享。

“关注你”的买卖

父母告诉我们要这样生活:

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工厂——生产小饰品的、推销保险的、制作网页的、拍电影的、照顾病人的、接听电话的等各种各样的工厂。

这些工厂都需要工人。

只要你学会了怎样当工人,只要你能好好上学、遵守工作手册按时出勤就好,你根本无需有多大的才华,无需有创造力,无需冒任何风险,我们就会注意到你。

老板会付给你丰厚的薪水,外加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会把你当成掌上明珠一般去珍惜,最不济也会想办法满足你的各种需要。

这真是一笔诱人的买卖啊。

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我们已经接受了这种模式。

所以,我们的学校、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体制都是围绕这个交易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还确实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世界500强的企业把我们当回事儿,教师工会把我们当回事儿,邮局和当地的零售商店也把我们当回事儿。

我们遵循着工作手册,把瓶子刷干净,准时上下班;作为回报,我们也会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美国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它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

可是,一旦面对竞争和技术,这个买卖就玩儿完了。

失业率开始急剧上升。

薪酬标准在一些行业中甚至陷入了恶性循环。

中产阶级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四面楚歌,前景黯淡。

人们不再把他们当回事儿——补助津贴也没有了,有401K账户的工人数量减少了一半,他们开始感到无所适从。

你可能是个兢兢业业的小秘书,有着丰富的专业经验,为工作付出了全部,本应该得到保障并获得尊重,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

突然之间,人们恍然大悟——工人们听话顺从,但还是被骗了。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努力工作的工人仍然在按照要求干着活,但是他们再也不能拿到他们应得的报酬了。

这种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没错,这是个机会——一个终于能够好好享受工作的机会,一个能给你的同事和客户带来改变的机会,一个能把你隐藏多年的“天才”放出来透透气的机会。

别再指望这种“关注你”的买卖方式能够再起死回生了,你再玩命工作也没用了。

那个时代已经完结了,更不值得你去发牢骚以及到处抱怨,这是没用的。

现在,新的交易方式出现了,它不再鼓励你要服从听话,而是开始重视你的天分、创造力以及艺术才华。

成功从哪里来?

每一天,老板、顾客、投资商都在作着艰难抉择——该支持谁,该拒绝谁,该炒掉谁,该躲开谁?

在之前的20年里面,我遇到过18种这样简单的问题,其中一些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个策略比那个管用呢?

为什么这些员工的工作效率比另外那些人高那么多呢?

同是面对纷乱喧嚣的市场,为什么有的公司黯然退出,而有的却茁壮发展呢?

为什么有的观点能在转眼间就传得众所周知,有的却会被人忽略不提呢?

在这本书里面,有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普通人从哪里来?

普通人来自两个地方:

1.你已经被学校和社会体制洗脑了,你已经相信工作就是工作,就是按照工作手册工作,如此而已,再无其他。

2.每个人的脑子中都有一个声音,这是充满愤怒和恐惧的声音。

这就是抵抗力的声音——你的蜥蜴脑发出的——就是它,它想让你变得平庸普通(这样才安全)。

如果你没能做得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许是因为游戏规则变了,还没人通知你。

这个规则早在两百年前就已经写好了,它一直有用,只是现在不再管用了。

也许你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去了解一下新规则,这是很值得的。

培养不可或缺的品质

你并非生来就应该变成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的,这都是后天的教育害了你。

你还有另外一个可行的选择方案。

成为关键人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条需要你不断地作出贡献慢慢变得不可或缺的道路。

你完全可以锻炼自己变成这样。

迈出的第一步是最困难的——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技能,像所有其他的技能一样,你可以(一定能)做得更好。

每天,当你把注意力的重点都放在礼物、艺术以及沟通等这些关键人物必不可少的品质上的时候,你就能让自己变得更“不可或缺”一些。

千万不能让工业模式将你同化,你不是无数可替换的小零件之一。

但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存在的个体,如果你有话要讲,只管讲出来。

当你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啊。

——戴维·马梅

第1章工作的新世界

现在,两个阶级(工人和管理者)之外的第三个阶级已经出现了——关键人物。

他们自己掌握生产资料,能够给人们带来改变,领导我们,联系我们。

工厂的倒闭说明了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体系已经被颠覆——这要么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么就是无比巨大的威胁。

新利益总是比旧伤痛的到来慢半拍,所以变革常常会带来恐慌。

这一次,请拿出你最好的一面去迎接市场的挑战吧,你会因此受到奖励的,这可是个机会哦。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样的人随处可见:

官僚作风严重的人、只会做笔记的人、教条刻板的人、只知道看手册指南的人、一心期盼着星期五的工人、离开“地图”就找不到路的人、生活在恐惧中的雇员。

问题在于,这些人生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常常被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总担心被人炒鱿鱼,不堪重负。

在《国富论》的第一章里,亚当·斯密就很明确地指出了,要想取得商业成功,就要把商品生产的过程细分成若干细致的环节,这些环节需要的只是一些低薪的工人,他们看简单的说明书就能胜任。

他提到了一个别针生产工厂,里面仅仅有几个工人,依靠手工制造,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却高得惊人。

但如果10个刚刚培训完的工人依靠机器和相互配合生产出来的别针是一个熟练工的几千倍,而且速度还更快,那为什么还要聘用一个熟练工呢?

近300年来,一直盛行的是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工厂主们需要的是听话的、廉价的、可以被替代的工人去操作能带来高生产率的机器。

工厂创造了生产力,生产力又带来了利润。

这种方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非常有趣(但仅仅对于工厂主来说)。

社会中有几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暗中较劲,因为在变革过程中,你的团队最不需要的那个人,应该就是拿着不错薪水而官僚作风严重的人、只会做笔记的人、教条刻板的人、只知道看手册指南的人、一心期盼着星期五的工人、离开“地图”就找不到路的人、生活在恐惧中的雇员。

当你彷徨踌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只知道服从的员工可帮不上你的忙。

我们想要的、我们需要的、我们必须拥有的是那些必不可少的员工。

我们需要有原创想法的以及可以“煽风点火”的人,我们需要可以成为有引导能力的营销人员,敢于冒险开拓人脉关系的销售人员,在需要他表明态度的时候也不介意被忽略的充满激情的变革者。

每个组织里面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中流砥柱,他可以使整个组织凝聚起来,让一切变得不同。

然而一些组织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还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这种人。

这些能人善于发现新的问题,拓展新的人脉网络,找到做事情的新方法。

而你,将会成为这个人。

世界已经改变了,你呢?

我在这样的世界中长大的,人们按别人说的去做,遵从别人的教导,找份工作,赚钱过活,如此而已。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墨守成规的做法已经不能带来成功和收益。

外包、自动化以及新型的营销方式让那些仅仅是还不错的、知道盲从的、可靠的人们尝到了苦头。

无论你是个婚礼摄影师还是个保险经纪人,倘若还在为这样的人工作,那你通往成功的道路将再无坦途可言。

有一家工厂——其劳动组织体系遇到了资金不足、急需提高生产效率、改进设备以及举债经营的多重问题——于是倒闭了。

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的两间“货真价实”的工厂倒闭了,仅仅因为相关服务行业的工厂关了门。

而更糟糕的是,我们当中有3/4的人都渴望找到收入不高但稳定的工作,但这已经变成了充满失望和不公平风险的死胡同。

其实问题的实质是:

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痛苦啊。

加薪无望,工作有保障对许多人来说只是一段褪色的记忆,压力剧增,无处发泄,当然,更无从逃避。

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工厂希望把工人们变成在机器面前无关紧要的小齿轮,他们的工作谁都可以干。

工人可以被替代的程度越高,他们的薪水就越低。

据我所知,在这个商品化的过程中,工人们已经联合起来了。

你的机会到了!

作为一名在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员工,她不仅能带给企业人性化的氛围、新的客户群,而且还有管理组织的艺术。

她是企业的“灵魂人物”,人们都会以她为中心开展工作,没有了她,所有的事情都玩儿不转。

别再对你面临的经济形式抱怨个没完,更不用非要强迫自己承认在工厂上班简直是穷途末路;相反,你要认识到:

成为那个“灵魂员工”的机会来啦——你就是被所有公司“众里寻他千XX”的那个人,你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紫牛》是值得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本书,那么灵魂员工——我称之为“关键人物”——就是值得被发掘出来并不惜一切挽留住的人才。

感谢你,让我们无所畏惧

给无数人洗脑,让他们本身的天赋消失殆尽,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梦想,逼他们变成一个只能在遵照工作手册在工厂上班的员工——怎么能这样呢?

毫无疑问,经济状况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工厂的工作只能给普通人带来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梦想,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标准。

那些奖金——也就是他们的外快,仅仅是退休金、工作、社会保障甚至是健康保险。

但是我总觉着这些并不足以解释人们对另一种生活方式没有渴望。

但下面这个承诺应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需依照操作指南,无需思考。

”你并不需要为做出什么决策而承担责任,乖乖干活就好。

最糟糕的是,你工作根本不需要用动脑子。

无论世界上的哪一家公司,员工们都在等待别人吩咐自己去干这干那的。

当然,很多人也喜欢能有点儿权力和支配力,可是一旦真的有机会到来,却又心惊胆战地放弃了。

就像那些被吓坏了的老百姓们总是乖乖地听从暴君发号施令一样,我们以自由和责任感为代价,换回了照他人言而行的安心。

这样的情景,我在一些中学见过,在阿克伦见过,在班加罗尔见过,在伦敦见过,在那些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中见过。

人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告诉自己要干什么,他们不敢(或者是被吓傻了)亲自去弄明白究竟要怎么做。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做个交易吧。

我以另一种工作方式来跟你交换那些林林总总的操作指南。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么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交易看上去还是挺划算的。

劳动者可被轻易取代

在工厂时代,工厂主们追求的就是尽可能高的PERL。

想想啊,如果找到可以接替这个工人干活的人越容易,那么你就可以付越低的薪水给他。

付给工人的薪水越低,你自己赚的钱就越多。

拿一个城市的报社来说,它可能有400多个员工,但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推销员和专栏作家不容易找到取代者。

工厂主们的目标只是尽量去调整和保护这个方式,而不是保护工人。

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组织(包括政党、非营利性机构、学校和一些公司),组织里面都是这种可被轻易取代的雇员。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适时地反击了工厂主们的做法,他们明白只有团结起来行动,才是不让自己沦落为商品的唯一途径。

而讽刺的是,他们制定的那些新的劳动规定反而把问题变得更糟糕,因为工会中的每个人都被慢慢同化了。

普通人法则

一个叫迈克尔·格伯的作家写了一本关于做生意的书,叫做《创业必经的那些事I》,书里面说到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模式,即使是只具备最基本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操作。

没错,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只具备基本技能的员工”。

因为,如果你的模式需要一个具备高度专业素质的人,那这个模式就很难被复制。

那样的人在人才市场上非常抢手,而且要求的薪水很高,这样一来,你的产品价格也只能跟着提高了。

“这种完美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员工只需要具有最基本的技巧,以便能履行每个员工都能完成的职责。

”法律公司需要聘请律师,医药公司也需要聘请医生,但是,你不需要雇佣那些非常出色的律师和医生。

你需要做的只是建立一个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只需要一般的律师和医生就可以带来最好的业绩。

这些可不是我胡编乱造出来的。

他的观点就是,你需要一个像曲奇模子那样的商业模式,以便让自己更快地发展,不再需要去寻找、培养或者挽留住一个天才的“关键人物”,之后他还提出了一个说法——“普通人的规则”。

你们肯定也已经想到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变得很容易被复制,那么,你不会是唯一可以复制它的人,别人同样也可以。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由各种规则及流程构成的,你当然只需要雇佣低薪的工人,但是这样的话,你生产出来的也必然不是人性化、个性化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你不得不用更低廉的价格以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的结果无外乎会加速你的失败。

拥有培养“关键人物”的商业模式,才是制胜的法宝。

皇后区的艰难岁月

现在,赫克特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要难过。

每天清晨,赫克特都会从皇后区的一间泰国餐馆门前穿过马路,来到一个街角,旁边有个卖电脑硬件的商店,他和其他6个也在寻找工作的人一起站在这里,等待工作。

一辆小货车缓慢地开过来,开车的包工头停下来,要找几个工人和临时工。

他知道,每天早晨,这儿都会有人等着找工作。

他摇下车窗,对那些人说了一个极其微薄的薪水数字——其实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很不错了。

那些人看上去都差不多,都是裹紧了衣服在寒风中发抖,都甘愿接受这点可怜的薪水。

包工头从中挑出了3个人,开车走了。

赫克特没有找到工作,被剩在街角,他冻得瑟瑟发抖。

也许今天还有其他雇主会来,也许没有。

他只是众多的可被替代的商品中的一个。

那个包工头才不会花时间考虑到底要挑哪个人,因为这事儿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他需要的仅仅是廉价的体力劳动,他已经找到了;他需要的仅仅是可以依照简单操作指南去干活儿的听话的工人,而他们都在这儿了。

赫克特这次一无所获,只好回家,就像从前一样。

你的街角

其实,每个商业模式和赫克特的经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

每个模式都和其他众多的模式混在一起,都尽量地去仿效别人,最多努力做得更好一点。

他们都在等待客户上门,能够选中自己。

当然,客户有时候可能会选择一些与众不同的商家,她认可他、信任他或者经别人推荐知道的;但是大多数时候,客户所做的其实跟那个皇后区的包工头是一样的,她只是看谁便宜就选谁——这是一个道理。

再看看你自己吧。

你的简历和其他无数份简历都堆在一起,每个人都想尽量符合雇主的要求;你的工位紧挨着其他工位,每个看起来都差不多;你的员工卡、你的工作服、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哪样不是现成的?

你默默地埋头苦干,希望能被人发现。

我们听说过太多赫克特那样的故事了,虽然这让人觉得难受,但是这就是现实。

你期盼的那个可以聘请你、购买你的劳动、给你经济支持、和你相互配合的人,他有的只是比原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少的挑选时间。

公司是(曾经是)怎么赚钱的?

所谓利润,就是工人创造出来的产品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

如果工人把他创造出来的所有价值都算成是自己的工资,那公司岂不是就无利可图了?

因此,一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和资本家们,都在寻求一种可以把廉价劳动力转化成高价值产品的方式。

如果给一个每天挣5美元的工人配一台高效率的设备、一条运转良好的生产线、再加上一份详细的操作手册,那你最后赚到手的钱可是你付给工人工资的5倍、20倍甚至几千倍。

所以那时候资本家的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钱去雇到尽可能多的、听话的、能干活的工人。

如果你可以利用自身生产力的优势把支付给工人的5美元工资从利润中赚回来,你就赢了。

如果你能把上百万的工人组织起来这么做,那你可真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全垒打。

而问题出现了。

总是会有这样的人,他们能比你雇到更便宜、更能干的劳动力,他们可以把订单交给海外的工厂,或者购买更多的设备,抄近路比你跑得更快。

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实际上,消费者们对便宜的商品并不太热衷。

他们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不同寻常的、人性化的东西。

没错,在一段时间之内,你可以暂时靠廉价取胜;但如果想在这个市场上立足,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靠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

其实人们在其他地方也能买到比乔氏超市便宜得多的东西,但就是因为那里不断发展的会员制度、新鲜的商品以及购物的乐趣,留住了顾客——尽管人们本来打算省点钱的。

既然低价位的商业策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那么剩下唯一的成功方式就是进一步扩大人际关系网并且不再把员工当成机器,为他们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的增值。

对于那些总想尽量压低成本的公司来说,以前只通过价格来决定是否购买的顾客,他们的购买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实在让公司很头疼。

他们必须琢磨出来,怎样才能从那些高薪的、独特的、不那么听话的员工身上获得利润。

这时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变得更平庸、更标准化、更廉价;另外一条路就是通过更迅速、更出色、更人性化来取胜。

可以互换的一次性劳动时代

大概一个世纪之前,社会领袖们建立了一种社会体制,这种体制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仍然觉得这个社会本应如此,并且以后也会一直如此。

我们认为这个体制一直沿袭至今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依然遵循着它。

殊不知,我们这么继续一天,就是浪费一天的时间,浪费一天的钱,浪费一天的机会。

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我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是建立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准则之下的:

出去上班,好好表现,努力工作,听老板话,坚信不疑。

如果能成功融人这个体制中去,你就能受到奖励。

这一切都是阴谋!

我的话也许有点重,但是并没有说错。

你已经被欺骗很多年了。

你把自己毕生的时间投入到了一场巨大的骗局之中,而在这里,你永远不会是最后的赢家。

如果你敢玩儿,你必然失败,那么游戏就结束了。

而现在,再也没有那种别人告诉你到底要做什么的好工作了。

(最后那根稻草:

土耳其机器人定律)

这条定律是这么说的:

“任何一个项目,只要能把它分解成足够小的,并且都是可以预测的部分,那么就能不花一分钱地完成它。

吉米·威尔士带领一个小小的团队,创建了维基百科,打败了有史以来最牛的工具书。

而这个团队中大部分人都是义务工作,是没有报酬的。

《大英百科全书》出版于1770年,至今已经修编了百余次,在过去的250年中,花费在编纂以及修订上面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维基百科无论在内容、受欢迎程度、咨询更新方面都好过《大英百科全书》无数倍,却几乎没花一分钱。

这对任何一个人,乃至数千人的团队来说,都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如果把一份项目计划,以句或段为单位细分成成千上万的小的部分,那就是可以实现的。

维基百科正是充分理解了土耳其机器人定律的精髓所在,不指望少数几个拿着高薪自称为专家的人,仅仅依靠组织松散的协调合作,无数有知识的人们乐于为知识库添上个一砖半瓦,维基百科就这么蓬勃发展起来了。

最初的土耳其机器人是一台用来陪人下象棋的“电脑”,它跟《大英百科全书》诞生于同一年,由一个叫沃尔夫冈·冯·坎普林的人发明的。

实际上,它压根不是什么“电脑”,仅仅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人钻到箱子里藏起来,假装成电脑的样子。

亚马逊公司从这件事受到了启发,并以同样的名字推出了一项服务。

任何个人或者公司都可以在土耳其机器人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来把这个任务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分别找人去做就行了。

这虽然看上去有点奇怪,但只用花很少的钱就能完成,还无需去跟别人打交道。

举个例子来说口巴,约翰·詹奇对我进行了一个采访(大约40分钟的录音),他把这个采访录音上传到网站,使用土耳其机器人来整理录音。

只需要付给网站一些钱,网站就会把这段录音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打包分派给一些匿名劳动者,每个人都只需整理一小部分。

用不了3个小时,被汇总整理好的访谈记录就能打印出来寄给约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