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60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5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docx

上好品德课的22要素

上好一堂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22个关键要素

目录

导言:

话题一:

课堂的含义与上好一堂课的意义

话题二:

课堂的基本要素

话题三:

怎样上好一堂课

专题一:

课堂教学设计2要素

话题一:

教学资源——品德教学的原动力

话题二:

教案分析——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专题二:

课堂教学环节4要素

话题一:

课堂导入——不能喧宾夺主

话题二:

主题探究——打破教材的“圣经”

话题三:

强化巩固——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话题四:

课堂总结——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专题三:

课堂教学行为5要素

话题一:

讲授——新课程也需要讲授

话题二:

指导——当学生信心不足时

话题三:

对话——心与心的碰撞

专题四:

课堂管理行为4要素

话题一:

合作学习——让快乐共享

话题二:

个别教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话题三:

激励强化——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话题四:

及时调整——抓住每个闪光的瞬间

专题五:

课堂教学类型4要素

话题一:

活动课——“形乱而神不乱”

话题二:

新授课——原来如此精彩

话题三:

综合课——品德课综合化的拓展

话题四:

实践课——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专题六:

课堂教学策略3要素

话题一:

任务驱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话题二:

问题切入——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话题三:

随机进入——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

导言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也最为困惑的话题之一就是: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我们认为上好每一堂课是落实新课程的最佳途径。

话题一:

课堂的含义与上好一堂课的意义

(一)课堂的含义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普通、最为细小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现代教学的组织单元,是教师生命中难以舍弃的一个职业活动领域。

教师每天都会站在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

师生对课堂再也熟悉不过了,那么课堂是什么?

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程实施、课程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课堂是生活,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师生一起走过的生命历程;课堂是精神生活的空间,在这个生活的空间里,师生获得了最充足的精神享受和精神营养。

课堂是一幅社会存在的缩影。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

从这里可以看到:

广泛的人际交往、丰富的情境刺激、真实的交流沟通、全面的社会互动、热切的对话商讨。

(二)上好一堂课的意义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并且还将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使你列出反对课堂教学的一百条理由,你也不能把课堂教学从学校教育中移除。

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方式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学校的一切基本工作都是为教学而开展的。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

回归课堂是一切教改革都无法回避的选择;研究课堂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时代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师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我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

每一堂课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我们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

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

课堂教学对师生生命本身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

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话题二:

课堂的基本要素

课堂存在一定的要素与功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几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

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

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以及社会责任感,构成课堂系统的整体格局;物要素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体。

我们认为,人要素与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行为之中。

上好一堂课,应从分析、研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要素人手。

(一)、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新课程下,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是对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优化。

因此,教学设计是达到教学理想化的关键一步。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过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评价五个要素。

从目前教师的实际来看,应把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

1、关于教学目标设计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当割裂开孤立地运作。

教学目标既是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对“统一”的目标,也要兼容那些“非预期”的、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以及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要符合系统性、科学性、层次化、具体化的要求。

2、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在这样的理论下,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着“教”这条单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教师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二)、教学环节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

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是教学环节的核心要素。

1、导入

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

导人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

导人环节应当做好两方面的事情:

一是在上课伊始,运用新颖的刺激和引人人胜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指向新的学习课题,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使心理活动集中于要掌握的内容,这是导人的主要功能;二是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把它作为“引子”过渡,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简洁性。

2、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是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活动。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现在的探究教学中,很多“问题”不具有充分的探究性,因而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哪些问题是有利于探究的“有效的问题”,怎样呈现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强化巩固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不巩固也会遗忘,不练习也难以继续深化达到达熟练,因此,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怎样强化巩固呢?

一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用、在“用”中学;二是精选一定数量的习题,巩固性的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总结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有引人人胜的导入,而且还应当有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语。

结课的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②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

③激发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三)、教学行为要素分析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教师主要需要的是发展教学的实践知识与智慧,这种实践知识与智慧,浸润在教学行为与体验之中。

所以,我们应该把讲授、对话、互动、演示、指导这几种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重点。

1、讲授

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

讲授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必须正确认识言语讲授,新课程教学不是不要讲授,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

讲什么?

讲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讲授精华;怎么讲?

科学地讲授、艺术地讲授、引导式地讲授。

讲授必须重视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与重组,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不能一下子都“倒”给学生;要运用“绘声绘色”的形象语言唤起和构造学生的表象;要从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人手,联系学生熟知的事例与经历;要打破那种“静听的教育”,变“独白”为“对话”;要言明而不言“尽”;要力求做到针对性、严密性、启迪性、趣味性、确切性。

2.对话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一种实现形式,“对话”可以说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

对话强调师生的相互解释、相互交流、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对话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分享个人经验和思想,并进而达成共识的必由之路。

对话不同于独白、传话与问答。

其氛围是:

放松、坦诚、平等、和谐与合作;其状态是:

敞开、接纳与共享;其本质是:

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与创造的展示;其话题是:

教材内容或学习内容;其结果是: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对话既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保证学生在对话中的自主和独立,反对教师对学生的话语霸权,又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作用。

对话的形式有:

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互动对话、师生互动对话。

3、互动

互动,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往形式。

师生的互动应该是主体“我”与“你”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对“共同文本”的理解为中介进行的对话,师生通过对话达成“共识”或“共视”。

互动的意义在于对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的肯定与尊重。

在互动之中,课堂成为学习者的“精神场”,所有的人都在交流、在欢笑、在表演、在思考、在争辩、在给予、在索取、在书写、在创造,使师生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互动的类型有:

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互动。

4、演示

演示是教师“表现行为”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演示是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和动作示范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

演示的最大特点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演示要“有为而作”,必须贴近教学的内容。

演示要具有示范性,要准确、简捷、稳定。

5、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行为,它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作业的指导、自主活动的指导、阅读的指导,等等。

指导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辅助,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行为从呈示走向指导,指导行为成为教师实现任务的主要方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课堂管理行为要素分析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因此,课堂管理行为是指教师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而展开的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管理的含义不再仅仅是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建设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课堂管理更倾向于引导激励取向。

其界定是: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新课堂的管理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课堂应是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之场所。

1、分组合作

分组合作包括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

前者可称为“同质分组教学”,后者可称为“异质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即将一个班级学生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组,即小组成员为同质。

在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一般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辅导”。

合作学习是将一个班级学习按异质方式组成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个别化教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资质禀赋、学习习惯、认知风格都不完全一样,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追求的统一性,很难满足同一课堂中学生的各种需求。

最理想的办法是创造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真正的学生自学意味着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不同的材料”。

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不同的材料”需要将传统的以统一进度为特征的班级教学转换为彻底的个别化教学。

3、激励强化

激励和强化是在课堂管理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管理手段的总称。

激励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成长的一种课堂管理行为。

激励的主要特点是以心灵沟通激活内心需求。

激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学生可激励之处,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与失误尽可能地给予谅解与宽容。

强化是指随着人的行为之后发生的某种结果,会对之后这种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

那些能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强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化也是人的行为激励的重要手段。

4、调整

调整是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

课堂管理的反馈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应不断分析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同学,善于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

5、评价

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评定,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策略、过程、与人交往以及身心发展的评价。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评价。

赏识性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爱。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的要求学生尽善尽美。

教师要用具有提升学生素质的赏识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用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用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

(五)、课堂教学类型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有很多类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欣赏课、综合课、实验课、实践课、活动课等。

研究课堂教学类型,应从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人手。

现代化的教学拒绝模式化,但并不拒绝模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动态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仅对常见的新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1、自学辅导式

一般程序为:

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总结。

2、问题引探式

一般程序为:

巧设问题→引导分析→深人探究→检验评价。

3、情境教学模式

一般程序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每位教师必须灵活机动地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逐步提高自已的模式设计能力。

(六)、教学策略要素分析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

教学策略的含义比教学方法要宽广,层次也比教学方法更高,是将教学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的新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为教学策略服务,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包含和体现着教学策略的意图。

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策略既具有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又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1、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新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明确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升华。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可采用表演性任务、调查性任务、竞赛性任务、交际性任务等方式。

2、随机进入

所谓“随机进入”,是在教学中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人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这种多次进入,决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

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

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决不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虽然传统经验认为,教学应该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但是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既不能与认知的成熟均等地、平行地进行,更不是要去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跟在认知发展的尾巴后面。

维果茨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

引起、唤醒和启发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虽然教学不等于发展,但正确的教学却能够导致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向我们提出了设计教学的思路。

教学设计应该留心于观察“最近发展区”,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4、问题切入

所谓问题切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种情境,找到一个问题,寻求一个突破日,使问题得到解决。

深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1)在重点处切入。

(2)在难点处切入。

(3)在矛盾处切入。

(4)在空白处切入。

问题切入的方式有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等。

5、创新

创新教学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主动探索。

创新学习是学生不断探索、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

(2)注重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思路开阔,向不同方向展开,很少受目标的限制,寻求多种答案,自由地去探索新知的领域,以产生更多更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注重学有特色。

创新的本质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

因此,创新学习要注意学有特色,使学习活动个性化。

话题三:

怎样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特别是前面提蓟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类型、教学策略中的一些要素。

在此基础上,灵活地、综合地加以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上好一堂课,应努力做到:

(一)、落实教学的三维且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

课堂教学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

具体地讲,在备课与上课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而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以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要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好课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最大的功夫,要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知识学习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

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因此,不能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

(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尽管“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参照,但是我们不能“教条式”地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原则同具体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如语文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多选择情境教学法、感悟法、欣赏法等;数学重在分析、推理,重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因此就选择比较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方式;思想品德重在价值辨析、情感体验、行动强化,因而多采用体验、辨析、情境等等方式;自然科学重在实验操作、科学探索过程、科学方法,因此常运用发现法、实验法等。

(五)、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一般而言,教学互动是一个由多种互动方式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三个方面。

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三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师生互动“动”在哪里?

要在学生的需要处互动、在学生困惑处互动、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

教师在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