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59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夜归鹿门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夜归鹿门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夜归鹿门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夜归鹿门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docx

《夜归鹿门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归鹿门歌.docx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

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

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讨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全诗虽然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六、作业布置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夜江行见闻

归晚归鹿门

鹿山中美景

门隐居境况

题旨隐逸情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实践“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小课题众多实践课中的一节展示课,本节课的展示内容有三:

一、复习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引领学生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阅读“读什么”的问题;二、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走进诗歌,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情,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解决诗歌阅读“怎么读”的问题;三、引领学生与学过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比较,评价鉴赏,即跳出文本,走出诗歌,获得启迪,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背诗,对李白一定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一定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

背一首可以,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

现在开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复习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

同学们也是一样,别人会背而你不会的,回去也积累一下好吗?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

请说出理由。

(两三个人即可)  

二、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

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

(出示幻灯:

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总结:

李白是个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笔,留下无数奇文。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李白的这篇奇文,进入李白的奇梦。

  

三、揭示课题  

引言:

大家一定会发现我的这个题目和书上给的不一样,其实我是想通过它告诉大家这个题目应该这样断句。

为什么呢?

因为本诗也题做“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意思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

这么说来,这个“吟”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那么,这个“吟”字有什么作用呢?

它是个标志,与“琵琶行”中的“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标明本诗为古诗的一种体裁。

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标题应写为这样。

  

吟:

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上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简介文体知识。

(出示幻灯五)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四、写作背景  

梦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不满,但在梦中却往往得到了满足。

那么,现实中有哪些事让李白不满,值得他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当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时,曾写诗道:

“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同时,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五、诵读诗文  

作为赏析的第一步,诵读决不是背这么简单。

诵读要注意什么呢?

好了,明确了诵读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八、理清思路

划分结构,概括内容,体味作者感情变化。

  

九、作业布置

对照注释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由景仰向往 兴奋急切  比喻拟人夸张

梦境 离奇险怪 迷离恐慌 绘声绘形绘色   

  梦感 蔑视权贵 直抒胸意  反问感慨人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设题,鉴赏品读  

引言:

这本选修的书名为“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考题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诗歌鉴赏,联系起来看,我想咱们高中选这个文本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诗文修养,另一方面也应该是想借助它来提高大家的诗歌鉴赏水平吧。

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就想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大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诗歌鉴赏题都是别人出题我们答,而现在我想请大家以这篇课文为蓝本,自己出题自己答。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完成全篇,那样任务太重。

我们要分工合作,分组设题,每个组完成课文的一部分。

我们就按座位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研究两句诗。

  

(一) 那么,怎么做呢?

请大家回忆我们平时做的诗歌鉴赏题的一般都从什么角度设题。

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设题:

  

1、形象:

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

某个词的语音、语义、活用,表现力,在句中的作用,用词特点,句式,语言风格等  

3、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情与景,动与静,实与虚,远与近,扬与抑,抒情方式,色彩变化,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象征、衬托、比兴、联想与想象,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典故等。

  

(二)幻灯八——分组讨论设题:

  (三)幻灯九——合作探究鉴赏:

  二、全文知识点总结:

  

(一) 第一节:

  

1、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总结:

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本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对天姥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修辞手法有夸张、衬托、拟人。

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向往。

  板书:

  

(二)第二节:

  

1、重点探究:

在这里,各路神仙都到齐了,乐队演奏迎宾曲,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相当热闹辉煌,李白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异彩缤纷的盛会?

 理由?

 怎样看待这个梦?

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

没参与。

  

理由:

诗中有云: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当飘飖而下的仙人排列在他面前的时候,李白竟吓得魂飞魄散,其原因何在?

我想就是神仙不想让李白参加他们的派对,也就是说,你是我们不欢迎的来客。

你还是回去吧!

所以,李白一下子醒了。

  

如何看待: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是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根据注解,李白当时心情不爽,被人赶出朝廷,比较郁闷。

这个梦是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

他想进入上流社会,但那个社会不接纳他,导致他理想的幻灭。

用朱自清的话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总结:

当时的李白的生活的确不如意,进入长安后,过了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快就招人嫉恨。

直到皇帝老儿赐金放还。

长安的这段经历,对李白来说,确实如梦一场。

那么,这个梦就有了象征意味,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个梦不正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

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李白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的说过,供奉翰林不过是一场梦。

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天姥吟》即是记梦之作,焉能不言及平生愤懑之事?

  2、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的“梦”,向来有“美梦”“恶梦”之说。

今人流行的看法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黑暗现实的对立物,是诗人理想所系,诗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

中学教学参考资料即采用这一说法。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却云: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也认同此说,并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

 90年代以来,这种阐释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此说主要有三个依据:

 全篇梦境的弥漫清冷氛围、想象之物不都让人迷恋、受惊而起。

  

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一面。

李白入宫之前,对宫廷生活的向往是一场美梦;入宫之后,现实的宫廷生活却是一场恶梦。

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虽多有出入,但大都认为它和李白进入长安前前后后有关,那么说它反应了李白入宫前后的思想情感变化,也不为牵强。

  诗作开篇提到的“瀛洲”,我以为是李白用来象征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征人间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宫。

五岳、赤城山、天台山衬托天姥山的雄奇,实可理解为写皇家气派非凡。

真正的仙境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则“云霓明灭或可睹。

”于是退而求其次,来登“天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绪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何等相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心里更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中间也夹杂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觉。

“千容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虽说李白比刘姥姥有见识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宫,想必也会有刘姥姥那失态与惊奇。

“熊咆龙吟”两句为非同凡响的皇宫的到来渲染声势。

“云青青”以下六句,则可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声势。

“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况皇帝上朝,金碧辉煌,人中之杰如同人中之仙,云集一堂。

  

就在这美梦之巅,梦境令人不可思议的就结束了。

而反对“美梦”说的就指出,既然是美梦,何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其实我们读诗还应该于无字句处去读。

诗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后应有省略:

皇宫是不是我想象?

这些峨冠博带的大人是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中之仙?

这省略才是写梦境的最终目的。

而诗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写得就明确一些: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怀着朝圣之心来到灵山,然而那些白受他们顶礼膜拜的真佛,却也个个俗不可耐,拜金势利。

好在他们只为取经,经文到手,什么怨气也不在心上。

倘或他们要在灵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孙悟空又要大闹灵山。

不过有魔高一丈的如来,孙悟空也闹不到哪里去。

但这美梦醒来是恶梦的遭遇,恐怕和李白进宫前后的遭遇是一样。

诗人为何省略呢?

或许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许是不屑于写那些龌龊者的行径,也或许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象的空间。

  3、意象和重点词:

  

(1)飞: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

夸张,形容心情急切,让人想象李白在月光下那种飞翔飘逸之态,表现诗人梦游的急切心情。

人在梦中,极容易就飞起来了。

  

(2)月:

李白一生喜月,写月的诗句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当属“花间一壶酒,„„,”月亮就是李白的知己。

因而,飞往景仰向往之地,有知己陪伴,那心情怎不轻松愉快?

(3)送:

主语为“月”,便有了拟人的味道。

  

总结这三个字:

在月光下飞翔,有月相伴相送,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4)谢公屐:

干什么用的?

有没有现在流行的阿迪、耐克、美津奴好?

是由我们的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专用鞋——上山时去掉前齿,易于登山;下山时去掉后齿,如履平地。

讲究啊,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登山还是选国产的谢公屐好!

”  

(5)青云梯:

青云为梯,可见山高,极言山势陡峻。

相关成语——平步青云、青云直上。

  (6)半壁见海日:

一般看日,均选山顶,比如泰山山顶有个日观峰,就是观日出极佳之选,此处说在半山腰就见到了日出,是暗指天姥山极高。

  

(7)天鸡:

注意,不是田鸡,而是神仙养的鸡,传说此鸡一叫,天下的鸡全叫,“天鸡一唱天下白”。

  

总结:

诗歌至此,湖月,天鸡,青云,海日,境界开阔,有声有色,好一派奇景。

此时的诗仙,沐一生月光,看一溪清波,听一耳鸡鸣,观一轮红日。

此情此景,怎一个“乐”字了得!

  (8)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黑云翻滚,烟雾升腾,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害怕。

在电视剧中这往往是怪物出现的征兆,可是文中要出场的却是什么呢?

神仙洞府中的仙人!

所以这两层的画面就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一下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9)栗、惊:

使动用法,是深林颤栗,使层巅震惊;也都是拟人手法,移情于物。

  

(10)虎鼓瑟,鸾回车:

虎为百兽之王,鸾是什么鸟?

《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可见是吉祥之鸟,而鸾鸟居然当起了车夫,老虎在弹奏琵琶,也许在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用鸾鸟当车夫,用老虎弹奏琵琶,那坐车之人的身份只能是神仙了,所以神仙出场了。

  (三)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乐”指什么?

  

寻欢作乐固然是乐,求名于潮,求利于市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乐,但这都属于世俗之乐。

  

2、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

一:

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更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

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

所以说是消极的。

  答:

二:

积极,不消极,“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答:

三:

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

“东流水”是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的深沉慨叹,但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思想家孔子发出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就是为懈怠人生的人敲响的警钟。

所以是积极的。

  

总结:

我倾向消极。

因为李白思想中有浓厚的道家思想。

但他在官场中无路可走之时,他一定会选择超然物外,取法山水而自适。

这几句诗潇洒中透着无奈,所以我认为消极成分占多一些。

  

3、“安”句提出的意义何在?

  

天宝三年,李翰林最终还是从长安落魄而去。

三年前年征赴长安的豪情和抱负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黑暗腐败的官场、醉生梦死的朝廷让一心“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无处容身。

除了体面的“赐金放还”,李白已别无选择李白毕竟是李白,在这样的境况中,喊出了响绝千古的最强音——  生(集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他掷地有声的回答。

“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

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

李白能这样作么?

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峋嶙,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

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作贯通的气韵。

这里的幻灭——慨叹——绝决,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是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

这两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

透过这高亢的呼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艺术特点: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多种的修辞  三、总结全诗:

  

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

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

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

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四、课堂训练:

卷纸上的四道小题。

  

五、布置作业 

1、讨论:

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2、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