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58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第六七章人口和城市

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生育旺盛年龄一般为20~34岁。

下图为某国2018年生育旺盛年龄人口数量与不同年龄段(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是(  )

             

A.“高—高—低”型B.“高—低—高”型

C.过渡型D.“低—低—高”型

2.若图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适宜措施是(  )

A.合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

万人)。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4.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2019山东济南一模)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示“人口红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

B.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

D.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上升

8.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  )

A.全面开放二胎政策B.适当延缓退休年龄

C.完善社会养老机制D.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下图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空间迁移总量及预测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  )

A.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

B.人口线东南趋向均衡

C.人口线东南集聚程度提高

D.人口线西北集聚程度提高

10.最可能导致2020—2030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全国劳动人口数量减少

B.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东部省区环境压力增大

D.西部省区工业化水平提高

(2018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11~12题。

1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

1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2019山东聊城二次调研)下图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变化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14.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读某市城区变化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卫星城增多B.郊区城市化

C.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D.逆城市化

16.欲在该市布局一大型超市,宜布局在(  )

A.甲B.乙C.丙D.丁

(2019山东即墨三次调研)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形状指标是区域内各斑块总边长与最小斑块总边长的比值。

在一定区域内,若形状指标等于1,表明该区域的景观均一。

下图为1986—2013年厦门市三类建设用地景观平均形状指标示意图。

据此完成17~18题。

17.由材料判断(  )

A.1986—2001年,出现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

B.1986—2001年,农村平均形状指标迅速上升,农村景观均一性增强

C.1993—2001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城镇景观均一性下降

D.1993—2001年,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趋向集聚

18.1986—1993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逆城市化的出现B.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C.城市化快速发展D.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

(2019天津五校4月联考)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中心是被称为“绿心”的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周围,城镇之间设置有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城市群。

下图为兰斯塔德“绿心”和城镇布局略图。

据此完成19~20题。

19.兰斯塔德地区城镇布局的优势是(  )

A.降低人口密度B.促进城市竞争

C.减少交通成本D.分散城市职能

20.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心”经济水平 ②促进“绿心”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③增加土地供应量,推进“绿心”城市化进程 ④提供更多自然空间,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示意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4分)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5分)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分)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3分)

 

2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5位

人口流入省

流出地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指出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影响。

(4分)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个省份?

(1分)

 

(3)我国大规模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4)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市、区)人口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10分)

 

23.(14分)(2019江苏徐州毕业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3分)

 

(2)据材料一中的图2,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7分)

 

24.(13分)(2019河南洛阳五校联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

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越不容易积水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6分)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地的多少倍?

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7分)

 

第六、七章 人口和城市

1~2.1.D 2.C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老龄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模式,为“低—低—低”型欧亚板块。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型欧亚板块,人口增长缓慢,排除A项。

该国是发展中国家,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排除B项。

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大,劳动力不足,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

3~4.3.C 4.A 第3题,结合图中数据和所学知识,不难求出我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可确定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大,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很高。

故C项正确。

第4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加之老龄人口增加快,使我国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A项正确;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B项错误;新增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C项错误;我国人口虽已超过最适宜人口数,但距离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还有一定距离,并没有趋近环境承载力,D项错误。

5~6.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

故B项正确。

第6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大,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故A项正确。

7~8.7.B 8.D 第7题,读图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说明劳动力人口占的比重小,抚养率高。

若出生率下降,抚养率低,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B项正确。

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仍是在增速发展,“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不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C项错误;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D项错误。

第8题,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D项正确。

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是针对性措施,不是根本对策,A项错误。

适当延缓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是具体措施,不是根本对策,B、C两项错误。

故选D项。

9~10.9.C 10.D 第9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

从图中可知,黑河—腾冲一线东南直到2030年人口仍大量迁入,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导致人口线东南集聚程度提高。

据此选C项。

第10题,我国人口迁移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随着西部较落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向外迁移人口数量减少,会导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量下降。

11~12.11.A 12.D 第1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项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

第12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

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项正确。

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13~14.13.A 14.C 第13题,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

从②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是发展中国家,故A项正确。

第14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核心区和城乡过渡带差别较小,城市核心区一直呈上升趋势。

故C项正确。

15~16.15.B 16.A 第15题,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市面积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主要表现为郊区城市化,B项对。

图示无法看出卫星城增多,A项错。

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人口增加,C项错。

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D项错。

第16题,甲区域靠近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市场广阔,A项对。

乙、丙、丁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低,消费人群少,不适宜布局大型超市。

17~18.17.A 18.C 第17题,读图可知,在1986—2001年,城镇形状指标与农村和独立工矿形状指标,大致呈现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说明出现不同景观类型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A项正确;农村形状指标缓慢上升,均一性下降,B项错;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先上升后下降,均一性先下降后增强,C项错;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趋向分散,D项错。

第18题,读图可知,1986—1993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快速升高,说明城镇占地面积增大,城市化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

19~20.19.D 20.B 第19题,由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城市群”可知,布局的优势是分散城市职能,D项正确;城镇布局并不会降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A项错误;城市分工不同,不会促进城市竞争,B项错误;城市间相距较远,增加交通成本,C项错误。

故选D项。

第20题,由材料可知,“绿心”是乡村地带,不应该推进城市化进程,应提供更多自然空间,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心”经济水平,促进“绿心”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故B项正确。

21.答案:

(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分);1980—1998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1分);2000—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1分);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1分)。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1分);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1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性别选择提供了可能(1分);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1分);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1分)。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1分);就业挤压(1分);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1分);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1分)。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1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1分);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1分)。

解析:

(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第(3)题,结合社会常识,从婚姻、就业、社会和谐等方面阐述。

第(4)题,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事业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22.答案:

(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2分);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2分)。

(2)山东(1分)。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4)有利方面: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分);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2分)。

不利方面:

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3分),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2分)。

解析:

(1)题,结合材料提示的《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目的,联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回答即可。

(2)题,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再结合山东人口由“闯关东”到“雁南飞”的社会背景,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

第(3)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4)题,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弊两方面。

23.答案: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1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1分),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1分)。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2分);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2分)。

(3)问题:

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形成城市内涝(1分)。

措施:

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2分);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量(2分);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2分)。

解析:

(1)题,城市发展特征应结合图示信息作答即可,可从非农业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城市用地面积三方面分析。

(2)题,影响应从利、弊两方面来作答。

从利看,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从弊看,减小了耕地面积。

第(3)题,考查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结合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状况,在城市中,因地表径流量增大,造成的城市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其解决措施应从增加雨水下渗量、增强地表径流的排泄能力两方面来阐述。

24.答案: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使城市成为“热岛”(2分),空气对流运动增强(2分),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形成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增多(2分)。

(2)7~8倍(1分),城市建设使绿地面积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聚集而形成雨涝(3分);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涝,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雨涝形成(3分)。

解析:

(1)题,根据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使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成为“热岛”。

城市空气对流运动增强,空气上升,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形成大量凝结核,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降水增多,成为“雨岛”。

(2)题,根据题图曲线,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约40毫米,混凝土方砖的降水损失量约为5毫米,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的7~8倍。

结合不同地表的降水损失量差异,从雨水汇集速度分析,城市建设使地表硬化,绿地面积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形成雨涝。

从排水条件分析,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涝,加剧雨涝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