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49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docx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邮电大学

光学报告

 

学院

电子工程

学生

专业名称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

光信1103班

 

设计名称: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特性的仿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的概念;

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

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

对n1=1、n2=1.52与n1=1.52、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

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

三、课程设计原理

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与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密切相关。

由于平面光波

的横波特性,电矢量可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振动,而它总可以

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和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一旦这两个分量的

反射、折射特性确定,则任意方向上的振动的光的反射、折射特性也即确定。

涅耳公式就是确定这两个振动分量反射、折射特性的定量关系式。

(1)s分量和p分量

垂直入射面的振动分量--s分量

平行入射面的振动分量--p分量

定义:

s分量、p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

 

(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定义:

s分量、p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

(3)菲涅耳公式

 

已知界面两侧的折射率

和入射角

,就可由折射定律确定折射角

;进而可由菲涅耳公式求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绘出如下按光学玻璃(n=1.5)和空气界面计算,在

(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和

(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两种情况下,反射系数、透射系数随入射角

的变化曲线。

(a)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b)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

反射光与入射光中s,p分量的相位关系:

(1)n1<n2时,光疏入射光密

s分量的反射系数

反射光中的s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分量相位相反;

反射光中的s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s分量存在一个

相位突变(

=

);

p分量的反射系数

<

围,

>0,反射光中的p分p量与入射光中的分量相位相同(

=0);

>

围,

<0,反射光中的p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p分量有π相位突变(

=

);

(2)n1>n2时,光密入射光疏

s分量的反射系数

入射角

在0到

(临界角,

)的围,s分量的反射系数

>0。

反射光中的s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分量同相位,

=0;

入射角

>

时,发生全反射,

);

p分量的反射系数

围,

<0,反射光中的p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p分量有π相位突变(

=

);

<

<

围,

>0,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

=0);

入射角

>

时,发生全反射,

四、课程设计步骤(流程图)

 

 

(1)定义变量n1,n2,f1.

(2)给变量赋值,其中n1=1,n2=1.52,还有一种情况其中

n1=1.52,n2=1

(3)设计for循环,使f1每循环一次加π/1000,实现在f1每变化一次下,得

出相应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的值,从而得出程序的循环

(4)根据程序仿真结果

五、仿真结果分析

结论:

光在介质面上的反射、透射特性有三个因素决定:

入射光的偏振态,入射

角,界面两侧介质的折射率。

(1)光波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n1

a.n1

(即frs=π)

b.而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f1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

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

(即frp=0)

c.在f1>fb围,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π相位突变。

(即frp=π)

(2)光波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n1>n2)

a.入射角f1在0到fc的围,s分量的反射系数rs>0,说明反射光中s分量与入射

光中的s分量同相位。

(即frs=0)

b.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f1

的p分量有π相位突变。

(即frp=π)

c.在fb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

六、仿真小结

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特性由三个因素决定:

(1)入射光的偏振态;

(2)

入射角;(3)界面两侧介质的折射率。

由rs、rp、ts、tp随入射角的变化曲线

可知,在入射角从0度到90度的变化围,不论光波以什么角度入射至界面,

也不论界面两侧折射率大小如何,s分量和p分量的透射系数t总是取正值,因

此,折射光总是与入射光同相位。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的

概念,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

念。

 

七、程序

clearall;

%n1=1;

%n2=1.52;

n1=1.52;

n2=1;

n=n2./n1;

ifn1

subplot(1,3,1)

qa=0:

pi/100:

pi/2;

qb=asin(n1.*sin(qa)./n2);

rs=-sin(qa-qb)./sin(qa+qb);

rp=tan(qa-qb)./tan(qa+qb);

ts=2.*cos(qa).*sin(qb)./sin(qa+qb);

tp=2.*cos(qa).*sin(qb)./sin(qa+qb)./cos(qa-qb);

plot(qa*180./pi,rs,'r',qa*180./pi,rp,'c',qa*180./pi,ts,'b',qa*180./pi,tp,'g')

legend('rs','rp','ts','tp')

%rs

subplot(1,3,2)

forqa=0:

pi/1000:

pi/2

qb=asin(n1.*sin(qa)./n2);

rs=-sin(qa-qb)./sin(qa+qb);

ifrs<=0

Frs=pi;

else

Frs=0;

end

plot(qa*180./pi,Frs,'r')

holdon

end

legend('Frs')

%rp

subplot(1,3,3)

forqa=0:

pi/1000:

pi/2

qb=asin(n1.*sin(qa)./n2);

rp=tan(qa-qb)./tan(qa+qb);

ifrp<=0

Frp=pi;

else

Frp=0;

end

plot(qa*180./pi,Frp,'b')

holdon

end

legend('Frp')

else

subplot(1,3,1)

qc=asin(n2./n1);

qa=0:

0.0001:

qc;

qb=asin(n1.*sin(qa)./n2);

rs=-sin(qa-qb)./sin(qa+qb);

rp=tan(qa-qb)./tan(qa+qb);

ts=2.*cos(qa).*sin(qb)./sin(qa+qb);

tp=2.*cos(qa).*sin(qb)./sin(qa+qb)./cos(qa-qb);

plot(qa*180./pi,rs,'r',qa*180./pi,rp,'c',qa*180./pi,ts,'b',qa*180./pi,tp,'g')

holdon

qa=qc:

0.0001:

pi/2;

tp=0;

ts=0;

rs=1;

rp=1;

plot(qa*180./pi,rs,'r',qa*180./pi,rp,'c',qa*180./pi,ts,'b',qa*180./pi,tp,'g')

holdon

legend('rs','rp','ts','tp')

%rs

qc=asin(n2./n1);

subplot(1,3,2)

forqa=0:

pi/1000:

qc

qb=asin(n1.*sin(qa)./n2);

rs=-sin(qa-qb)./sin(qa+qb);

ifrs<=0

Frs=pi;

else

Frs=0;

end

plot(qa*180./pi,Frs,'r')

holdon

end

qa=qc:

pi/1000:

pi/2;

Frs=2.*atan(sqrt(sin(qa).^2-(n.^2))./cos(qa));

plot(qa*180./pi,Frs,'r')

holdon

legend('Frs')

%rp

subplot(1,3,3)

forqa=0:

pi/1000:

qc;

qb=asin(n1.*sin(qa)./n2);

rp=tan(qa-qb)./tan(qa+qb);

ifrp<=0

Frp=pi;

else

Frp=0;

end

plot(qa*180./pi,Frp,'b')

holdon

end

qa=qc:

pi/1000:

pi/2;

Frp=2.*atan(sqrt(sin(qa).^2-(n.^2))./cos(qa)./n.^2);

plot(qa*180./pi,Frp,'b')

holdon

legend('Frp')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