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38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厘米》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厘米》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厘米》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厘米》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厘米》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厘米》 3.docx

《《一厘米》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厘米》 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厘米》 3.docx

《一厘米》3

《一厘米》3

6.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要求:

⒈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语音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无措(cuò)

三、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四、主题思想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五、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

”—144):

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六、课文分析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

为什么?

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㈡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

家庭经济拮据。

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

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

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

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

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2.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

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让儿子这样,是想培养儿子具有大家风度。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

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

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㈢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起因:

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

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

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

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

为了小也,她忍。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

她最终补票了吗?

为什么?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

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

为什么?

优点:

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

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

不就是一座庙吗?

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

”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㈣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

“《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

”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

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

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

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

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

(生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

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

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

三味书屋;第二场景:

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

北京师范大学讲堂。

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

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

)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

“怎么迟到呢?

”鲁迅恭敬的回答:

“去给父亲买药。

”“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

”“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

”“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

”一同学大叫:

“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

”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

“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

”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

“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

”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着书。

(画外音:

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

《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

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

“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

”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

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

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

(惋惜状)

鲁迅:

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

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

所以来学医。

可如今看来,医生是救不了这儿的。

(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

藤野:

以后做些什么呢?

鲁迅:

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

“多保重。

”(画外音:

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3.(画外音:

《鲁迅》镜头“北师大讲堂”开拍。

鲁迅:

(激昂的说)同学们,日本人占了东三省,枪杀中国人,国府却镇压学生请愿,说什么“友邦惊诧”,真是可笑之极了。

生问:

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鲁迅:

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我要用我的笔来声讨,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说话,我却一定要讲,正义是杀不绝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生热烈鼓掌)

表演结束。

(画外音:

鲁迅被追捕迫害,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三段表演之后,学生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经历的前因后果有了形象、直观的印象。

幻灯打出画外音所问题目,掌握文章结构,以学生讨论做答的形式,归纳出:

文章共有两大部分:

第1~3自然段叙述生平经历,第4自然段集中介绍1929年以前的.写作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又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幼年家境、求学经历和工作坎坷,结构非常清晰明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针对前三段讨论思考问题,并推举代表作答。

第—段:

(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3)可否把“破折号”后的一句去掉?

第二段:

(1)鲁迅有哪些求学经历?

(2)他为什么“求医”,后又为什么“从文”,这说明了什么?

(3)这些经历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第三段:

(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

(1)鲁迅幼年由富家公子沦为“乞食者”,因为“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和“父亲又生了重病,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淡、世态炎凉。

(2)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反映了他反抗封建束缚,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

破折号后的语句正是用于表现作者这种心理,详略处理得当,决不可省略。

(3)鲁迅在国内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后留学日本先学医,目的是学医救国,后从文,是因为看到光救治中国人的肉体不能拯救民族,还要用“新文艺”唤醒人们的灵魂。

由这些经历可以看到,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

(4)作者详写了“学医”和“从文”,突出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前两次经历,则较为简略。

(5)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

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

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写照,是当时旧政府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反映。

(6)作者对自己的奔波表现的极为平淡,用词为“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

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作者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结合历史背景,则可读得清清楚楚。

归纳.总结:

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

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能体现自己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爱国爱民,奋斗不息的典型事件叙述,并特别注重对重要事件及其原委的清楚交代,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只有对事情的全部过程了解得全面深刻,对事物的概括才能精当恰切,鲁迅正是如此。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共同归纳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思考:

先生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介绍的,说明什么?

作品有小说《呐喊》《彷徨》,一本译文,一本散文诗,一本散文集(即回忆集),四本短评,两本专业论著。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

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这也恰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做出一点点成绩不应自夸、炫耀、自大自满,只有不断谦心努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

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

燕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

它就是燕子。

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

(板书:

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 ) 俏( ) 拢( ) 拂( ) 倦( )

  峻( ) 悄( ) 笼( ) 佛( ) 卷( )

  骏( ) 稍( ) 垄( ) 沸( ) 圈( )

  符( ) 谱( ) 沾( ) 添( ) 奏( )

  附( ) 普( ) 粘( ) 填( ) 凑( )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俊俏—(俏丽) 聚拢—(聚集)

  生机—(生气) 掠过—(拂过)

反义词:

  偶尔—(经常)增添—(减少)

  俊俏—(丑陋)机灵—(死板)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摘抄积累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了春天的特色?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画了哪些燕子?

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模样的。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描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楚了这一部分的叙述顺序。

  (这一段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了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又写了燕子轻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