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25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docx

《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docx

议论文阅读

难得淡定

(1)苏轼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

淡定。

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

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

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

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

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

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

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

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

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

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

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

风度地说:

“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

”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太史公有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乾隆问和珅:

“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

”和珅答曰:

“一为名,一为利。

”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

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

这是在名前的淡定。

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

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

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

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

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

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

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

“前方战事如何?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

“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

”依旧从容安详。

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

“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

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

“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叹息道: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

答: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3、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分)

答: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分)

答: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周国平

①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是面对着中学生,我经常提的一个建议就是: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②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

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热爱人生,你就一定会无比珍惜自己的经历。

珍惜其中的欢乐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为它们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

为了留住它们,人们用摄影和录像保存生活中的若干场景。

与图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所以,我认为写日记是更好地留住自己的经历的办法。

通过写日记,我们仿佛把逝去的一个个日子放进了保险柜,有一天打开这个保险柜,这些日子便会重现在眼前。

对于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来说,除了某些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外,多数往事会渐渐模糊,甚至永远沉入遗忘的深渊。

相反,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那么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

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③日记是灵魂的密室。

人活在世上,不但要过外部生活,比如上学,和同学交往,而且要过内心生活。

内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进行交谈。

你读到了一本使你感动的书,看到了一片使你陶醉的风景,遇到了一件使你高兴或伤心的事,在这些时候,你心中也许有一些不愿对别人说的感受,你就用笔对自己说。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在写日记,也就是在过内心生活了。

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而写日记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④日记是忠实的朋友。

在人世间我们不能没有朋友,真正的友谊能让我们在一切时候得到温暖和鼓舞。

不过,请不要忘记,在所有的朋友之外,每个人还可以拥有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日记。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别的朋友总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关心你的时候,而日记却随时听从你的召唤,永远不会拒绝倾听你的诉说。

一个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便不会无法忍受寂寞的时光,因为有日记陪伴他。

日记的忠实还表现在它不会背叛你,无论你对它说了什么,它都只是珍藏在心里,决不违背你的意愿向外张扬。

⑤日记是作家的摇篮。

要成为一个够格的作家,基本条件是有真情实感,并且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在这方面,写日记是最好的训练,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一个人总不会把空洞虚假的东西献给自己。

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日记有作文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写日记时,你是自由的,可以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用为你不感兴趣的题目绞尽脑汁。

你还可以只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不用考虑是否合乎某种要求或某种固定的规范。

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正是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所以写日记是比写作文更接近于创作的。

事实上,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的,而且,如果他们想继续优秀,就必须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写日记时的那种自由心态。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分)

2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日记的意义?

(4分)

 

22.分析②段的论证过程。

(3分)

 

为人处世话方圆

①怎样处世才好,是“方”还是“圆”?

有人说是“方”——方方正正、坚持原则,有人说是“圆”——圆滑乖巧、八面玲珑。

其实,偏重“方”和偏重“圆”都是不恰当的,“方”和“圆”乃是与人交往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策略。

②历史上,忠心耿耿的屈原、刚直无私的包拯、清正廉洁的海瑞、正气凛然的文天祥及隐居深山不会周粟的伯夷、叔齐等,都不失为“行方”的典型,他们因此也流芳百世。

一个人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且恰到好处,就会受到人们的钦佩、信任。

有位护士在一家医院实习,实习期间若能得到院方认可,便可获得一份正式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有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

手术将完,即将缝合患者伤口,这位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

“亨利教授,我们用了12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块。

”院长不屑一顾地回答道:

“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

”“不!

”护士高声抗议,“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

”院长不加理睬,命令道:

“听我的,准备缝合。

”“不!

”这位实习护士几乎大叫起来:

“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出一丝微笑,他举起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③恰到好处地“行圆”,就是指在重要时候讲究变通灵活。

如此,人际交往的回旋余地就大,在各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火车上,一个小伙子留在座位上。

有一位母亲牵着三岁的儿子上车了,儿子对着小伙子说“叔叔,我要坐,我要坐!

”小伙子装睡不加理睬。

母亲婉转地对儿子说:

“别吵叔叔,叔叔累了,他躺一会儿,会让给你坐的。

”小伙子听罢,忙起身红着脸说:

“你们坐吧!

”在这个事例上,“行圆”起着润滑剂和转滑剂的作用。

为人处世,如果内外都很方正,俨然一君子,其品德固然可赞,但会多遇坎坷,多遭风霜。

后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严正刚直,不畏权贵,抨击官场丑恶,锋芒毕露,以致遭到种种打击,最后被逐出京城长安,贬到南方。

柳宗元经历了严重挫析后,开始认识到:

自己虽然内心方正,但缺少变通。

因而,不能进退自如,常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2.填空。

(4分)

(1)文中第②段用一个     (概括事件内容),证明了     。

(2)文中第③段用一个     (概括事件内容),证明了     。

23.说说文中所列举屈原等古人事例和柳宗元事例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论“方圆”的?

(4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

“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答:

“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

“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

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13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

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

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

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

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方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

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阳光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

每天静坐室内,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

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

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鸟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

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

这也是一种化解,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

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

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

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

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选文略有改动)

33.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其主要作用是:

34.文章③、④、⑤三段,从情绪需要化解、、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分)

35.文章⑥、⑦两段采用的论证方法,强调化解能让我们

,更能让我们的看法。

(2分)

36.初三毕业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化解学习压力?

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

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

鲁迅曾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

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

俗话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

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深思熟虑后会发现:

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

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

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

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选文第

(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2分)

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

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

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

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

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

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

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

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

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

(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

(2分)

 

20.(中学生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分)

21.(4分)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日记是灵魂的密室;日记是忠实的朋友;日记是作家的摇篮。

(每点1分)

22.(3分)首先提出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1分)接着指出与图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因而日记是留住珍贵经历更好的办法;(1分)再与不写日记的人相比,日记可以使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1分)从而证明观点。

21.要点:

“方”和“圆”是与人交往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策略。

(2分)

22.要点:

(1)用一个实习护土不怕得罪权威,坚持真理,最终赢得院长赞许的事例,证明了一个人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且恰到好处,就会受到人们的钦佩、信任。

(2)用一个小孩的母亲善于变通,使多占座位的小伙子惭愧让座的事例,证明了恰到好处地“行圆”,可以在重要时候变通灵活,化解尴尬,扭转事态。

(共4分。

共2点,每点2分)

23.要点:

列举屈原等古人事例是从“行方”且流芳百世的角度论“方圆”的;举柳宗元事例是从内心方正,但因缺少变通,陷入被动的角度论“方圆”的。

(共4分。

共2点,每点2分)

  

【答案】(三)(20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

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33.

(1)人生中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2)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每小题1分,共2分)

34.身体需要化解、危机(问题)需要化解(每处1分,共2分)

35.正反对比(1分)走出迷津、走向成功(每处0.5分)

36.略。

可从“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缓解压力”“胸怀远大目标,增强动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