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238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docx

教师国学培训材料

国学经典与教育培训材料

----------《论语》对教育的启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

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

语,即言语,言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

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

”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

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

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

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

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

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

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

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注解不一:

或解为: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

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不满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

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

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

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论语•述而》),意思是: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

《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

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

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

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

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

他说: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

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

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他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

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载: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

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

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他对学生说过:

“予欲无言”,学生说:

“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孔子说:

“天说了什么呢?

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孔子说: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

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

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

他说: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

他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意思是:

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

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

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

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他说:

“弗学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

小子勉之”(徐干《中论•活学》)。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

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

如《论语•先进》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

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

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强调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

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

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去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

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

他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

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

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

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

学有方向,思有目的。

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孔子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

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

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

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

故,学而时习之。

6.诚实谦虚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还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断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

要做诚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

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

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

 

 

葛家学校

2011年4月

 

国学经典与教育培训材料

 

培训教师:

孙启宗

培训时间:

2011年4月18日

葛家学校

二0一一年四月一十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