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89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典故

“请鸭嘴兽原谅(实事求是反对教条)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

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

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

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

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

“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

”(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

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理想国》的“哲学王”

《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一本鼓吹政治理想和国家学说的书。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

第一等级是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所以,哲学家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哲学王”。

哲学王"的德性是智慧。

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

至于奴隶,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们连破铜烂铁都不如。

为什么哲学家具备统治者的权利呢?

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的灵魂的不同。

如工匠的灵魂只能掌握建筑知识,因此他们只配盖房子;农民的灵魂只能掌握农业知识,因此只配种田。

只有“哲学王”才具备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这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国家应当由他们来统治。

经典案例:

《文化多样性公约》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

一、案例文本

镜头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公约》

新华网巴黎2005年10月20日电(记者高津英):

正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通过弘扬民族传统和语言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在154个参与投票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48票赞成,4票弃权,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投票反对。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

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

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公约将在得到30个国家的批准承认后正式生效。

但美国却坚决反对这项公约的通过,认为它可能会被用来设置贸易壁垒,从而对美国电影和流行音乐等文化行业的出口构成障碍。

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法国和加拿大一直在为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而努力。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与会成员通过决议,授权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启动起草一个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工作。

相关链接:

为了在国际、区域和国家各个层面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其中于1972年、2003年和2005年先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构成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体系的骨干公约。

据悉,以上三个公约已分别于1975年12月17日、2006年4月20日和2007年3月18日生效。

镜头二:

尊重文化多样性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第三版(郑园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是国际社会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它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并具有国际法律文书的性质。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

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

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

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

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

“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

”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02年9月,在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

会议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从宣言到公约,中国政府自始至终积极参与。

作为文化大国,我们参与其中,既是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其他文化开放。

因为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相关链接:

中国向联合国递交《文化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新华网巴黎2007年01月30日电(记者林晓轩):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办张双鼓,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里维埃女士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张双鼓代办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它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张双鼓代办说,中国参与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

中国愿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双鼓代办表示,中国希望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将于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一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

镜头三: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民日报》2005年09月16日第一版(记者吴绮敏、何洪泽)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15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并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表了以下几点意见……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胡锦涛讲话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胡锦涛的讲话在与会领导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关链接:

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向联合国建议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对话年”,获得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主张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有生命力、因而能不断发展的财富加以保护;在西班牙和土耳其两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5年7月宣布“不同文明联盟论坛”正式成立,论坛的成立得到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的一致欢迎;2008年1月,联合国“首届不同文明联盟论坛”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代表、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二、思考讨论题:

1.“9•11”事件之后不到两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就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之后很快启动了《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起草工作,2005年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世界各国在文化和文明问题上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2.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矛盾学说,谈谈你对“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的认识。

三、案例解析:

文化既是文明的载体,又是民族的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早在其1922年完成的《中西文明比较》中就明确写道:

“不同文化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本案例通过逐层深化的三个镜头,阐明了多极世界、多彩文明,和而不同、和谐共处正在成为世界各民族的共识,成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发展的大智慧,当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在使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多样性公约》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的案例是矛盾动力原理的生动体现,这一案例的现实性、新颖性、典型性和思想导向性都比较强。

就矛盾动力原理而言,我们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是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就本案例而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由于其各不相同和相互竞争而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但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平等地对话和交流,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则又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所以,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本案例旨在述论矛盾动力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醒教师的是,在系统讲解矛盾动力原理的内容之后,循序展开本案例的三个镜头和多重资料,则既有助于同学深刻领悟矛盾动力原理的知识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把本案例作为矛盾动力原理的导论或者例证,效果就要明显降低了。

(2)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将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阐述的思想和提出的观点作为对比性背景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将讨论深入下去,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观点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霍布斯的“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

“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

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

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存在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

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

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站在常识和经验论的立场上难以驳倒的命题。

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回答说:

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

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不过,尽管“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十分荒谬,但贝克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

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假如贝克莱生活在今天,相对论很可能会被他所发现。

观点4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1646—1716)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

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莱布尼茨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予”等等,最后称之为“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因为没有广延,也没有“部分”,所以真正不可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

单子没有部分,因而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产生或消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

同时,也没有事物能够进出单子内部,因此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独立的。

因为与灵魂相类似,所以单子也具有“知觉’’与“欲望”。

每个单子凭借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在此意义下,每一个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

同一个宇宙,由于所处的“观点”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

世界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

由于其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单子有高低等级之分。

从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最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

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没有间隙或“飞跃”。

莱布尼茨明确肯定:

“自然从来不飞跃”。

尽管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由单子所构成的事物却又是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运动和静止

观点1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因而“存在’是不变的。

巴门尼德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则进一步提出:

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

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

然而芝诺却断言:

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

芝诺说:

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

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

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此外,芝诺还提出了“飞矢不

动”的论断。

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

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

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

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

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

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

观点2机械论者的观点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

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

”霍布斯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他说: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他还指出,运动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

“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的。

观点3“热寂”说

“热寂’’说是19世纪中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作的宇宙学推论,在当时轰动一时。

1850年2月,克劳修斯在提交给柏林科学院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

“热不能自动地从较冷的物体传到较热的物体。

”1851年3月,开尔文勋爵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说法:

“热不能自动地完全变为有用功”。

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自然界里凡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克劳修斯指出热传导是不可逆的,而开尔文则指出功变热是不可逆的。

一杯放在书桌上的开水可以把热量自动地传给周围的空气,最后使杯中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一样,但水周围的空气不会把热量自动地传给水,使杯中的水沸腾起来。

自然界这种不可逆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可以证明所有这些不可逆过程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相互导出的。

既然这无穷尽的不可逆过程都是有联系的,那么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以判定不可逆过程允许的方向和允许的限度。

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

什么是熵呢?

克劳修斯曾作过通俗的解释,他写道:

“熵在希腊文里表示‘变化’。

我专门挑选了‘熵’这个词,为了使它与‘能量’一词在发音上有相同之处。

因为按照它们的物理含意这两个量很相似,我认为,使它们的名称在发音上也相似是有益的。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

用熵来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说任何自然过程总是从或然率小的状态向着或然率大的状态变化,直到或然率最大的状态为止;也可以说在孤立系统中,系统总是向逐步丧失转化能力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一定条件下(孤立系统中),一切变化都是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这就是克劳修斯的“熵增加原理”,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最普遍的描述。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由于热量是分予无规则运动的表现,所以熵实际上就是热运动“混乱程度’’的量度。

例如,汽车关了油门后,由于摩擦最后汽车会自动停止运动。

摩擦会产生热,所以这个过程是有规则运动变成了无规则运动,其混乱程度增大,即熵增大,故可自动发生;但相反的过程,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自动规则起来将汽车推动,则不可能自动发生,因为它违反了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建立的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有着极深刻的物理意义,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尽管不可能的方向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无疑是物理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克劳修斯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到宇宙问题,提出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轰动一时的“热寂说”。

热寂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变化的,宇宙中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电磁的、生命的等等各种能量,最终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而热又总是自发地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至到达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为止。

1867年,克劳修斯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集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热之唯动说的第二原理》的演说。

他在演说中指出:

“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

宇宙越是接近于这个熵是极大的极限状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完全达到了这个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

这时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

热寂说后来被大爆炸宇宙论推翻。

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一系列实验证据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科学所展现的宇宙图景是同“热寂说’’完全相反的。

“热寂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引力场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

由于存在万有引力,宇宙根本没有平衡态,宇宙只能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而不是静态的。

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否定了热寂说。

这个理论说明,宇宙不是克劳修斯所设想的孤立系统,不会越来越趋向于单一、无序、完全平衡和绝对静止。

物理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9贾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案例1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

宇宙有开端和起点吗?

宇宙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或者宇宙是自古如此永恒不变的吗?

这些问题是引发了人类强烈的好奇心,当然也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

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