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71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高临山      临:

俯视

B.弟子厌观之厌:

厌恶

C.因杖策而去之杖:

拐杖

D.实熟则剥实:

确实

答案 A

解析 B项应为“满足”。

C项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拐杖。

D项应为名词,果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因为。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

D项介词,被/介词,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答案 A

解析 A项“尊”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得尊贵。

而B、C、D三项“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B.女将恶乎比予哉

C.小枝泄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答案 D

解析 A项“旁”通“方”,将近、大约。

B项“女”通“汝”,你。

C项“泄”通“抴”,拖,用力拉。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事之以犬马而不受

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C.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D.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

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

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

“女何为而饿若是?

”对曰:

“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

“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

“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

因致酒于宣孟。

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

“嘻!

君舆!

吾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

“而名为谁?

”反走对曰:

“何以名为?

臣骫桑下之饿人也。

”还斗而死。

宣孟遂活。

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

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

故诗曰: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

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

“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

”淳于髡曰:

“敬闻命矣。

”至于齐,毕报,王曰:

“何见于荆?

”对曰:

“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

“何谓也?

”对曰:

“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

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知颜色,曰:

“嘻!

先君之庙在焉。

”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

强力则鄙矣。

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改)

注 骫(wěi):

弯曲。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  食:

供养

B.羞行乞而憎自取羞:

使……羞

C.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宁:

安宁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陈:

陈述

答案 B

解析 羞:

以……为羞。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答案 C

解析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意思是“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去”,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两项。

“还反过于薛”中“还反”意思是“返回的时候”,应该断开,故排除D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给了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国。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答案 A

解析 “钱财”之说不全面,文中无“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名为?

臣桑下之饿人也。

”还斗而死。

宣孟遂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什么问名字呢?

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

”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

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2)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参考译文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的原因。

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不也容易做到吗!

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

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国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赵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就能睁开眼看了。

赵宣孟问他:

“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

”他回答说:

“我在绛给人做仆人,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赵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

“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

”赵宣孟说:

“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

”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想杀死赵宣孟,在房中埋伏了士兵等待赵宣孟到来。

晋灵公趁机请赵宣孟饮酒。

赵宣孟知道了晋灵公的意图,酒喝到一半就走了出去。

晋灵公命令房中的士兵赶快追上去杀死他。

有一个人追得很快,先追到赵宣孟跟前,说:

“喂!

您快上车逃走!

我愿为您回去拼命。

”赵宣孟说:

“你叫什么名字?

”他反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呢?

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

”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

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

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

所以《诗经》上说:

“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

”“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宁。

”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

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

广泛地寻找就不会失掉了。

孟尝君在薛国的时候,楚国人攻打薛国。

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去,返回的时候,经过薛国。

孟尝君让人以礼相待并亲自到郊外送他,对淳于髡说:

“楚国人攻打薛国,如果先生您不为此担忧,我将没有办法再侍奉您了。

”淳于髡说;“我听从您的吩咐。

”到了齐国,禀报完毕,齐王说:

“到楚国见到了什么?

”淳于髡回答说:

“楚国很贪婪,薛国也不自量力。

”齐王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

”淳于髡回答:

“薛国不自量力,给齐先王立了宗庙。

楚国贪婪而攻打薛国,薛国的宗庙必定危险,所以说薛国不自量力,楚国也太贪婪。

”齐王变了脸色,说:

“哎呀!

先王的宗庙在那里。

”于是赶快派兵援救薛国,因此薛国才得以保全。

所以善于劝说的人,陈述形势,讲述主张,看到别人危急,就像自己处于危难之中,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

极力劝说就鄙陋了。

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三、语言表达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作家的作品,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庄周的《庄子》,是清亮通透的河,可以摆渡迷惑的众生,能够觅得源于道家经典的人生微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儒林群丑的图,可以警醒迷途的士子,能够打破源自科举制度的思想禁锢。

(示例二)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纯洁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能够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

11.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考生抽签后进入考场面试。

先进行个人答辩,考生面试答题后由评委打分;再进行组内展示,考生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后评委打分。

最后确认成绩,面试结束。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解析:

 A.赂读“lù”;B.暴读“pù”;D.为读“wéi”。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解析: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以:

因为,介词/凭,用,介词。

B.之:

代词,指土地/助词,的。

C.则:

副词,就/连词,那么。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D两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A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⑩而秦兵已西矣

A.①⑥⑦⑩ B.③④⑧⑨ 

C.①④⑦ D.③⑤

解析:

 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

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

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

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

困窘

解析:

 B.咎:

责怪。

答案:

 B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连词,却,但,表转折。

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②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

B项①是结果,并非原因。

C项①和②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D项①写的是秦国,②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解析:

 A.条件应为: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答案:

 A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

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