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第二章.docx
《马哲复习题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题第二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复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
错误
2.“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正确
3.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错误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对象。
错误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正确
6.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否认世界是可知的。
错误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
正确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错误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认识发展总规律表明:
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正确
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错误
11.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正确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正确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实事求是。
正确
1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正确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错误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正确
4.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错误。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正确
7.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误
8.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9.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正确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 认识的主体是指(D)
A. 一切有生命的人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认识的客体是指(B)
A. 一切客观实在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 一切社会存在D. 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4.反映论是(D)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5.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
A. 直接性、形象性B. 逻辑性、综合性
C. 间接性、抽象性D. 真理性、主观性
6.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B)
A. 直接性和形象性B. 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D. 具体性和历史性
7.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8.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B)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9.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0. 真理是指(B)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 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 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11.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
1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A.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 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B)
A. 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4. 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C)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5.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B)
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6.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
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 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B)
A. 具体化B. 理论基础
C.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 理论形式
1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
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20.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D)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21.认识的客体指的是(D)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自然界存在的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D.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
22.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2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4.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6.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B)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来源于实践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8.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B)
A.认识论的唯物论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形而上学D.认识论的唯心论
3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
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
3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32.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
A.经验主义B.教条主义C.相对主义D.诡辩论
3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34.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
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35.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D)
A.诡辩论的观点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A)
A.完全一致的B.没有关系
C.根本对立D.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二)单选题第二部分
1.认识论是研究:
(D)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C)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B)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5.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指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D)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7.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B)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9.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B)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1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D)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D)
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
1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3.“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B)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14.“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C)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C)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
(A)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1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
(C)
A.唯心主义决定论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D.非决定论
19.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
”说的是意识具有:
(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20.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
(D)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1.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22.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D)
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现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2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2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含义的是:
(D)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6.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B)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三、双选题
(一)双选题第一部分
1.“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是万能的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B)
A.认识规律B.尊重规律C.发现规律D.改变规律
3.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BD)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BC)
A.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B.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C. 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D.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
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BC)
A. 不需要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 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D. 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BC)
A. 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B. 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D. 不一定需要正确的实践方法
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D)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 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
C. 人的需要具有主观性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8.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表现在(CD)
A. 实践只是检验真理标准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不必须是具有价值的
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D.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CD )
A. 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目的不是在于解释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AC)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的对象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C)
A.客观的物质活动B.人类的精神活动
C.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D.生物的适应环境的活动
1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C)
A.没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否认世界是可知的
C.不能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D.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BD)
A.认识过程的两个孤立阶段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部分的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AD)
A.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根本对立B.与古希腊哲学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C.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本对立D.与不可知论根本对立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认识发展总规律表明:
(AB)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D.认识论和辩证法是不一致的
16.真理是:
(AC)
A.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B.权威人士的观点
C.同谬误相对立的正确认识D.多数人同意的意见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BC)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不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BD)
A.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9.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
(AB)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二)双选题第二部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D)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个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不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不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CD)
A.运用思维方法对理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客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CD)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经验论的观点
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D)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地理环境相联系
C.人的认识水平相联系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不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BC)
A.没有调查也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不需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0.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BD)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