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48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docx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选题法

建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的选题法

    新闻评论的写作,同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主要是解决好两问题:

写什么和怎样写。

其中写什么的问题,在动笔之前就要子好解决,所谓“意在笔先”。

否则将无法动笔,即使勉强动笔也不了走回头路。

而实际上,这不光是“生产工序”问题,而且接关系到“产品质量”。

“题好一半文”,新闻评论尤其如此。

     

 1,选题的含义

新闻评论的选题,有两种含义:

一是动词意义上的,指选择和确定什么问题进行评论。

它又有大小之别。

“大”选题指一个新闻单位在某个时期选择新闻评论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体现一定的宣传报道思想,一般以选题计划的形式出现;“小”选题指推蔽确定一篇评论论述什么问题,体现特定的写作意图。

评论写作中所说选题,一般是指后者。

二是名词意义上的,指经过挑选后确定的论题,通常所谓“选题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选题的这两种含义,很清楚地显示出新闻评论选题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选题,要义是“选”,关键在一个“选”字:

先挑选后择取,由其动词意义到其名词意义,是一个过程。

新闻评论进行选题,这是新闻选择原理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

没有选择便没有新闻,同样地,没有选择也就没有新闻评论。

这是因为,第一,新闻评论作为“集体”的直接发言,忠实地为传播者集体所从属的阶级和政治服务,因而,宣传价值原理在这里把守着第一关。

所谓宣传价值,指事物有利于宣传主体,并能够证明宣传主体的思想或主张的素质。

在宣传主体,所有的宣传都要是正面的。

所以,新闻传播者只会选择那些在政治上有利于自己,即在传播者自己看来可以宣传、能够宣传和应该宣传的论题去进行阐述,而不会自己去唱政治上的反调。

第二,大千世界,应有尽有。

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件事、每种现象,都可以拿来评论一番,写成文章。

然而,那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新闻工具的版面或时间有限;与新闻报道比,新闻评论尤其不允许样去做。

而只挑选择取那些值得评论的论题,新闻评论才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以一当十,或者事半功倍。

第三,凡立言,均需得体,应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所有新闻评论都要面向群众,针对实际,那是大而言之、总体要求细而言之,具体而论,则每一篇评论都要进行定位,作者和受众都要定位。

比如大报有大报的论题,小报有小报的论题,社论与短评,论题要有区别。

这都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带有原则上的意义。

因而,具体到每一篇新闻评论,都存在着一个“应该说什么”的问题,都应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题。

从若干对象中找出适合要求的,叫挑选,所谓“挑肥拣瘦百里挑一”。

进行挑选的前提,是必须有可供挑选的对象,占有才可能挑选。

一比一,甚至一个对象都没有,是谈不上挑选的。

评论选题的挑选对象从哪里来?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作者面壁虚构出来,只能从社会现实中来,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这包括新闻评论的选题在内。

社会现实也不会自已跑到作者的手里来,而是要作者去调查研究。

作者经过一番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后,了解到许多情况,大量地占有材料,就胸中有数了,就有了选题的对象。

因此,新闻评论选题,说到底,就是一种调查研差工作,一种形式特异的“新闻采访”活动。

挑选就是择优,就是把全部供选择对象集中起来,鉴别比较,权衡计量,反反复复,最后取优去劣,留下中意的。

在其中,目光识见即看间题的水平和能力操持着生杀争夺之柄,这种水平和能力的发挥情况也直接决定工作的成败。

目光敏锐深邃的评论作者,加上认真细致的工作,往往能够沙里淘金,于司空见惯之中发人之所未发,找到很好的评论选题。

反之,则入宝山而空手归,常与好论题失之交臂。

所以,新闻评论选题工作,又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理性认识活动,很需要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功夫。

选题不等于命题。

选题是确定文章论述的对象,一篇评论,选题定下来了,就有了明确的论述范围。

命题则是评论的题目,敲定文章要论述的具体内容。

因而两者比较,选题要大一些、宽些、虚一些,命题则小一些、窄一些、实一些。

比如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某项重大决策,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都要发评论,选题相同,但各报各台评论的标题却可以不一样。

两者的关系是,在通常情况下,选题决定命题,命题体现选题。

2.选题的来源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于何处?

对此,邓拓在《关于报纸的社论》一文中讲到“关于社论的选题计划”时谈了五个方面:

1)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

2)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与意见;

3)从党和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了解的情况与意见;

4)派出的记者提供的题目和重要线索;

5)读者来信提供的意见和材料。

这概括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来源

新闻评论选题,可以有以下途径获得。

(1)从新闻选题和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题。

从新闻选题,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必然而然的事。

新闻事业的功能、新闻评论的性质都决定了这一点。

从评论的体裁看,编者按和编后只能百分之百地从新闻报道选题,其他体裁虽不至如此,但没有完全撤开新闻工具自身提供的材料不管的。

从评论的内容看,相当一部分评论取题于或由头出自新闻报道。

从新闻选题主要是从新闻报道中选题。

选题来源于新闻报道的评论,归纳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配合新闻报道的。

如1980年8月14日新华社发消息《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决定缓建》,第二天《人民日报》发社论《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1995年7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是为配合中纪委查处王宝森一案的报道写的。

这类评论既用于配报道,使对报道中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闹述,基调与之相同,时效和它一样,全方位配合,显得十分默笑另一类与报道并无配合与匹配关系,而是以某一篇或某几篇或某报道片断作由头,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文章不是阐述报道中的事实,而是把它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或论证观点的材料,形成由x×谈起的法式,时间也不一定与原报道同步或跟步。

比如《开会就是开会》(1981年9月23日《湖北日报》)、《“清水衙门”有“赃官”》、《抽水马桶与现代化》(1986年9月2日《经济日报》)。

    从新闻选题也包括以其它新闻评论为选题。

这种文章或接过原文继续发挥,写成立论;或与原文论战,写成驳论,后者较多。

比如建国前,重庆《新华日报》于1945年11月21日发的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是驳斥大公报昨天的社评《质中共》的:

1946年4月18日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是批驳重庆和上海大公报前昨两日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的;1947年7月5日新华社时评《家臣失态》,则针对同年6月25日大公报社论《政府要坚定信心》而发。

这些文章均在当时颇有影响,至今仍不失教育意义。

这种题源在建国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立论性的仍时时处处可用,驳论性的常用于批驳海内外反华舆论和其他反动的错误的新闻舆论观点。

从新闻找评论选题,关键在于原新闻的份量。

原新闻份量重,值得阐述,需要解释,或能够有所发挥,才可以作为评论选题来源。

一般说来,下列新闻可作选题考虑:

1)重大新闻事实报道,如党中央重要会议、重大决策或部署、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

2)两个文明建设典型经验报道、全国性英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通讯等具有深刻正面教育意义的新闻;

3)关于新事物、新情况、新倾向、新动向的报道;

4)重要的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批评性新闻;

5)对比性强的或可资比较的新闻;

6)经发表的富于代表性的群众来信。

7)意犹未尽的新闻言论;

8)观点错误的新闻评论。

从社会生活实际选题,是新闻评论义不容辞的职责,新闻评论原本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立足于实际的。

所谓社会生活实际,涵益极宽,包罗万象。

诸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集体生活与个人生活、普通人生活与名人生活,等等;还有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等。

新闻评论从社会生活实际选题,就是从这些方面去着眼着手,全方位面向社会与人,面向社会与人的一切方面,凡是未经新闻“文化”过了的社会现实生活,都是从社会生活实际选题的对象。

从社会生活实际选题,领域宽,论题多,其优势和困难都在此。

在理论上讲,以社会生活实际为选题对象,不用担心找不到选题,除非作者因主观原因而完全不了解社会,或是思维有困难。

诚如一位有经验有成就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所说:

“社会是评论工作者的大课堂。

丰富的社会生活,永远是评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源泉。

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密切注意从社会动向中了解群众的情绪、意愿,了解政治发展的趋向,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评论的信息,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

”(《新闻评论写作经验选编》第63页)但是,选题对象太多,多到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而发生无处下手的困惑,也是不少见的,通常的做法,是注目于社会热点,聚焦于社会舆论,重点抓与群众生活有关的问题。

如1984年10月 多读一点书21日《经济参考》报的《鹊桥的造价》、《人民日报·今日谈》之《厂长怕什么》 1993年6月18 日)、《 少跳一点舞,多读一点书》(1993年8月15日), 等等。

从社会生活实际选题,顺理成章,也大量存在于新闻评论写作实践,但许多教科书因为大讲“从下面选题”而不设此标目。

看来应当有此一目。

其一,两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其逻辑含义不相同,“社会生活实际”远比“下面”范围大。

其二面与上面对举时,主要是一种工作关系,在理论上意味着突出作角度。

而评论选题实践中,亦多侧重于工作角度。

标出社会生活实际一目,则强调生活和生活角度,这正好可以为从生活角度选题张目,为改变新闻评论选题生活选题少的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其三,有些评论选题,像评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家规以旌其高风亮节教育世人,如果不是从新闻中选题的,那么就不好归之于何处,因为它明显不属于从“下面”选题,也很难说是来源于“上面”,但它确实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

因此,有此目,写起文章来方便些,归纳选题来源也更严密。

(2)从上面选题和从下面选题。

新闻评论从上面选题,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尤其是社论。

《人民日报》的社论,其精神大都来自于党中央,及时准确地传达党中央的声音,是它的一项主要职责,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对它的迫切要求。

省报的社论,其精神主要来自于省委。

其他的新闻评论,也离不开上面的精神。

比如人民日报》在1995年1月16日、17日、18日、19日连发的四篇评论:

《论统一思想》、《论总揽全局》、《论加强协调》、《论扎实工作》,是根据党中央对1995年全党全国工作所作安排和部署的16字方针写的。

原《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林放)是我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曾个人经营知名度颇高的《新民晚报·未晚谈》发表过《江东子弟今犹在》等名篇。

他认为专栏言论的写作,最要紧的是密切注意党的方针政策,尽可能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上面是相对于下面而言的,又以具体新闻单位为参照。

比如个省的省委、省政府,对于中央新闻单位而言,属“下面”,对于省报省台,则是“上面”。

以一家省报论,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央负责同志的讲话、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部署、省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等,均可视为“上面”的精神。

上面的精神作为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党和政府总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根本依据。

上面有许多部门,有许多具体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探索前进,因此,所有上面的精神不一定百分之百的一致。

刘少奇同志在《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就曾指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考察这些政策是不是正确。

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总政策管分政策,大政策管小政策,地方的政策要服从中央的政策,这是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

因此,领会上级精神,从上面选题,其准绳是党的基本路线和根本方针。

还有,上面的精神,一个个文件、一项项政策,都是总体的:

其具体内容,彼此联系,互相生发,但均有其核心与要义。

因此,从上面选题,并非只看片言只语,不能把某个文件拆开去理解,更不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

如果只抓住某领导人讲话的某一点片面发挥,或者浮光掠影地了解到某文件的皮毛,那算不上真正的从上面选题。

新闻评论从下面选题,是不可缺少的。

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声音,为基层和群众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工具的本色。

而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闻评论才可能真正实现“产销对路”。

否则,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到头来难免你说你的我未听,可怜无补费精神。

而下面正是新闻评论永不枯竭的题源,从下面选题,不仅可以大大丰富选题的内容,而且往往可以发现好题、妙题、绝题,处处留心即有得。

从下面选题,许多记者、通讯员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提供了许多范本。

将它们归纳概括起来,主要是:

①下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创造的经验、所存在的问题;

②下面在了解形势、理解政策、开展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疑难与困惑;

③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和舆论监督:

群众生活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

总之,从下面选题,主要是“两看”看下面想说什么,二看下面想听什么

    新闻评论从下面选题本来大有可为,但来自于下面的选题直不多。

这有多种原因。

比如,担心“为民请命”易出岔子,要担风险。

写评论的人不下去,下不去,对下面的情况不甚了解,老是坐在编辑部“看完大样写社论”,等等。

此外,一些评论员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

从下面选题是小道,小打小闹“壮夫不为”,新闻评论是喉舌中的喉舌,是干大事的,发为宏论,那才正经、过瘾。

如果有这种想法,肯定要影响从下面选题。

 显而易见,从上面选题和从下面选题,紧密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从上面选题必须结合下面的实际情况,这才会使选题更具有现实针对性;不然的话,就可能泛泛而论,搔痒不着,并造成不良影响。

从下面选题必须了解上面的精神,这才会使评论选题统观全局,方向正确:

不然的话,就可能圈于一隅,一叶障目,甚至坏事。

 3选题的原则 

新闻评论选题,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是讲政治。

新闻评论的性质和特性都规定了,新闻评论题首先必须讲政治,要政治上正确坚强有力,而不能相反。

比从下面选题。

列宁说过:

“群众有时,也有根本不是先进的情绪”(《列宁全集》第33卷第20页)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也指出:

群众中存在“消极因素、落后因素、破坏因素”。

这就说明,从下面选题时,绝不可扯到篮子里便是菜,而要有政治嗅觉和政治觉悟,运用政治分析。

从其他方面选题也是如此。

这是要讲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评论总是“闻风而动”,不如此便难发现好的选题、写出好的评论。

但闻风而动必须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针,不能迷失政治方向,绝不能把闻风而动理解为见风使舵。

社会主义新闻评论选题的政治方向,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确定新闻评论选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此为根本标准,绝不能让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东西进入新闻评论领域,在选题这里就要把住关。

二是讲大局。

大局亦称全局,指整个局面、整体形势。

凡事皆有个大局问题,要看大局,讲大局。

新闻学中的大局观点,就是联系全国、全世界实际的观点根据党中央意图和国内外形势去说话的观点。

新闻评论选题讲大局,就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意图与决策,了解和掌握全国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了解和掌握全国人民的意愿,了解国际形势的动向。

一句话,准确地了解全党工作的大局和全国形势的大局,通晓其中的大事要事,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选题识大体,关宏旨,有大气,纲举目张。

讲大局就是为大局服务,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做文章,从中心工作的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各个不同角度选题,充分发挥新闻评论强大的舆论功能,唤起万众一心为完成党的中心工作而奋斗。

第二是讲实际。

新闻评论以适用为本,要有补于世,有用于人,最忌高谈阔论空言和大话,玩弄概念,搞花架子。

这必须从选题做起。

人生在世须有理想,为人要讲道德,生活应讲究卫生,有书不读子孙愚等,人皆尽知,原本是概念代空言套话的母体,怎样的文章高手去写也难脱俗滥的窠臼。

新闻评论应不选或尽可能少选这一类论题,而完全彻底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讲求实际,力求“说句实在话”。

这一是注目于“实事”。

新闻评论选题要以“实事”为圭桌,把目光投向实际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取其中实实在在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与人为题。

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最佳精神》(1981年1月21日《体育报》)、《台上他讲台下讲他》(1982年10月19日《四川日报》、《搞活农村经济的方针不会变》(1983年11月15日《中国农民报》)、《“一号文件”要管“二号文件”》、《收起对策执行政策》(1985年2月5日《人民日报》),等等,还有《人民日报·今日谈》、《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羊城晚报·街谈巷议》、《新华日报·新华论坛》等专栏的许多文章。

“风雅化兴外,未尝著空文”,这是古人做诗文的种正确态度,新闻评论写作也应如此。

为此,选题就不要空对空,要把那些空谈玄理的虚幻文章摒弃在选题之外。

二是大中取小,具体具体再具体。

《“泥饭碗”吃香了》(1980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反映“党中央颁发的两个农业文件,就如金钥匙打开了百宝箱,又像及时雨,使冒尖的大队、生产队竞相涌现。

”就是走的这个路子。

文章以江苏省沙洲县农村许多地方的社员收入超过了低工资的干部这个事实,来证明农村活了,党的农村政策好,实实在在,现实感强。

这是“小”文章,大文章也可以这样《农村不富,中国就富不了》,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论的是十分具体的大道理,不光在当时是笃论,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的“硬”道理。

新闻评论选题都应当这样对于“实事”,还要求其“具体具形”,范围明确,内容集中,有凸现感,而不是汗漫无边的“天空”般的事物:

假如硬是遇上了这种事物,那就要大中取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小题目写大文章”,以便说出有鼻子有眼的道理来。

第三是讲时效。

《人民日报·今日谈》的文章大都受欢迎,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今日”上做足了文章,“今日感”强。

这为新闻评论选题讲时效原则提供了最新的注释。

新闻评论无疑要讲时效,但其时效性好不好,关键在其内容。

而其内容有无时效性,选题又是关键。

这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

新闻评论选题,要足于“当前”,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像“抢”新闻那样,抓住当日,今日事今日评。

新华社1985年12月9日发的述评《石油政策的重大转折》,在1985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拔得好评论头筹,其优胜之一便在此,文章于第76届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闭幕的当日发回,对整个石油世界形势作出了有见地的综合分析。

二是抓“新”的东西。

新闻评论选题,要十分重视抓新人、新事、新气象,举凡当前现实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都可以纳入视野。

特别是要在提倡一种思想、反对一种倾向上敢于开“第腔”,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事实上,新闻评论要像新闻报道那样抢时间,是困难的,新闻学也不要求全部新闻评论在任何时候都那样去做,特别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一类重型文章。

因此,抓新题目,抓别人不曾议论过的事物,通过“时新”来确保“新鲜”,成为新闻评论选题讲时效很重要的方法。

《和尚就是和尚》(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靠代征人把关?

靠设宴者自觉?

》(1988年11月27日《山西工人报》)、《何必都去摆摊儿》(《瞭望》第43期)、《烈士陵园被冷落引发的思考》(1993年9月10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社会长镜头》),均属佳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