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475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docx

成医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

1.文化的定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a.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b.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2.上古:

中国文化的产生

a.“上古”谓何?

文字使用之前的时代。

b.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新石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

c.原始观念文化:

(1)、原始宗教崇拜

(2)、原始艺术

d.原始宗教崇拜:

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e.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华北——炎、黄帝

东夷——山东——后羿

苗蛮——江西——伏羲、女娲

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a.殷商神本文化:

殷人的文明水平:

甲骨文文字典籍青铜器“殷”

b.周人的文化维新:

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

“制礼作乐”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a.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激烈的兼并战争——文化重组;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未有一统的观念状态;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专职文化官员的转移

b.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儒家学派——孔子、孟子;道家学派——老子、庄子;法家学派——管仲、子产;墨家学派——墨翟;阴阳家

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a.宏阔的文化精神;b.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c.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隋唐:

隆盛时代

文化背景;“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简介;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之勃兴;教育和科技成就

辽夏金元: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

沉暮与开新

简介;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的大总结;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雌化的旅程——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男人

1.历史层面上的男性本质特征和社会层面上的男性的生存状态:

a.男性的自私:

婚姻及两性关系上的体现;辜鸿铭的“道理”

b.男性之无奈: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恩爱不能表现于家庭,也不能表现于社会;男人无奈的文化原因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社会行为和宇宙秩序牵强附会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际化,人际关系宇宙化,谓之天经地义。

3.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4.传统女孩子的素质教育:

A.女子地位低下

B.闺媛礼:

第一,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

第二,惟务贞洁之贞操礼;

第三,女性之美仪;

第四,无才是德的妇德礼;

第五,为人妻之后要守的妇礼:

a.三从四德之礼:

三从: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其一,妇德-不需要才能出众,幽娴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

其二,妇言-不必利言善辩。

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

其三,妇容-不必颜色美丽,洗净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

其四,妇功-不必功巧过人,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食,而奉宾客。

b.夫死无再嫁之礼

c.七出三不出之礼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三不出:

前贫后富;守丧三年;娘家无后、绝。

古代历法和节日

1.历法: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

简单说来,它就是关于时间的计算方法的科学。

2.干支: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天干: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破土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妊的意思,指阳气妊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将要脱胎之象。

十二地支:

子是孳的意思,指万物孳生,一阳萌生;

丑是纽、系的意思,草木屈曲未出土;

寅是移、演的意思,指万物始动萌芽将出土;

卯是冒的意思,指万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万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叶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皆成就;

酉是緧、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衰亡;

亥是劾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天干和五行:

甲乙:

木丙丁:

火戊巳:

土庚辛:

金壬癸:

地支和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地支和十二时辰:

子23-24——夜半 丑1-2——鸡鸣 寅3-4——昧旦 卯5-6——日出 辰7-8——食时 巳9-10——隅时午11-12——日中未13-14——日映 申15-16——“日甫”时 酉17-18——日入 戊19-20——黄昏 亥21-22——人定

3.朔:

每月第一天胐:

每月初三望:

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

望以后晦以前晦:

最后一天

4.二十四节气

节气:

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春季

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

5.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

中国语言文字

1.词汇、语音、语法的变化

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词汇的发展词汇井喷的两个因素:

a.社会变革b.语言基础

汉语语音的发展单派生到双音合成

汉语语法的发展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2.汉语的特点

a.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和语序)的词性变化。

b.“平上去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重手段。

c.从音义对应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3.汉字的历史:

殷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以后楷书

4.汉字的结构——六书

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

指事:

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形声:

形旁声旁相辅相成。

转注:

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

假借:

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5.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a.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

b.从一些词源中,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c.汉语的地域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反映

d.汉字的原始构型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古典文学

1.l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艺术表现手法一般为赋(直接描述)、比(比喻)、兴(声音、意义类比)。

2.l《楚辞》是《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以屈原的《离骚》(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为代表,又称“骚体”。

3.l我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之最是《孔雀东南飞》。

《空缺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壁”。

4.l建安时期,曹操、曹植(成就最高)和“建安七子”的诗风“建安风骨”,把五言诗推上一个高峰。

5.l“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谢灵运。

6.l“永明体”的创造者沈约、谢眺,诗歌开始向讲究格律的方向发展。

7.l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诗的两大流派: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唐诗两大巨星:

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除此之外还有白居易、韩愈、李贺(诗鬼)、李商隐、杜牧。

唐诗发展繁荣的原因:

a.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为唐诗繁荣创造物质基础。

b.唐代科举制度刺激文人写诗的欲望。

c.诗歌自身的发展:

魏晋诗歌的发展为唐诗的发展打下基础。

8.l宋代词发展到极盛,以晏殊、晏几道为代表人物,其次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

宋词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婉约派(秦观、李清照、贺铸)。

宋诗著名的“江西诗派”由黄庭坚创立,主张“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南宋诗坛四大家: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9.l中国散文以先秦散文为起点,分为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

汉代最伟大的散文家是(司马迁),代表作为《史记》,其次有班固的《汉书》,贾谊的《过秦论》。

魏晋散文抒情色彩浓厚,曹操《求贤令》,诸葛亮《出师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

韩愈、柳宗(古文运动)、欧阳修(第二次古文运动)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文以载道(韩愈、柳宗元):

中国古代文学特点之一。

文章必须有思想性,必须宣扬和表达儒家传统,反对空洞无物、反对抄袭模仿、反对矫揉造作。

10.l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魏晋辞赋代表人物:

曹植《洛神赋》,唐代辞赋代表:

杜牧《阿房宫赋》。

宋代辞赋代表: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金代辞赋代表:

元好问《秋望赋》。

11.元代形成元杂剧,成就最高的、影响最大的戏剧家是(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

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关汉卿,还有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兴盛的原因:

a.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随着繁荣起来,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较前代更为强烈。

b.许多文人因元朝政府残酷的民族统治,难有进身机会,遂落入下层,与艺人相结合,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心声。

12.l明代戏曲形式为“传奇”,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明代其他优秀剧目:

高则诚《琵琶记》、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

明代戏曲后期出现两大派:

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派”。

清代戏剧家代表:

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世称“南洪北孔”。

13.魏晋出现所谓的“六朝小说”,一类志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一类志怪(《搜神记》)。

唐代小说发展成为“唐传奇”,名篇有:

《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明清白话小说繁荣,明代四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l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凌濛初创作的“二拍”。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古典小说极盛,巅峰之作为:

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传》、曹雪芹《红楼梦》(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

14.古典文学的特点:

a.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

b.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

c.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中国地域文化

(一)

1.中国地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

2.巴蜀文化:

悠然自得仙家气派

狭义的巴蜀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

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前后延续上千年。

考古学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形成巴蜀文化区。

广义的巴蜀文化:

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荆楚文化:

坚韧顽强豪侠仗义

燕赵文化:

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齐鲁文化:

粗旷古朴豪爽热烈

中国地域文化

(二)

1.何谓地域文化?

a.地域文化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

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

b.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2.造就我国地域文化的主要原因: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移民c.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d.民族e.外来文化的影响f.宗教

3.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敦煌学藏学徽学

4.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

a.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

自然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寒温带(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湿润、半湿润区

山环水绕、平原面积大

土壤肥沃——黑土

人文特征:

幽默和泼辣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满族等服装——棉、皮饮食——杂粮

民居——泥草房、泥瓦房(火坑、火墙)文学艺术——二人转

b.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

自然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区

人文特征:

儒家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等服装——棉装饮食——面食

民居——四合院文学艺术——京剧、评剧

c.黄土高原文化——晋、陕

自然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半干旱、半湿润区

人文特征:

中华民族发祥地(北京、南京、西安、杭州、洛阳、开封、安阳)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回族等服装——棉装饮食——面食、肉食、喜酸

民居——窑洞文学艺术——秦腔、信天游

d.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

自然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人文特征:

畜牧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蒙古族等服装——蒙古袍饮食——肉、奶、面

民居——蒙古包文学艺术——马头琴、那达慕节庆

e.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西部

自然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人文特征:

伊斯兰教的畜牧文化和绿洲农业

文化景观:

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服装——鲜艳的民族服饰

饮食——肉、奶、面民居——“阿以旺”、毡房文学艺术——民族歌舞

f.青藏高原文化——青海、西藏、四川西部

自然特征:

山地高原气候(高寒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

人文特征:

高原佛教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藏族等服装——藏袍、藏民女装民居——石砌碉房

饮食——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文学艺术——高原民歌

g.四川盆地文化——川、渝

自然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人文特征:

川西盆地——蜀文化东部山区——巴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等服装——棉装等饮食——以麻辣著称的川菜

民居——吊脚楼文学艺术——川剧

h.云贵高原文化——云南、贵州

自然特征:

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人文特征:

多民族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苗族、土家族、黎族等服装——鲜艳的民族服饰

饮食——烟、酒、茶在全国享有盛名民居——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文学艺术——泼水节、三月节、民族舞蹈

i.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

自然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乡之地

人文特征:

精巧、灵秀、细腻、柔美的水乡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等服装——棉装、丝绸等饮食——大米、蔬菜、鱼类

民居——白墙黑檐楼房文学艺术——江南丝竹、越剧、评弹

j.华南妈祖文化——闽、粤、桂、琼、台

自然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

人文特征:

外向型的海洋文化

文化景观:

民族——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等饮食——米食为主

服装——汉族棉装、少数民族服装多姿多彩民居——竹楼

文学艺术——粤剧崇拜海神敬奉妈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2.纸出现前中国有哪些书写材料?

甲骨、青铜器、缣帛、竹木简

缣帛:

缺点:

太贵、不易修改竹木简:

缺点:

笨重;优点:

材料易得

3.四大发明:

a.蔡伦和造纸术: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

b.印刷术:

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c.火药:

唐代,炼制丹药时

d.指南针:

北宋指南针最先应用于航海导航。

其他成就:

水运浑象仪、候风地动仪、简仪。

4.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斐然的原因有哪些?

a.农业生产“授民以时”的需要。

b.王朝统一天下“受命于天”的需要。

5.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黄帝内经》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伤害杂病论》该书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最早的麻醉药剂。

五禽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千金方》总结了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剂。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分类法。

6.

请回答:

该表的数据直接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该表提供的信息,分析概括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化的原因。

a.1500年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此后,西方迅速超越了中国。

b.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交开明、思想开放;后来,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专制主义加强、外交上“闭关锁国”、思想封闭僵化,而此时的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

中国古代艺术

1.中国书法艺术:

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它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线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2.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

中国人很早用毛笔书写;汉字是象形字;跟绘画有联系;和纸的发明与使用有关….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祭侄…..》“天下第二行书”。

3.文字艺术:

a.汉字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规律:

由繁到简正式书体:

隶书、楷书辅助书体:

草书、行书)

b.五种字体:

篆、隶、楷、行、草

c.历代名家:

4.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质朴与浪漫,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5.国画:

a.分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b.文人画:

地位:

北宋以后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特点:

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c.山水画:

地位:

国画精粹特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6.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虚拟的时空环境;严格的表演程式;夸张的艺术形象。

7.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a.“礼乐一体”的原则;b.融合互通的精神;

c.注重神韵的技法;d.用于教化的目的。

古代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儒学)

儒:

原为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在社会变动中分化:

君子儒(为诸侯执掌礼仪)、小人儒(替人办理丧葬礼仪)、孔门弟子的专称

1.孔子:

《论语》

a.中心思想——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爱人之道

b.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

2.孟子(亚圣):

《孟子》

a.思想核心——“性善”、“良知”

b.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义”补充“仁,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

“舍生取义”

c.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观念养民

3.荀子: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a.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靠后天力量助人为善:

“修身”“师法”

b.政治思想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老庄思想(道家)

儒道之别:

儒家道家

入世之学,讲政治教化出世之学,讲宇宙人生

作用偏重于社会,偏重于个人精神层面作用偏重于个人,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1.老子

a.道——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宇宙的原始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无为自治。

b.辩证法思想:

事物自身都包含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2.庄子

a.庄子思想核心:

自然无为

b.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三、墨家学说

墨与儒——战国两大显学(与现实联系密切,被众人所关注;隐学:

与现实相差太远,不被人所接受理解)

a.弃儒创墨

b.墨家两大主张:

兼爱非攻

c.自然科学:

点、线、面、圆的关系

d.杠杆原理

e.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

四、法家学说韩非

《韩非子》

法家思想之集大成

术:

君主驾御群臣之心术、法术势:

君主之权势,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

五、汉代经学

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始于研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魏晋玄学

老庄与儒学的糅合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

玄:

深奥难测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状态、关系、道理

玄学之本质:

a.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与本性之学,透过宇宙万物的现象,探求其本体与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