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465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docx

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

2021年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

抓住病症,找出病因,精准修改病句

走进任务

准确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更是高考的必考点。

高考对此考查得相当明确且稳定:

六种病句类型、选择题型。

不过,新高考首次亮相,一改往日选择题型,采用了语段修改主观题型。

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发现并纠正病句的能力,难度、要求都大大提高了。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六种病句类型的特征和辨析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实战训练,以提高在语境中发现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当然,还要多从课本、报刊等资料中学习积累,在语言实践和写作实践中提升正确、规范地表达句子的语言素养。

命题

探究

在认真研练真题的基础上探究命题特点:

1.考查范围

以往高考所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很有典型性,反映了病句的规律特点,新高考全国卷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是不会变的。

这六种病句类型分别是: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其中,仍以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为考查重点。

2.考查形式

(1)题型:

主观修改题。

(2)语段:

多由10个左右的句子组成,其中有语病的句子4个,且每一个病句的病因仅一处。

3.考查趋势根据新高考全国卷命题情境化、综合性及应用性的趋势,未来有可能把语病与连贯、得体甚至标点一起综合考查。

六种病因精准辨析

01

辨析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

常见的语序不当现象有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语序不当、状语或定语位置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递进或递减关系语序不当、并列词语(动词、名词)或分句间语序不当、句子内部的对应错位等几种类型。

(一)类型辨析1.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正常的多项定语排列顺序: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正常的多项状语排列顺序:

3.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语序排列分两种情况:

一是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

二是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

4.并列词语、分句间语序不当在一个句子中,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往往有先后、轻重、大小之别;在一个复句或句群中,分句与分句之间也有先后、轻重、大小、因果之分。

如果违反其中的规律,就会造成语序不当。

 

(二)重点辨析1.如何发现并列词语语序不当

(1)对句中并列之处格外留心。

如并列之处多用顿号。

(2)弄清句意与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

并列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事理、先后、轻重、大小等关系,根据句意判断其次序是否恰当。

(3)调序检查。

调整语序,如通顺,则说明原语序有问题;反之,则无问题。

2.如何发现表递进关系的分句语序不当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如“不仅……而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那么就要考虑它们是否构成了真正的递进关系,是不是在事理上逐层深入,在范围上由小到大。

当然,也可以用“倒序法”检验。

 (三)综合判断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重点关注并列短语、修饰语长的句子,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尤其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02

辨析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指句子的主要成分之间,附加成分和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不恰当。

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几种类型。

(一)类型辨析1.主谓搭配不当这类语病的出现常常是因为主语和谓语是比较复杂的短语(并列短语居多),造成多个短语同用一个不能共用的谓语,或多个主语多个谓语不能对应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这种病句类型有:

动词是不及物(不能带宾语)的而带上了宾语;动词是及物的,但不能支配宾语对象;动词不止一个;宾语包括两项以上,造成顾此失彼。

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虽然没有语法关系,但在意义上或逻辑上有联系。

在用“是”或“成为”这一类表判断的句子里,如果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一个判断。

主语和宾语不能搭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

如:

在农村期间,报晓的雄鸡就是我们起身的信号。

(“雄鸡”就是“信号”,搭配不当)

(2)一项和几项不能同时搭配。

主语或宾语由联合短语充当,主语与宾语由于照应不周,顾此失彼,不能完全配合。

如:

我们听到的是愉快的笑容和欢快的歌声。

(“听到的”与“笑容”不搭配)

4.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此类错误统称为修饰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不同的修饰语,其语法功能是不一样的,在句中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有着不同的相对固定的搭配关系。

5.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也可说成“两面对一面”,是指在一句话中,前半部分指向某个方向的判断,而后半部分对应的含有“是否”“有无”“高低”“好坏”等两个方面的词语。

常用来表示“两面”的词有:

能否、是否、与否、成败、优劣、好坏、高下、高低、美丑等。

 

(二)重点辨析1.“一对多”“多对多”结构中搭配不当的辨析

搭配不当是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病句类型。

这种病句之所以会经常出现,是因为句子中出现了因结构复杂而导致的前后难以照应、顾此失彼等搭配不当现象。

掌握这一特点,对我们辨析病句有好处。

(1)A→B+C式(一对二式)

示例: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孩子的和。

解析:

A可与B搭配,不能与C搭配。

通常当一个谓语动词搭配两个宾语时,容易出现搭配不当现象。

2.“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辨析一般而言,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成败”“好坏”“优劣”等两面词,就要考虑它是否存在“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

必须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中有上述之类的两面词,但不存在“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切不可机械地记忆“单起单承”“双起双承”,而忽略了句意逻辑。

因为有些词语本身就有两面性,如“行动”“水平”“质量”“作用”“影响”“命运”“状况”等词属隐性均衡,不可一律当成病句看。

另外,对一时判断不准的句子,可采取“分别组织句子”的办法来检验:

先用“肯定”这一面组织句子,再用“否定”这一面组织句子,如果这两个分开组织出的“肯定句”和“否定句”都合乎逻辑事理,则表明原句不存在“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反之,则存在此问题。

 (三)综合判断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一定的结构规律。

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这一结构规律。

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

识别搭配不当,应注意:

①要在阅读语句的基础上紧缩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是否搭配得当。

一般情况下,近距离的主谓结构容易看出是否搭配,但是复句中后面谓语部分的主语常常承前省略,此时远距离的主谓结构是否搭配就需要仔细斟酌,必要时要把省略的主语部分补出,再通过阅读,仔细辨析是否存在问题。

并列成分作主语或谓语的语句,常常会有部分搭配得当、部分搭配不当的问题。

②在判断主谓搭配得当的情况下,还要留意动宾搭配是否得当,尤其要关注并列成分作谓语或宾语的语句。

③还要注意主宾(“是”字句)、介宾搭配不当问题。

④除留心主干成分是否搭配外,还要仔细分析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是否搭配,甚至是关联词语是否搭配。

要重点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03

辨析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指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

成分残缺的现象主要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谓语(动词)残缺、关联词或介词残缺等几种类型。

成分赘余,指一个结构完整、句意明晰的句子,在表达上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组成部分。

成分赘余现象主要是近义词造成重复、画蛇添足式重复或否定失当引起的重复,比如:

特殊嗜好、悬殊很大、切忌不要等。

(一)类型辨析1.主语残缺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如果少了它,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

这与主语省略不同,主语省略是:

(1)有上下文,不会影响理解。

只要不引起歧义,主语是可以承接下去的,后面一句可以承前省略主语。

例如:

“他其实不聪明,但这回没做错。

(2)无主句,指根本没有主语的句子。

这种句子的作用在于描述动作、变化等情况,而不在于叙述“谁”或者“什么”进行这一动作或发生这个变化。

它的主语往往是不确定的,如:

“上课了!

”或者根本无法补充出主语,如:

“下雨了。

2.宾语残缺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为了避免啰唆重复,在听话人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某些句子的宾语是可以省略的,这不属于宾语残缺的范围。

如: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鲁迅《孔乙己》)最后一句“打折了”的宾语根据上文可以知道是“腿”,此处可以省略。

另外要注意一下缺谓语动词的宾语、误把宾语的修饰语当作宾语、句子的宾语前面往往有较复杂或冗长的定语这几种情况。

3.谓语残缺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

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句首陈述对象缺乏相应的谓语,却另起一个头,造成谓语残缺。

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地研制、发射、跟踪和测控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能力。

分析:

谓语残缺,应在“已经”后加上谓语“具备”。

(2)缺少与宾语相呼应的谓语中心词。

如:

我市最近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分析:

谓语残缺,缺少与宾语“工作”相呼应的谓语,应在“建立”前加“完成”。

4.虚词残缺虚词残缺主要是介词残缺。

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和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而成,在句子中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对象等。

由于主观忽视或者客观上句子很长,往往会出现介词缺失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两个介词连用的时候,以及介词与连词连用,该介词与连词又同形时。

5.成分赘余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常见的成分赘余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赘余的成分来看,有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和修饰成分赘余。

(2)从赘余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堆砌词语、词义重复、画蛇添足等。

 

(二)重点辨析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不可或缺;残缺了,会使表意不明确。

这一点,正是高考考查“残缺”的重点。

主语残缺,主要是由以下两种情况引起的:

1.句首滥用介词而使主语残缺介词当头审主残,意思是遇到介词“对”“在”“通过”“经过”“根据”“从”等放在句首时,一定要看看是否造成了主语残缺。

2.滥用省略或暗换主语而使主语残缺主语残缺与主语省略不同,它是主语残缺后使句意不明。

对此,可用找主语的办法来检查是否存在主语残缺现象。

 (三)综合判断1.成分残缺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一般句子都要有主语。

谓语是及物动词的,后面还必须有宾语。

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凡是应该有的成分而没有,导致意思模糊不清,甚至不可理解的,就是句子成分残缺。

辨析成分残缺,先用句子成分检查法:

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查主、谓、宾是否残缺;再找附加成分,查定、状、补是否残缺。

一般都是主语、宾语残缺。

再用特征辨析法,重点关注用在句首的介词(如“由于、经过、为了、在”等);注意长句子(多项定语、状语),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尤其是宾语较复杂的句子)。

2.成分赘余成分赘余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不好理解,主要有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附加成分多余等。

成分赘余更多的是语义性赘余,有的甚至成了习惯,应特别注意。

如涉及(到)、可以(堪)、付诸(于)、实属(是)、并非(是)、凯旋(归来)、(非常)悬殊、(您的)令爱、(再次)复发、(第一部)处女作、(独自)孑然一身、(更加)弥足珍贵、(人为地)蓄意破坏、(被人)贻笑大方、(各自)分道扬镳、破天荒(第一次)、(年轻的)小伙子、(正)方兴未艾等,括号里面的内容皆属于赘余成分。

成分赘余是个冷考点,而且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对此,一方面要准确、细致地理解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在平时应注意积累一些习惯性赘余词语。

 

常见的词语赘余

①目的是为了  ②免费赠送  ③亲眼目睹

④无故旷课  ⑤仔细端详 ⑥过高的奢望

⑦偶然邂逅  ⑧过分苛求   ⑨随便苟同 

⑩更加变本加厉  ⑪难言之隐的苦衷

⑫目前的当务之急/当务之急的问题

⑬优良校风蔚然成风 

⑭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04

辨析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藕断丝连(前后牵连)三种类型。

(一)类型辨析1.句式杂糅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就造成了结构混乱。

2.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就是在表达句意时,前一个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个分句又暗换了主语,造成表意混乱。

3.藕断丝连(前后牵连)“藕断丝连”是指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也就是说把两句话不恰当地合并成一句话,也叫“前后两兼”。

 

(二)重点辨析句式杂糅是结构混乱的主要类型,辨析时应注意:

1.熟悉积累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尤其注意介词结构(短语),如“对于……问题上”“由于……下”等,滥用介词结构(短语)最易造成结构混乱。

2.分析句子结构,看句子中是否存在两个谓语结构叠加的情况。

杂糅主要是前一种结构的头与后一种结构的尾交叉组合在一起。

(三)综合判断结构混乱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对此,应先熟悉它常见的几种类型,尤其要熟记常见的句式杂糅类型,再考虑用“紧缩法”提取出句子的主干,这样,结构混乱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了。

如果凭语感能判定出句子的不协调,那么,可用类比法(造句法)检查一下。

类比法就是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个或几个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从而找出原句的病因。

熟记常见的杂糅类型☟☟☟

1.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2.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3.由于……下(由于……;在……下)

4.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5.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6.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

7.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8.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9.成分是……配制而成(成分是……;由……配制而成)

10.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11.围绕……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

12.以……为带头(以……为首;由……带头)

13.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14.经过……下(经过……;在……下)

15.有……组成(有……;由……组成)

16.是出于……决定的(是出于……;是由……决定的)

(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05

辨析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了解(费解)或不止一种解释(歧义)。

表意不明的现象主要有词的多义导致歧义、不同停顿产生歧义、指代不明、数量词两属等几种类型。

(一)类型辨析1.歧义

(1)因“多音多义”造成歧义“多音多义字”(俗称“破音字”)是指有两个或更多读音的汉字,而每一个读音又有其独立的意义或惯用法,换言之,就是每一个读音或意义都有其独特的语境要求。

如果将这些不同的语境混淆了,整个句子就会出现表意不明的现象。

 

(2)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句子中的定语和状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而引起整个句子的表意不明。

而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同一个中心语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修饰,二是同一个定语或状语修饰多个中心语。

 (3)因“词义两可”造成歧义

2.指代不明在句子中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分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

句中使用代词有使语言简洁的作用。

但由于句子结构成分复杂,往往有多个陈述对象对应一个指示代词或多个指示代词对应一个陈述对象的情况,这就容易出现指代不明的问题。

 

(二)重点辨析表意不明这一类型的病句主要指歧义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除了运用双关修辞格以外,如果同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就是歧义句。

歧义主要是由结构不定造成的。

1.结构不定造成歧义的几种情况

(1)动词的施动方向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

他在某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解析:

“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是他在文章里批评别人很多还是别人对他的文章批评很多?

可改为“……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

(2)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解析 动词“发现”的对象是“敌人”还是“敌人的哨兵”?

表意不明确。

可据其中一种意思改为“哨兵发现了敌人”。

(3)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 “对”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是“对”报案人表示愤慨还是“对”围观者的行为表示愤慨?

表意不明确。

(4)修饰两可而造成歧义

误例:

数百位战斗英雄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表彰会。

解析 数量短语作为定语易出现歧义。

“数百位”修饰的是“英雄”还是“亲属”?

表意不明确。

可将“数百位”调至“亲属”前。

(5)由于停顿不同而造成歧义

在同一句话里,由于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或者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因句子比较长而需要停顿,若停顿的位置不同,也会造成意思上的很大差异。

误例: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解析 由于逗号停顿的位置不同,原句可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2.辨析真假歧义真歧义是指一句话既能这样理解,又能那样理解,使人无所适从。

假歧义是指有的句子就局部看具备了歧义句的特征,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三)综合判断

辨析表意不明:

一看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与“的”同时出现,常会产生歧义。

二看多音、多义词。

它容易造成歧义。

三看代词。

代词如“这”“这些”“其”等,在句中易出现指代不明的情况。

四看“和”字。

“和”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因词性不同,在句中的作用也不同,容易产生歧义。

另外,通过变换节奏、变换轻重音朗读也能检查出歧义来。

06

辨析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没有道理,不符合客观事实。

这种语病有的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错误而产生的,有的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妥而产生的。

不合逻辑的现象主要有概念混乱、否定不当、主客颠倒、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几种类型。

(一)类型辨析1.概念混乱主要是对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内涵的误解以及由此造成的误用。

2.否定不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扰乱了本意。

3.数量误用数目的减少可以用“减少(了)”“降低(了)”等词语表示,后面所跟的数词指原数量与减少后数量之间的差额,如从10减少到1,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而不能说“减少了九倍”,因为减少一倍就成了零;也可以用“降低到(为)”“下降到(为)”等词语表示,后面所跟的数词指减少后的余数,如从10减少到1,可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如果弄不清楚数量关系,表述上往往会出现不合逻辑的错误。

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两件事情本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硬是加上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主客颠倒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6.有悖事理(含自相矛盾)语言表达要想清楚明白,逻辑性必不可少。

而要保证这一逻辑性,思维的顺序性、条理性至关重要。

所以,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逻辑前后的一致性。

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重点辨析1.概念混乱的辨析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种概念,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的错误。

对于“概念并列不当”的问题,辨析时一定要注意顿号、“和”字等并列之处,检查有关大小概念是否并列得当;另外,对列举后加“等”字这种形式,须关注一下列举的事物(概念)与“等”后面的中心词在范围上是否一致。

2.否定不当的辨析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把本意弄反了。

导致这类语病出现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不”“没有”等;

二是把否定词与反问句结合起来用,意思表达反了;

三是一些词语本身含有“否定、禁止”义,如“否认”“避免”“忌”“杜绝”等,再用否定副词,意思就表达反了。

对于“否定不当”这类病句,重点关注两点:

一是表否定的词语,如“防止”“避免”“否认”“不”“没有”等;

二是反问句。

关注了这两点,再把握整句意思,不难辨析出来。

(三)综合判断有些病句从语法上找不到病因,可以从事理、情理上分析。

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看句子表述的逻辑是否正确,句意关系是否合理等。

还可以从以下特征方面辨析:

一看并列词语,辨析是否种属并列、种属异类或种类不一、不合事理逻辑顺序。

二看否定词,尤其是隐性否定词,如“防止”“避免”“切忌”“禁止”“难免”“杜绝”等,以及反问句“难道……”,辨析是否否定不当。

三看数量词语,辨析表述是否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逻辑。

四看介词,“A对(于)B”“A与(和)B”,辨析是否主客颠倒。

五看表范围、程度的副词,如“全”“都”“凡”“历来”“从来”等,辨析是否自相矛盾。

六看表因果的连词,如“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辨析是否强加因果。

病因判断与修改

一、精准判断病因——修改之前提

修改的前提在于判断,判断哪句有问题。

判断的方法与技巧都是平时使用过的:

1.抓住标志判断

 

2.通过审、梳、仿、通判断

二、精准修改——修改之根本

1.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的方法来改。

所以对各种病句类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2.尽量保持句子原意。

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二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

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的修改、调整。

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照个人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修饰句子。

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修改语病的目的。

3.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辑等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

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4.改后注意进行复查。

整体阅读一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产生。

三、综合修改语段语言表达问题

语段语言表达问题的修改涉及多方面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没有明确的专项修改要求(如表达不得体、格式不正确、标点使用错误等),只是笼统地说语言表达存在问题。

这时应对其全面排查:

重点查有无语病,有无不得体,有无不连贯,有无不简明、不准确;次查标点、格式等问题。

2.注意修改数量。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修改四到五处,为了考查的全面性,这几处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全部相同,比如有两处语病(这两处语病病因一般也不相同)、一处不连贯、一处不得体等。

要求会根据“修改数量”来确定存在的语言表达类型。

3.注意对语段的整体理解,要有大局观。

这样做特别有利于对语言不连贯问题的排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