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374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文档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秦兵马俑》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材料,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八大奇迹,是哪八大奇迹?

生讲述世界八大奇迹。

2、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

生齐读课题。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去了解一下秦兵马俑吧!

学生一起浏览阅读秦兵马俑及有关背景资料。

4、点击视频观赏秦兵马俑录像。

学生看录象后谈初步印象。

二、初步感知、理清思路

1、根据学习要求,初步感知,了解梗概。

学生点击“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结合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

3、通过自主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学收获。

三、再读课文,大胆质疑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整理质疑内容。

2、学生在初学文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

3、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发表于BBS。

四、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及秦兵马俑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质疑,下节课我们就要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阅读、交流来解决它们。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佣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2、为什么说秦兵马俑是第八大奇迹?

(课件出示句子: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板书: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3、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

(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4-9自然段

㈠课件出示:

自学课文4-9自然段

①找一找,课文着重介绍了哪几种俑?

②想一想,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一种兵马俑?

为什么?

㈡读后交流: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俑?

2、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一种兵马俑?

为什么?

⑴将军俑(课件出示:

图文)

师:

俗话说:

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

我们先来看将军俑。

你为什么喜欢将军俑?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在你的眼前,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A威武的将军。

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他的威武?

请你来读,把将军威武的形象读出来。

B神态自若的将军。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师:

将军面前是呐喊着冲杀上来的敌人,自若的神态,给敌人以震慑、胆怯;后是军吏和士兵,能稳定军心,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因此,将军自若的神态,实际上一种底气,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你能读出神态自若的样子吗?

难怪,作者会认为这是一位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将军,谁能把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神态自若的将军形象读出来。

(指读、齐读。

俗话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总共才出土七个将军俑。

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军,对一场战斗乃至一场战争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秦始皇统领的这支军队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与其拥有这样的良将是分不开的,你知道哪些?

C过渡:

一位威风凛凛、神态自若的将军形象正留在我们的心中,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俑?

⑵武士俑(课件先出示图片)

A、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发型、神态、武器等。

课件出示文字)

B、同是大敌当前,武士与将军的神态有什么不同?

C、他们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你能读出武士俑的这种精神吗?

这样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秦军怎能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

⑶骑兵俑(过渡:

还写了哪些俑?

)能骑善射,是马背上的勇士。

⑷车兵俑:

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⑸弓弩手:

张弓搭箭,眼盯前方,准备就绪,训练有素。

⑹马俑: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包括一百多位外国元首。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这样一句幽默的话:

“我真担心它会踢我一脚。

”这是什么俑?

(课件出示:

马俑图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课件出示文字)这些战马也是久经沙场、战功显赫。

三、秦兵马俑仅仅只有六种吗?

读第10小节,你又能读出几种神态的俑?

⑴“有的……好像……”,你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吗?

(指度、齐读)

⑵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赋予雕塑以生命、情感,写活了,难怪似乎能听到他们的呼吸。

秦始皇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统天下,有多少热血男儿,离开家乡故土,告别妻儿老小,踏上征程,奔赴疆场。

是的,同学们的朗读、回答,让我们仿佛看到,那一个个勇士威武不屈,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让我们仿佛听到,那一个个壮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让我们仿佛感到,那一个个战士背后的心酸与血泪……

⑶请大家想一想,仅仅就这四种神态的兵马俑?

(这出土的八千件兵马俑,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课文有一个标点符号留给我们一份思考,一份创造,发现了吗?

只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就能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到创造的快乐。

课件出示:

一组图片“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同学们的生动描述,让我们又欣赏一一件件精美的艺术珍品。

他们尽管神态各异,但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惟妙惟肖、神形兼备、训练有素、勇敢善战……)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勇敢善战、军纪严明的军队,秦始皇才能灭六国、统天下;也正是因为工匠们打造的这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八千多件精美的艺术珍品,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板书)

⑷播放课件:

无论多少次,站在秦俑面前,和这些雕塑对视,我们都可以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来自千年传递的消息。

面对着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你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四、小结过渡:

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我们带到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仿佛看到尘烟滚滚,战旗飘飘,仿佛听到了战马嘶鸣,杀声震天。

让我们满怀豪情,朗读最后一节。

同学们,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已超越了国界,自1979年开馆以来,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它的风采,许多贵宾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1、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

中国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2、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3、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

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

难怪课文开头就这样描写:

(齐读开头一句)

考古学家评价:

秦兵马俑的发掘,是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世界。

身为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旷世绝代的艺术群雕,你最想说什么?

让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也留下我们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千言万语,凝聚着都是一份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五、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秦俑文化仅仅向我们敞开一扇小小的门。

关于秦俑的话题,秦俑的谜还有很多,你想了解哪些?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条途径(课件出示)

点击《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

阅读余秋雨《藏着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游》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世界第八大奇迹!

形象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

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

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

掩埋尸体。

轮廓:

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

精细巧妙。

结晶:

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

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

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

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

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

(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

(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

同学们想象得出吗?

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

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萌生出对这座充满特殊魅力的城市的赞美与向往,以及激发对充满无穷魅力的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序曲——聊天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去过哪些城市?

哪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我也很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城市,去年暑假我去了西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走进西安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气息,那儿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一草一木似乎都蕴藏着文化的底蕴。

3、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座外国的城市看一看,那就是坐落在欧洲的一座小城——维也纳(板书)。

4、我说它小,其实一点也不过份,不信,我们先从地图上寻找一下它的身影。

(多媒体出示“奥地利地图”)

5、师简介:

这是奥地利的地图,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只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面积,只有414.5平方公里(对比:

铜陵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还不到我们铜陵一半大。

可就是这么一座小城市却有一个很大的称号——音乐之都(板书)。

6、真是不可思议,这么一座小城市为什么能被称为“音乐之都”呢,想去维也纳看看吗?

那就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出发吧!

(多媒体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

二、前奏——感知文本

1、各位旅客,欢迎您乘坐“音乐号”航班,本次航班的目的地是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将会是一场音乐之旅,所以需要大家带上一双渴望发现音乐的眼睛,一双渴望聆听音乐的耳朵和一颗渴望感悟音乐的心。

2、看!

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维也纳了!

(多媒体出示“维也纳风光”图片,学生欣赏,配乐《蓝色多瑙河》,师旁白课文第一段)

3、看到维也纳这么美的风景,你们一定有话想说吧?

4、现在你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去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到处逛逛了吧,好,下面就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看看维也纳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5、读完了吗?

说来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6、看来“音乐”是维也纳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那么究竟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座城市,我给大家安排了两条旅游路线:

(1)维也纳街头一日游

(2)参观维也纳博物馆、歌剧院和音乐厅。

请选择一条你最感兴趣的路线,去一路细细寻找,在维也纳的哪些地方你发现了音乐的存在。

7、学生交流

(1)维也纳街头一日游

看到的:

雕像、音乐符号等。

(请学生读第3段中的相应句子)

听到的:

音乐、露天和家庭演奏会、集会庆典(第4段)

师小结:

在维也纳的街头,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无一不和音乐有关啊!

(2)参观维也纳博物馆、歌剧院和音乐厅

博物馆:

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记。

歌剧院和音乐厅:

了解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多媒体相机出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图片,请学生介绍内部构造。

8、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无处不在的音乐吧!

(多媒体播放课文中描写的建筑和雕像等)

9、多媒体出示:

师: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着这些音乐家们的乐谱和手迹,我们深深感受到——生: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师:

当我们漫步在街头,看着这些音乐家们的雕像,我们深深的明白——生: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师: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集会还是庆典,维也纳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迷人的旋律。

我们深深的了解——生: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更是——生:

星罗棋布。

10、师小结:

在维也纳,我们整个人都沐浴在音乐的海洋里,难怪人们把维也纳称为——(生:

)音乐之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维也纳有哪些了解呢?

2、我们已经初步知道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是那四个方面呢?

交流,齐读。

(课件出示四个中心句,齐读)

(二)、细读感悟,体会音乐之都的魅力。

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方面,知道维也纳是(接读:

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让我们在《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中感受这音乐摇篮,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过渡:

维也纳不仅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还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板书(装饰)这里的装饰,你能换个词语吗?

(打扮)现在我们就来到维也纳街道,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维也纳是如何被音乐装饰起来的?

A“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呢?

“到处”看出铜像很多,你能想象下,在哪里能看到音乐家铜像或大理石像呢?

(交流时出示图片)

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

来到花园里,可以看到()

站在商店门口,可以看到()

你能读出音乐家铜像或大理石像的多吗?

指名读。

维也纳到处可以看见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真是一个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啊,齐读这一段中心句。

装饰维也纳的还有什么?

B“为了纪念乐坛大师……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些什么?

老师注意到了两个词语“许多”“多”,将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感受到了什么?

(1)句子很精确,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2)更使人感受到维也纳人对音乐家的崇敬,因而许多地方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你能读好这句句子吗?

出示一组图片,你也来给维亚纳的地方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维也纳人名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敬,让我们读好这句句子。

过渡:

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敬,也因此音乐家的名字装饰了维也纳,维也纳真是一座(接读第一句句子)。

还有什么也装饰了维也纳?

C“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图片。

师:

是啊,就连——王宫花园,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庄严的地方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对音乐的重视)请你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看,维也纳王宫前也装饰着音乐符号,这个城市真是个(接读第一句句子。

3、小结:

维也纳有这么多的音乐装饰,这么浓的音乐氛围,真不愧是一座(接读第一句句子)!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感受这浓郁的音乐氛围,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过渡:

同学们,维也纳真是个被音乐包围着的城市,假如你就是维也纳的居民,生活在这样浓郁的音乐氛围中,会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

是呀,维也纳人民的生活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呀!

齐读第一句句子。

现在我们一起走到维也纳的街道上,仔细听,仔细看,仔细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维也纳离不开音乐?

1随时可以听到优雅轻快地华尔兹圆舞曲

“随时”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生活中时时都可以听到音乐)

漫步在公园里,可以听到()

漫步在林荫道上,可以听到()

漫步在城市街道,可以听到()

学习工作劳累了一天,我们在散步的时候,听到这优雅轻快地华尔兹圆舞曲,会有什么感受?

(舒服,放松,身心愉悦)读出你的感受,读好句子。

维也纳真是一刻也(接读第一句)。

2、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夏天的夜晚,露天音乐演奏会……)(课件接着出示句子)

露天音乐会,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想象习习的晚风吹拂你的脸庞,远处悠悠扬扬的音乐随风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

耳畔又听到了什么?

是呀,芬芳的花香掺和着悠扬的乐声,随着晚风一起飘进我们的心里,在这凉风习习的傍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柔和、舒服)能读出来吗?

再徐缓一点,让花香和乐声混合得充分一点。

真是一个迷人的夏天的夜晚,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音乐。

的确,维也纳真的是一天也(接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