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前四章.docx
《新闻学概论前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概论前四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概论前四章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研究。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
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观点是: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利。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故其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报道方式:
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
2)提供平台:
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
3)拟态环境:
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
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责任:
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专业:
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而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
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解决措施:
①制定反垄断法②鼓励行业投资,维持思想和自由意见市场③政府政务公开④政府媒介以求政令畅通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
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
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
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
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6、新闻体制
新闻传播体制,是新闻事业的组织制度,它包括新闻事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结构、组织体系、干部制度等,新闻体制实质讲的就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
新闻传播体制
各国广播电视所有制结构不一,有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也有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结构。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应于不同的政治体制,从政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①公共广播电视结构一方面可以不受政府或政党的直接干预,能较好地体现创办者(社会各界或某个公共团体)的独立意愿,较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面不受商业集团的控制,不追求商业利益,能够注重社会效益,节目内容相对健康。
但这只是一般而言,实际上政府、政党、商业集团的间接影响仍然难以避免。
某些公共团体、文教单位办的广播电视台,由于缺乏有力的经济后盾,往往出现财政危机。
②国家媒介体制的长处:
实施统一管理,有计划地调配人物财力进行广电事业的建设,可以使机构的业务活动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和需要,社会效益能够得到重视和保证。
弊病:
政治干预多,业务活动侧重于对政府负责、对领导负责,容易忽视满足受众需要、反映受众呼声,适应多样化的观赏兴趣,内容难免单调、贫乏;管理上重视集中统一,方式行政化,缺少激励机制,缺少经营活力。
③私有制的长处:
重视受众需求,千方百计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要,以提高自己的视听率和市场的占有率;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经营与管理,不断更新传播技术,不断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
弊病:
以营利为目的,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赚钱为了经济效益,往往不顾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
新闻节目往往追求耸人听闻、轰动效应,不时出现内容失实、侵犯隐私等现象;娱乐节目往往迎合低俗趣味,渲染暴力和色情,污染社会风气。
它的主要财源是广告,在业务上往往受广告商、赞助商牵制。
为了不得罪重要的广告商,有时甚至会曲意迎合,停播某些节目或节目内容。
如何既保持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宏观调控,又保证广播电视机构的经营活力,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广播电视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众传播事业,各国政府都要加以引导或控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广播电视又是消费者众多的信息产业,它必定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所以调控和搞活、政治文化要求和商业要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是各国构建广播电视体制过程中必须兼顾的。
新闻业意识形态属性:
哲学、政治学角度:
新闻业属于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济学角度:
是经济基础的有机构成部分,信息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一般行业的产业性质;从文化学或其他学科角度出发,是社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它必然具有超越阶级性、政治性的社会性,具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
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现新闻业市场经济、大众文化产业的本性,因而人们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全面认识新闻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因此新闻传播业必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新闻传播业不隶属于国家权力机关,因而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如果分不清这一界限,就有可能把新闻业作为思想专政的工具。
新闻业是通过新闻手段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而新闻手段掌握在不同人(即具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或其他性质的角色归属)的手里,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就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正是新闻业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倾向性的根源,也是人们把新闻业看成是阶级舆论工具的客观依据。
多重制约力量中发展:
①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在双重基本属性中运行,决定了新闻媒体既要遵守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诸多政治规范,按照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方式进行传播,又要以企业角色适应市场经济的逻辑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经营管理。
②当代新闻事业在两种主要功能中传播,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既要受到新闻传播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宣传逻辑的约束。
这种双重制约或约束,使得新闻媒体遵从了一条新的传播规范:
报道价值=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因此,它必然受到多种规范、多种规律、多种力量的共同制约,诸种力量最后形成了合力,由这股合力推动着传媒的发展。
7、新闻业的特征与发展特征:
新闻传播业是由新闻机构及其活动构成的,考察新闻业的特征实质上是在分析新闻机构及其总体活动的特征。
1、整体意识形态定位,决定了它影响社会生活的非强制性,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
第一章新闻活动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尤其是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②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
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闻活动的渠道:
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2、广义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
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
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
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
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
1)无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
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多。
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
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
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邮件和手机短信);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
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现在再加上网络媒体
2)特点:
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
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
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
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新闻传播
是指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授的过程。
①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②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本质上是精神交往活动。
③传授的是真实信息,新鲜信息④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
新闻传播要素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内在:
新闻传播系统是由新闻传播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诸如传播主体与新闻事实之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矛盾。
这些具体的内在矛盾的展开便是新闻传播的实现。
从新闻传播系统内部来看,新闻传播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些内在矛盾不断以新的方式解决的过程。
其具体表现形式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水平。
尽管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构成是稳定的,但在不同传播环境下,构成每一种内在矛盾的各个要素内涵是有时代差别的。
外在:
指新闻传播系统与新闻传播所处的相互作用关系
①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决定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总体地位和作用。
②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其它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决定新闻传播具体影响或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和程度。
外部矛盾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内在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
新闻传播规律:
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2、两种新闻定义:
报道、分析、判断
◎3、新闻的本源:
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
◎4、新闻要素:
五要素、五要素作用
◎5、新闻类别:
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
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
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分析:
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分析的依据和结论是事实,或者是构成事实的必要材料。
判断:
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1)新闻文本:
即新闻作品,是新闻的物质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主体创造的劳动成果,是新闻接受主体认知评价对象,是传受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中介。
新闻文本既反映着传播主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新闻接收主体的信息收受活动。
新闻文本的一般特征:
告知新闻收受者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其个性特征是有新闻的本质及其基本使命做决定的。
新闻文本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简单性:
文本结构实际上就是文本符号的编码方式,也就是文本话语的结构方式。
新闻文本结构是简单的,这种简单性体现在:
①文本结构形式类型相对单一,不像文学文本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②新闻文本的结构要素5w1h稳定明确,内在要求上缺一不可,它们支撑起新闻文本相对稳定的模式,易于新闻传播主体、收受主体的把握和理解。
③新闻文本的叙事结构也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新闻文本的主体内容采用与新闻事实客观结构(时空结构、因果联系等)相一致的方式展开。
低度性:
文本语言环境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语境,即由文本结构、文本编码方式所营造的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氛围。
高语境传播或讯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传播或讯息是指大量的信息被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传播者创制新闻文本的目的在于为人们传播明确的事实信息,因而要求信息要置于明晰的编码之中,文本的意义不能过于依赖语境。
封闭性:
在意义解释上。
文本由一系列明确的事实判断句构成,从原则上排除意见和情感上的主观表达,对开放性的理解形成了语义上的限制。
对新闻文本来说,它的天职是提供完整的、真实的新闻信息。
在事实信息方面,传播者要力求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且事实信息的正确性是唯一的。
明确性:
本质上是传真性的、写真性的、再现性的、记录性的,再现的语言只有按照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要求去做,才有可能使新闻事实的完整面貌得到准确的呈现。
新闻文本语言的明确性是以新闻收受主体的易受性为标准的,即文本的符号结构应该让普通阶层的人感到鲜明清晰,新闻文本的本质在于为收受主体提供明白清晰的事实信息,因而要尽量避免因文本语言不明确而导致的曲解或误解。
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
①再现时间的及时性:
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信息的载体,也是新闻事实潜在新闻价值的载体。
因此新闻传播于媒介渠道中的新闻文本有无新闻价值,首要的一条是看它是否及时地再现了新闻事实。
及时性从时间要素上规定了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
快速、时机和适宜
②再现内容的针对性:
看是否能满足收受主体的新闻需求。
新闻文本在其满足收受主体合理新闻需求中所显示的属性就是它的价值属性。
这些属性首要体现在文本内容上,而新闻文本的内容正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再现和表达。
新闻文本是以统一的内容面对收受主体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文本对收受主体的针对性。
针对性的内涵:
新闻文本针对收受主体的欲知未知应知而创制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文本,才能成为有效的传播文本,才能使新闻事实的潜在价值“寻找”到归宿。
③再现方式的亲和性:
必须按照新闻传播的要求去构建,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去再现,按照新闻的文体和新闻的语体要去去再现;新闻文本在符号再现和表达方式上,容易被收受主体所理解,是收受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收受主体在心理上能够形成某种契合,为新闻文本价值的现实化开辟途径。
(2)新闻作品的信息构成
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符号再现,在新闻传播实际中,除了事实信息,新闻文本(作品)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信息。
①事态信息:
是所有新闻文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文本最基本最直接的内容。
事态信息是有关最新事实、事件等的符号陈述或再现,是有关新闻事实的背景和前景状态的信息,是有关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变化的最新信息和关于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真实情况。
事态信息实现了新闻文本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告事。
②情态信息:
指新闻文本中的情感信息。
是双重的:
一是事实本身包含的情态信息,它是事态信息的有机构成部分。
新闻事实特别是社会性的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使事实本身举备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是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态信息,传播主体在面对一定事实、再现一定事实时,总要在文本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为传播内容染上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③意态信息:
主要是由事态信息构成的,但事态信息中常常渗透着情态信息,同时还蕴含着意态信息。
意态信息一方面是传播主体在新闻文本中明确表达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潜在的道理,传播主体在认识到其存在的情况下,只要真实地再现了事实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再现了事实的逻辑,抓准了再现事实的时机,那无形的道理就会体现在文本之中,体现在新闻文本与传播环境的契合之中。
(3)新闻收受:
是过程性的活动,是收受主体的一种媒介接触行为,是收受者与一定新闻媒介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内容上说,新闻收受是收受主体与新闻文本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从总体上说,新闻收受的本质上是收受主体通过新闻文本认知事实世界,特别是周围环境最新变动情况的一种精神活动。
影响新闻收受的因素:
①主体因素:
(最重要)
主体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直接决定收受者能够从新闻文本中解读出什么样的信息,多大量的信息,多层次的信息。
主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信念、人生信仰等,既可能加深其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使其轻视或无视文本中另一些信息的存在和意义。
兴趣爱好情感一直欲望理想等心理因素会像筛子一样,过滤掉一下新闻或新闻文本中的一些信息,却专注于另一些新闻或放大新闻文本中的另一些信息,并对新闻的理解方向、侧重、层次等构成不同的影响。
媒介素质或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受主体对媒介新闻信息真实性和价值性的判断与评价。
②客体因素:
内容特征,不同的新闻内容对收受者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从内容上对收受者形成了一种实际的限制。
真实、准确前提下专业新闻的非专业化(大众化)写作,就是在努力降低新闻内容对收受行为的限制。
形式特征:
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文体、表达等)再现,对收受者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
内容一定的情况下,形式便是决定性的因素。
新闻文本背后的媒体形象、传播主体形象以及新闻源的权威性。
新闻文本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者的创制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媒体的形象和传播者的形象。
一个具有良好公众形象的媒体,一个可信度、美誉度都很高的媒体,人们对其报道都会确信不疑。
③环境因素:
媒介语境。
一方面是指一个具体新闻文本在确定的媒介上所处的语境,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具体的新闻文本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或媒介传播环境。
社会语境:
属于客观限制,人作为文化存在者必然受到的约束,新闻传播者只能用所处的社会语境提供的语言符号去创制新闻文本。
具体的收受环境:
安坐家中、地铁车厢、阅报栏前
新闻文本接收的过程:
接受新闻文本和信息(途径);新闻文本的理解:
实现从收到受的转换,通过各种精神方式把握新闻文本的过程,从新闻文本中获取各种直接信息和言外之意的过程,是新闻文本与收受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
理解过程是受众对新闻文本进行解码、再创造的过程,这种理解可能是正当的、合理的创造性理解,也可能是失当的、不合理的歪曲的理解;内容的接受,当收受者对新闻文本理解结果做出认同或拒绝的决定后,标志着一次新闻收受活动在精神意识层面的完成。
收受的质量:
①质量上:
完全接受,完全认可并确信,并将其存储、内化于自己的信息库中
部分接受,信息和倾向部分接受,很常见
拒绝接受,本身不真实;不被接受者既有的、先存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