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06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

 

省新安县郁山煤矿

资源储量分割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

报告提交单位:

新安县郁山煤矿

提交报告日期:

二○○九年十二月

省新安县郁山煤矿

资源储量分割报告

 

报告编写单位: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

负责人:

黄现明

总工程师:

芳芳

报告编写人:

王爽

审核:

宋利睿

报告提交单位:

新安县郁山煤矿

负责人:

郭亚武

提交报告日期:

二○○九年十二月

摘要

新安县郁山煤矿为地方国有煤矿,行政隶属省市新安县南村乡。

2009年10月,分割为新安县郁山煤矿和新安县郁山煤矿北翼井两个矿山,分别办理了采矿许可证。

2009年10月,新安县郁山煤矿委托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对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权许可证围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核实,编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

本区位于新安煤田南部郁山井田东段,地层区划归属华北地层区豫层分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

根据本矿区地层出露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系下统、新近系及第四系。

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本区二1煤层构造复杂程度属Ⅱab类及中等构造类型,煤层为不稳定型(Ⅲd类),煤质属中灰、中高硫、高热值的焦煤类,属煤尘有爆炸性危险和自燃煤层。

属低瓦斯矿井,地温无异常,不存在热害。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

矿井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120m3/h。

该矿区本次工作共提交二1煤层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333)

2918.5×104t,动用资源储量(111b)1325.3×104t,保有资源储量(111b)+(122b)+(333)

1593.2×104t,其中(111b)438.0×104t,(122b)240.1×104t,(333)915.1×104t。

 

附图

顺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地形地质图

1:

5000

2

2

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井上井下对照图

1:

5000

3

3

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

1:

5000

4

4

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5-5′剖面图

1∶5000

5

5

新安县郁山煤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1:

1000

 

附表

附表一郁山煤矿二1煤层煤厚利用情况表

附表二郁山煤矿资源储量估算表

附表三与2005年核查报告资源储量情况对比表

附表四原郁山矿区资源储量结果对比表

 

附件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资源储量核实协议书

3、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4、矿业权人承诺书

5、报告编写单位承诺书

6、关于《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豫国土资储备字【2006】29号)

7、2009年度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报告会审验收结论表

1绪论

1.1目的任务

新安县郁山煤矿为地方国有煤矿,行政隶属省市新安县南村乡。

2009年10月,分割为新安县郁山煤矿和新安县郁山煤矿北翼井两个矿山,分别办理了采矿许可证。

2009年10月,新安县郁山煤矿委托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对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权许可证围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核实(以下称本次核查矿区为郁山煤矿,分割前矿山称为原郁山煤矿),编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

任务是查明区地层发育情况,构造特征、煤层、煤质特征,水文地质和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编写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以满足矿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采矿权价款)、编写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权价值评估等的需要。

1.2位置、交通和自然地理

1.2.1位置及矿区围

郁山煤矿位于新安县南部,属地方国有煤矿。

新办理的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39014,有效期自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面积6.3827km2,矿区围为12个拐点的连线(见表1-1),坐标采用1980坐标系。

矿区限开采二1煤层,开采标高350米至-400米。

1.2.2交通

东距市40km,北有陇海铁路、310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村盐镇至公路也由此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图1—1)

 

表1-1矿区拐点坐标表

编号

X

Y

1

3840719.40

37597751.60

2

3840559.39

37598031.61

3

3840099.38

37598581.63

4

3839379.35

37599181.64

5

3838129.31

37599371.64

6

3838524.31

37600531.68

7

3838404.31

37600531.68

8

3838729.32

37601431.71

9

3840949.40

37600631.70

10

3841259.41

37600386.69

11

3841284.41

37600026.68

12

3840794.40

37597821.60

1.2.3自然地理

1.2.3.1地形地貌

矿区地表海拔标高一般在400m-500m左右,地形高差较大,最高点位于中部的郁山,标高614.40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边界冲沟,标高358.0m,相对高差256.40m,属低山丘陵区。

地貌形态多样,在峪、仙桃、火石沟、南井沟及外围的新近系沉积区,以片流冲刷作用为主,形成以侵蚀为特征的冲沟斜坡地貌;在郁山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山坡地带,由于构造作用和岩石抗风化差异的共同影响,形成单面山地貌。

1.2.3.2气象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较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670.1mm,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

年平均蒸发量为2093mm,最小绝对湿度0.1毫巴,最大绝对湿度40.9毫巴。

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炎热,春秋两季较适宜,四季分明。

最高气温44℃(1966年6月20日),最低气温-17.1℃(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气温14.1℃。

最大冻土深18cm,最多风向为西或西北风,最大风速为19m/s。

1.2.3.3经济概况

新安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煤、铁、硫铁、铝土及耐火粘土等20余种。

1.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1.3.1以往工作评述

1958年4月—1958年10月,由煤田地质局104队提交《新安煤田铁门东南区郁山普查报告》,此报告未审批。

1958年11月—1959年11月,由煤田地质局104队在本区开展勘探工作,在本矿井围共完成1:

10000地质填图10km,施工钻孔6个,工程量1722.20m,地球物理测井1704.30m实测米和采样化验工作,完成抽水试验一次,1959年11月提交《省新安煤田铁门东南区郁山、蕨山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1963年省储委以豫审字066号文复审降为普查。

1985年,由省有色局六队施工补1孔,完成工作量681.40m。

1985年7月—1988年,由煤田地质公司二队在郁山井田开展详查工作,在本矿井围施工6孔,完成钻探工程量2931.85m和相应的地球物理测井、采样测试等工作,后由于国家计划变动没有提交报告。

1990年郁山煤矿上报北翼总结地质报告,同年被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

2005年11月,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写了《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经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备案文件号《豫国土资储备字【2006】29号》,报告共提交二1煤层资源储量3197.4万吨。

其中:

动用(111b)1289.7万吨;保有1907.7万吨,保有资源储量中,(121b)1786.2万吨,(122b)21.4万吨,(333)100.1万吨。

此核实报告中分割后的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证划定的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1b)+(333)2918.5万吨,动用资源储量(111b)1325.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11b)+(121b)+(333)1593.2万吨。

2006年7月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五分队编制《省新安县郁山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该报告没有报审。

2007年5月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写有《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

2007年12月,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提交了《新安县郁山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报告估算二1煤层资源储量2753.1万吨,其中动用(111b)708.4万吨,保有(111b)+(122b)+(333)2044.7万吨。

2007年12月,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了《2007年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年度报告》,截止2007年底,经资源储量估算,郁山煤矿共查明资源储量为3191.2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316.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874.8万吨。

按资源储量类型:

(111b)类1316.4万吨,(121b)类1754.2万吨,122b类21.4万吨,(333)类99.1万吨。

该报告通过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8年12月,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了《省新安县郁山煤矿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截止2008年底,郁山煤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1b)+(122b)+(333)3191.5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11b)1340.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1851.4万吨,其中(121b)储量1731.8万吨,(122b)储量21.4万吨,(333)资源量98.2万吨。

该报告通过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9年12月,省地质测绘总院制了《省新安县郁山煤矿2009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截止2009年12月底,郁山煤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1b)+(122b)+(333)2944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11b)1325.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1618.7万吨,其中(121b)储量1517万吨,(122b)储量21.4万吨,(333)资源量80.6万吨。

1.3.2本次工作的依据

1、2005年11月,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写的《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2、2007年12月,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提交的《新安县郁山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3、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的2007、2008、2009年度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4、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该矿的采矿许可证。

由于2009年编写动态检测报告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尚未提交评审,在动态检测过程中对原资源储量进行了初步分割,重新划分了块段,估算结果与2005年核查报告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出入,因此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按2005年提交的核查报告资源储量结果进行了资源储量分割,动用资源储量采用2009年动态检测所提交的动用资源储量结果。

1.4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原郁山煤矿始建于1958年,设计生产能力为8万吨/年,1959年10月简易投产。

1976年列为地方改造矿井,1983年再次改扩建为21万吨/年;2005年根据国家资源整合的文件精神,将仙桃煤矿整合进本矿,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8万吨/年。

2009年,新安县郁山煤矿分为两个矿区,分别办理了新的采矿证。

郁山煤矿由原郁山煤矿分割而成,设计生产规模30万吨/年。

郁山煤矿现有3条斜井,即郁山井主、副斜井,南翼井(风井);峪主、副井(已废),仙桃主、副井(已废)。

其中郁山主、副斜井和南翼井(风井)为郁山井的生产矿井,井口坐标分别为:

主井:

X:

3840996.828,Y:

37600656.404,H:

373.10,副井:

X:

3840973.261,Y:

37600676.548,H:

371.70,南翼井(回风井):

X:

3840063.697,Y:

37600982.796,H:

373.30。

郁山煤矿主、副斜井坡度分别为19°和20°斜距均为610m,南翼回风井亦为斜井,斜井长440m,倾角24°。

矿井第一水平标高为+172m,除北翼井浅部尚在开采外,此水平目前采矿活动已基本结束。

矿井第二水平标高为-20m,目前本水平主下山以南采矿活动已基本结束,开采活动仅限于主下山以北围。

矿井目前已开拓三水平下山,最低深度为-65m,且在两侧开始回采,主要为32041工作面。

另外,二水平南大巷以南94-97年有31010和31020采煤工作面,开采标高为-50m水平以浅。

矿井采用长壁后退式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法开采,顶板管理全部为陷落法。

矿井主采二1煤层,巷道揭露煤厚0.02—8m平均厚度为2.79m,煤层倾角14—24°,层位稳定,但厚度无论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较大的变化,在临近构造附近,有较多的薄煤带出现

目前,郁山井正常涌水量为80m3/h,最大为120m3/h。

依据2006年、2007年瓦斯鉴定结果:

日常井下甲烷浓度一般在0.08%左右,CO2浓度在0.14%左右,甲烷绝对涌出量为1.59~1.83m3/min,甲烷相对涌出量为4.50~6.36m3/t·d,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2.20~3.21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7.90~8.80m3/t·d,属低瓦斯矿井。

依据区钻孔及生产矿井测试指标经采探对比,本矿区煤尘应属有爆炸危险性的煤层,煤的自燃倾向应属有自燃倾向的煤层。

1.5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核实从2009年10月开始,首先是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对井下采掘工程现状、井下煤层厚度及各个钻孔资料,对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现状进行调查、核实,并对该煤矿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

编绘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根据储量核实工作的需要,绘制5—5′煤层剖面。

根据矿井实际采掘活动,对该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保有储量及可采量进行了估算。

各项工作质量可靠,依据充分,所编制的各种图件及文字报告,能够满足储量核实的要求。

2地质特征

2.1区域地质背景

2.1.1区域构造背景

煤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土古洞背斜南翼,地层走向301~345°,倾向211~255°,倾角19~26°。

郁山煤矿自1959年投产以来,在近50年开采二1煤层过程中,揭露长度3400m,宽度500~1300m,面积约3.85km2,未见大中型断层,只遇见一些小断层,属采区基本可以跨越的断层。

二1煤层在走向上有宽缓褶曲,煤层大体呈波状起伏,煤层在北部为郁山断层错开。

据目前巷道穿越该断层的情况,对矿井采矿作业有一定影响。

矿井调查煤层倾角14~24°,走向286~10°,倾向196~280°。

本区没有岩浆岩活动。

综上所述,矿区二1煤层构造类型为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2.2矿区地质

2.2.1地层

本区位于新安煤田南部郁山井田东段,地层区划归属华北地层区豫层分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

根据本矿区地层出露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系下统及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一)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

本组厚约423.00m。

矿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43.47m(102孔)。

据区域资料,底部为鲕状白云岩;下部为灰、深灰色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灰、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灰色白云质灰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与下伏寒武系中统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上统(C2)

下自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之顶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厚29.15~52.35m,平均36.50m。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组(C2t)

自一1煤层底板根土岩之底或一1煤层底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

厚度24.46~35.74m,平均28.04m。

其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依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且上分为下、中、上三个段:

(1)下部石灰岩段

自一1煤层底板根土岩之底或一1煤层底至L1灰岩之顶,平均厚7.16m。

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岩及煤层(一1煤)组成。

一1煤层偶尔可采。

本段底部无一1煤时,L1灰岩相变成灰、浅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或含砾粗砂岩,具槽状、波状层理。

(2)中部砂泥岩段

自L1灰岩之顶至一7煤层之底。

平均厚11.39m。

岩性为浅灰、灰色中粒砂岩及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散晶,局部偶夹极不稳定石灰岩1~3层(L6、L5、L4)。

中部发育一层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俗称胡石砂岩。

(3)上部石灰岩段

自一7煤层之底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平均厚9.49m。

下部为灰、深灰色石灰岩(L7),含燧石结核,该灰岩层位稳定,含薄煤一层(一7),全区普遍发育。

上部为灰黑、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硅质泥岩一层。

(三)二叠系下统(P1)

下自二1煤层底板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之底,厚317.59~423.33m,平均363.58m。

分为下统组、下石盒子组。

1、组(P1sh)

本组下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厚73.14~102.84m,平均85.66m。

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与下伏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

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和小紫泥岩段。

(1)二1煤层段

下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上至大占砂岩(Sd)之底,平均厚11.49m。

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含黄铁矿结核,具波状及交错层理,产植物化石;含煤3层(二0、二1、二1上),其中二1煤层较稳定,属全区可采;偶见二0、二1上煤,均不可采。

(2)大占砂岩段

下自大占砂岩(Sd)之底,上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27.36m。

下部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Sd),含黄铁矿结核、泥质包体及煤屑,层面富集大量白云母碎片,具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波状层理,夹透镜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

该层砂岩厚3.95~25.21m,平均10.97m。

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偶见薄煤2层(二2、二2上),均不可采。

(3)香炭砂岩段

下自香炭砂岩(Sx)之底,上至二4煤层位顶板砂岩之底,平均厚18.54m。

下部为浅灰、灰色细、中粒砂岩(香炭砂岩Sx),含黄铁矿结核及泥质包体,具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含砾粗砂岩。

该砂岩厚4.64~11.77m,平均8.67m。

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菱铁质假鲕,偶含植物化石层位(二4煤层位)。

(4)小紫泥岩段

下自二4煤层位顶板砂岩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平均厚28.27m。

下部浅灰、灰色细、中粒砂岩,具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铝质及菱铁质假鲕,具紫斑或暗斑,俗称“小紫泥岩”。

2、下石盒子组(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厚271.45~292.27m,平均277.92m。

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不稳定的薄煤组成。

与下伏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煤层发育规律,分为三、四、五、六4个煤段。

(1)三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平均厚59.29m。

下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暗色岩屑,硅质胶结,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

中部为灰、灰紫色砂质泥岩、泥岩(俗称大紫泥岩),含铝质及菱铁质假鲕,具大量紫斑,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细粒砂岩。

上部为灰、紫灰、紫褐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薄层。

(2)四煤段

自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至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平均厚87.32m。

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S4),含泥质包体及菱铁质假鲕,具交错层理及波状层理。

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具紫斑,夹细粒砂岩、粉砂岩及薄煤两层,即四2、四3煤。

(3)五煤段

自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至六煤底板砂岩(S6)之底,平均厚69.75m。

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偶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局部相变为粗粒砂岩或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深灰、紫灰色砂质泥岩,夹中粒砂岩及薄煤二层。

(4)六煤段

自六煤底砂岩(S6)底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平均厚61.56m。

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S6),含少量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交错层理,夹薄层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粒砂岩或粉砂岩。

上部为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具紫斑,夹灰白色中、粗粒砂岩。

(四)二叠系上统(P2)

下自田家沟砂岩(St)底,上至三叠系下统家沟组金斗山砂岩之底界,平均厚485.43m,分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与下伏地层呈合接触。

1、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下以田家沟砂岩(St)底至砂岩(Sp)之底,厚146.40~218.55m,平均1693.95m。

根据其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两个煤段。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1)七煤段

自田家沟砂岩(St)底至八煤底板砂岩(S8)之底,平均厚109.61m。

下部田家沟砂岩(St)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中、粗粒砂岩或含砾砂岩;上部为灰、紫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细、中粒砂岩及薄煤一层,即七2煤。

顶部夹硅质海绵岩及含海绵骨针泥岩。

(2)八煤段

自八煤底板砂岩(S8)底至砂岩(Sp)之底,平均厚84.34m。

下部八煤底板砂岩(S8)以浅灰、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具槽状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紫灰色砂质泥岩,具紫斑,夹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粒砂岩透镜体。

中下部砂质泥岩中夹1~3层硅质泥岩,含海绵骨针碎屑。

2、石千峰组(P2sh)

下自砂岩(Sp)底,上至三叠系下统金斗山砂岩(Sj)之底,厚319.20m。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分为段(P2sh1)和土门段(P2sh2)。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段(P2sh1)

根据本区钻孔揭露,厚99.20m。

其岩性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石英细砾,呈正粒序,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硅质胶结。

局部夹灰、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粉砂岩。

该砂岩全区发育,层位稳定,是确定煤系地层的良好标志。

(2)土门段(P2sh2)

据区域资料,本组厚约220m。

按其岩性分为三个亚段。

下部砂岩段

主要由灰绿、灰黄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暗红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

中部泥灰岩段

由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夹灰白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及薄层砂岩组成。

上部碎屑岩段

其岩性特征为紫红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

夹有3~5层含同生砾石的砾屑灰岩,是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五)三叠系下统(T1)

厚约430m。

岩性由紫红、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组成,底部为俗称“金斗山砂岩(Sj)”的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

(六)第四系(Q)

厚0~85.28m,平均21.10m。

主要由黄土、砂质粘土、砾石及耕植土组成。

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2矿区构造

(一)矿区构造基本特征

蕨山、郁山矿区位于华北板块板构造区的南缘,构造分区的嵩箕、崤熊构造区的结合部位。

其具体处在土古洞倾伏背斜区。

该区构造演化清晰,型式多样,即由印支期的隆褶及近东西向裂、燕山早期北西走滑断裂、燕山晚期的推覆逆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的北东向裂陷多期叠加而成。

1、构造形态及产状

蕨山、郁山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背斜,即土古洞背斜。

土古洞背斜位于矿区中部,背斜轴向280~340°,轴面南倾,向西倾没。

背斜的北翼陡,地层倾角一般为30~49°,走向70~85°;南翼缓,地层倾角一般为14~24°,走向2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