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914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docx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届毕业生论文7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____关于青春期痤疮的若干思考

完成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制_______三年制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中医学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2012-01-01______________

 

毕业论文立题设计

一、选题意义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损害。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二、主要观点

治疗痤疮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服药、辅助外用药外,还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分析疏风清肺治疗大法以及患者临床资料。

结论,在本治疗大法的指导下运用疏风解毒的汤剂能够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三、方法步骤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

均为镇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2011年7月—2012年一月患者。

肺胃蕴热型25例、胃肠湿热型15例、肝气郁结型10例、冲任不调型5例、脾胃虚弱5例。

2、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与分型:

1、肺经风热型2、脾胃湿热型3、冲任不调型4、痰瘀凝结型

粉刺的辨证,先应具有粉刺作为主症。

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中央有一黑点,称黑头粉刺;周围色红,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排出,另有无黑头、成灰白色的小丘疹,称白头粉刺。

临床上往往同时存在油性皮脂溢出而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还可发生成片的红斑,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

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外科学》的粉刺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以疏风解毒配合疏肝理气、清心、宣肺、理脾、疏肝、调理冲任、清泻三焦治疗。

以枇杷清肺饮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减。

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显效、好转、无效

四、实用价值

近10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治疗痤疮的报道不少,无论从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从现代医家的辨证施治,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前景。

从辨证分型上分析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提出了从肝、心、肾、脾论治及湿热、血瘀、气滞、痰凝、热毒、阴虚、冲任失调等的新观点。

在这些观点指导下对痤疮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告。

关于青春期痤疮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肺经风热枇杷清肺饮座疮临床观察疗效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总结座疮临床分型、治疗方法以及疗效。

方法分析镇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2011年7月—2012年一月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运用中医辩证分析治疗后,座疮治愈率达91%。

结论以疏风解毒为治疗大法,以枇杷清肺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座疮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损害。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痤疮多见于青春期,好发于面部、前胸及后背部皮脂腺发达部位,常对称分布;粉刺性痤疮,初发者有白头和黑头粉刺两种。

其形成一般与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等相关。

痤疮,是常见的影响面部美容的皮肤病,中医文献多以“粉刺”、“肺风粉刺”予以论述。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清洗,使血热蕴结,都会产生痤疮。

另外现在食物也丰富多样,现代人在饮食上大多不太顾忌,摄入过多的油腻及辛辣食物,使痤疮的发病率较以前增长许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界对本病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重视。

本人通过这几个月的实习和之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提出我的一些见解和观点一起共同探讨,以促进学术的发展。

 一、青春期痤疮的临床表现

1.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中央有一黑点,称黑头粉刺;周围色红,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排出,另有无黑头、成灰白色的小丘疹,称白头粉刺。

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发生小脓疱,此时可影响容貌。

破溃痊愈后,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伤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脸。

临床上常以一、二种损害较为明显,往往同时存在油性皮脂溢出而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还可发生成片的红斑,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

2.发病部位以颜面为多,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处,胸前、颈后、臀部等处。

自觉可稍有瘙痒或疼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新疹不断复发,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

3.聚合性痤疮病程长,多发于男性,常见丘疹、结节、囊肿、脓肿、窦道、瘢痕等多种损害混合在一起。

此痤疮分布广泛。

  关于粉刺一病,我们所学教科书《中医外科学》上面的定义是:

“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

一些相应教学参考丛书的定义是:

“本病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皮损为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的皮肤病,即是现代医学的痤疮”。

而关于痤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皮肤病学》(3)指出:

“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患,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以形成粉刺、丘疹、结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部分自然痊愈或减轻。

中医称为肺风粉刺”。

从定义上看,中医粉刺病的定义似专指皮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粉汁者。

而《皮肤病学》中的痤疮,不但包括了粉刺,而且还包括有结节、囊肿等表现者。

可知粉刺只是痤疮的一个症型,把粉刺等同于痤疮的概念是不够全面的。

此外,相当一些中医古籍、现行辞书阐述“肺风粉刺”是指酒齄鼻,而不是指痤疮。

如《简明中医辞典》是将肺风、肺风粉刺、酒齄鼻视为同一概念解释的。

因此“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的提法有些不妥。

  “痤疮”并非现代医学的专有名词,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称“痤”之记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张介宾注:

“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其实我认为,皶、粉刺、痤与其间的“郁”字,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痤疮“初起损害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演变为丘疹、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瘢痕,严重者可发展为结节、脓肿、囊肿等,破溃后形成窦道或瘢痕。

皮肤病学论述,有助于对粉刺形成,乃至结节、脓肿、囊肿等痤疮不同症型发生、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的理解。

从严格的病证定义上来说,粉刺与痤疮的概念是不尽等同的。

因此按现代对痤疮的分度法来说,粉刺只是轻度的痤疮而已。

但本来西医和中医对疾病的发病与发展解释不同,对一个疾病的定义自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下的。

定义虽不同但是他们大的方向都是从该病的临床表现上去描述的。

所以我觉得也没必要在一个定义上面非得将两者分的清清楚楚。

也可以说中医广义的粉刺便是西医上说的痤疮了。

二、病因病理

关于粉刺的病因病理,《中医外科学》教材认为是:

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至于教材中“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的描述,应是有关结节、囊肿痤疮的病理阐释。

《中医外科学》教学参考书指出粉刺的病因为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腠理不密、外物刺激。

这些大体已反映了粉刺的病因病理,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关粉刺病因病理与病位的恰当论述应该是肺风而不是肺热,是肺经而不是肺脏。

因为中医学术语的约定内涵是肺脏主里,司呼吸;外络走表,主皮毛。

肺经当风生粉刺;肺脏内热则咳嗽、发热。

   另外,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论述也不应疏忽。

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所曰: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禾畜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外科学也即说当风受寒,气血郁滞,脂液凝涸,毛窍壅闭而发,亦当为其病因病理的一个方面。

  另外我从一些医学杂志上了解近年还有人指出:

“痤疮发生的病机并非局限于肺经风热及脾胃湿热等方面,尚应有肾水不足,肝火有余之病机。

既有阳热实证的方面,又有肝肾阴阳失调的一面。

”这里明确地提到了肝肾,结合了现代医学研究有关本病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研究,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研究的。

但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毕竟较为少见,占不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几个百分比,不必作为主要的病因病机。

三、辨证与分型

   粉刺的辨证,先应具有粉刺作为主症。

通过指导老师给我讲经典外科著作有关粉刺的辨证论述主要是肺经风热,亦即枇杷清肺饮证。

当代《中医外科学》五版教材有关粉刺的辨证分型是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

六版教材的辨证分型是:

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

教材显然是就痤疮病的粉刺、脓肿、囊肿与结节等不同的表现而进行的局部与全身结合、病因与脏腑结合的辨证分型。

指导老师告诉我根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粉刺/痤疮可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痰瘀凝结等证型。

其要点是:

共有粉刺作为主症。

1、肺经风热者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或觉痒痛,鼻息气热,舌红、苔薄,脉数等;2、脾胃湿热者皮肤油腻,间有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苔黄腻,脉滑数,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3、冲任不调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和加重,舌红、脉弦;4、痰瘀凝结者皮疹旷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黯红,脉滑。

当然,痤疮的临床辨证还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肾水不足等,但毕竟不多见,也不必一一俱论。

我说的这些只不过是从以上四个大的方面又从不同脏腑把其中每个类型的分出了几个而已。

大的方面还是那些。

从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反映的是该病的一般规律,反映痤疮多实证、热证的临床特点。

这是痤疮辨证与分型的最主要方面。

四.治疗大法及方药研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

治疗痤疮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服药、辅助外用药外,还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痤疮患者应主要以蔬菜、水果为主,少吃甜、辣、油腻食物。

特别是羊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此外,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也很明显。

痤疮不是口服哪一种药物或者涂抹化妆品便能治愈的,一定要接受正规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或者皮肤科的治疗,只要坚持治疗一般都是可以根治的

  粉刺的治疗方法很多,从内治法的大法而言,由于肺风粉刺的概念,《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一直被崇为治疗粉刺的主方,也即说疏风清肺是治疗粉刺的大法。

近年对痤疮治疗的研究,许多医者不受肺风之框,有了更加丰富的发展,报道甚多。

如有运用犀角地黄汤从心论治的;亦有用黄连解毒汤,强调长泻三焦火毒而论治的;有运用茵陈蒿汤清热化湿,从脾胃湿热论治的;也有运用逍遥散疏肝理气,从肝论治的;有运用二至丸方加减,强调平衡阴阳,从肾论治的。

有运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利湿化痰治疗的;更有运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治疗;等等,不胜枚举,极大地丰富了证治理论。

虽然各地报道甚多,也很难统一,但总的看来,还是基于粉刺病证多实多热之认识者为众,仍然是以清热疗疮为主要治疗原则。

这类治法,总体属泻的范畴,包括有清热、疏风、理湿、化痰、祛瘀、散结、泻下等;从脏腑经络来说,有清心、宣肺、理脾、疏肝、调理冲任、清泻三焦、通泻大肠等。

补法,尤其是纯补法于痤疮的治疗并不多用,偶及的有滋补肾阴、肾精与健脾。

在方药研究方面,临床应用涉及的主要名方有枇杷清肺饮、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逍遥散、二至丸、知柏地黄丸、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等等。

中药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主要针对痤疮的发病机理,集中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皮脂分泌、抗炎免疫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对经验方及单味中药的研究都有较多报道。

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对复方蛇草汤治疗痤疮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体外抑制作用;对痤疮患者皮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有学者研究单味中药发现,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度敏感;中度敏感的则有黄芩、龙胆草、大青叶、金银花、地榆、百部、秦皮、川椒、当归、川芎、重楼和紫花地丁。

上述抑菌中药大多属清热药,部分属活血药,与中医常用治疗痤疮的清热、活血之治疗原则相符合。

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的研究,有报道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按叶素高度敏感,对黄芩甙、丹参酮Ⅰ、芦荟甙、厚朴酚、小蘖碱、大黄素、葡苷聚糖、龙胆苦甙、丹皮酚、丹参酮Ⅱ中度敏感。

丹参素对细胞免疫有抑制功能。

大黄素可抑制炎性介质白三烯B4的生物合成而具有抗炎作用。

其他方面研究有报道指出大青叶、丹参、当归、紫花地丁、赤芍药和茵陈含锌量较高,如适当选择用药可提高治疗痤疮的疗效。

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今及今后中药方药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目的地应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方法阐述有效方药的药效、药理及其作用机制、药效部位,以筛选出疗效确切、成份确切的方药。

这是一种研究目的明确的方法手段与技术成果,容易被人混淆为中医发展方向。

实际上,无数名医经验表明,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还是不能离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

中医治疗痤疮的临床治疗大法及方药研究也不能例外。

所以,粉刺/痤疮的病因病理不仅是肺经风热,尚有其它多个方面,临床虽以热证实证为多,但辨证分型当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及痰瘀凝结等常见证型统编于教材为宜。

治法上虽仍以清热疗疮为主要原则,近年研究提出的调理冲任及肝肾阴阳等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对运用常规疗法无效的患者,注意发挥补益肝肾等理论在治疗难治性皮肤病中的应用,有许多医家的临床经验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加强实践研究的。

现在,我列举几个我的指导老师在治疗痤疮经常用的几个方子。

当然这些方子也是他从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上面辩证然后下的药。

并在患者不同时期不同病情变化随时调换药物并随时关注病情,有很大好转的方子。

 1、枇杷清肺饮 源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基本方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生甘草、人参(现多不用)组成,用于治疗肺胃蕴热所致痤疮。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枇杷清肺饮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显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性病灶分解吸收,并具有激活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枇杷叶、桑白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柏、黄连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龙胆泻肝汤 出自《医方集解》,原方功在清泻肝胆湿热实火。

研究表明,龙胆草、黄芩、连翘、丹参对痤疮丙酸杆菌明显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制大黄、栀子、黄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过敏的作用;丹参、连翘、制大黄均有改善局部微循环,活血化瘀散结,减轻毛囊口角化程度。

本方适用于肝火挟湿热上逆而发的痤疮。

   3、银翘散和银翘解毒丸 两方均出自《温病条辨》。

银翘解毒丸系按银翘散方组方制成的丸药,其功用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以温病初起。

药效研究发现,两方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均可用治肺经血热型痤疮。

4、血府逐瘀汤 源于《医林改错》,原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兼气滞之证。

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多种治疗方法不愈,痤疮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从瘀论治。

经临床验证,血府逐瘀汤具有扩张毛细血管,使瘀血和渗出物等病理产物吸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5、 桃红四物汤 出自《医垒元戎》,功具养血活血,主治血虚兼血瘀证。

本方在调血养血的四物汤基础上加桃、红二药,调血中寓活血之意,养血而无留瘀之弊。

适用于痤疮反复出现并伴有斑痕者

  6、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前者源自《小儿药证直诀》,三补三泻的药物组合,以滋补肾阴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并酌加清热凉血之品可用于治疗各型痤疮。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有抗炎、降血脂等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代谢及提高微量元素含量。

有报道知柏地黄丸具有调节内分泌、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两方均适宜阴虚火旺型。

7、逍遥散 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具调理肝脾(胃)、表里双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研究表明,肝郁;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紊乱而表现出的一组症候群,逍遥散可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整体内激素水平,从而改善肝郁脾虚的症状,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条达舒畅,血亦因之流通无阻。

本病的发生,与肝郁血气失和,复感风热毒邪外袭而成。

因此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本,气血调合,则痤疮乃平。

【案例举例】

牛某,女,23岁。

教师。

13岁时面部出现大小不等疙瘩,质硬,周围色红,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排出,有无黑头、成灰白色的小丘疹。

经常便秘,月经不调。

饮食不规律。

经常生气。

曾吃过避孕药和中药(药名药量不详)并接受过刮痧。

效果不佳。

心理自卑。

舌苔黄腻。

面色沉暗眼睑稍微浮肿。

【诊断】红色丘疱疹型痤疮

 【治疗】清热解毒,清泄肺胃,养血调血,和解少阳调冲任

 【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6克,地骨皮、桑白皮、金银花、连翘各12克,黄芩、赤芍、山栀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夏枯草、赤芍、浙贝母、桃仁、元参、黄芪、紫花地丁、连翘各10克;,仙茅、仙灵脾、黄柏、益母草、当归、牛膝各10克,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2克,红花、赤芍、丹参、虎杖、蝉蜕各10克

用法:

煎汤400ml,口服。

一日两次。

200ml。

  针灸疗法:

选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

  医嘱:

饮食上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

多食含富含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两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忌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疤痕;保证睡眠充足。

  该患者服上方五天后出现轻度腹泻。

遂将该方中生石膏减致20克。

诉睡眠不佳,加百合10克,茯神20克。

两周后患者便秘明显减轻,可以每天一次大便,并且睡眠质量提高。

二十天后就诊。

将上方各药稍稍减量,并换用些作用缓和的药以滋阴清热安神调经的药。

一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建议其巩固治疗两个月。

嘱其保持愉快心情。

  结论:

近10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治疗痤疮的报道不少,无论从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从现代医家的辨证施治,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前景。

从辨证分型上分析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提出了从肝、心、肾、脾论治及湿热、血瘀、气滞、痰凝、热毒、阴虚、冲任失调等的新观点。

这些新观点不仅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充实了中医对痤疮的辨证分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古方用以辨证论治痤疮疗效比较肯定,然其临床运用并不普遍,更多的临床报道所用的方剂为自拟方,随意性较大。

究其原因,与这些古方多散在众多的古医籍中,缺乏系统的发掘、分析和整理有关。

若能将此类美容经方按以法类方、以药类方的方法以系统化收集、整理,不仅能为开发治疗痤疮新中成药奠定理论基础,还有利于痤疮等损容性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规范化,更能推动中医美容学的发展和进步。

五、参考文献

(1)王林丽,吴晗寅,罗桂芳,猪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中国药业,2000.9(10);58-59

(2)阮金兰,杜俊蓉,曾庆忠等,益母草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草药2003,34(11);15-17

(3)冯文如,孙向军,胡人杰,中药茯苓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5,1

(2);95.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迟戈夫,丁丽,常利民,目前国内黄芩药理研究进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20

(2);208-209

 

六、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

(要求:

指导老师为本专业专业课老师或实习带教老师,本设计于元月1日前完成。

按照以上项目如实、全面填写,纸张不够可另附纸。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题目

论文完成人基本情况

姓名

刘雪倩

性别

班级

06国医3班

专科类型

医学

入学年份

2009年9月7日

学号

116530*********

专业

中医学

指导老师

孟瑞锋

成绩评定小组意见:

(评定依据:

1、论文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包括:

题目;

关键词;

内容摘要;

正文;

参考文献(或资料)。

2、论文字数应在3000-5000字,不应少于2500字。

3、学生写作态度、科研作风,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据是否充分、可靠。

5、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即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论文成绩:

_____________

成绩评定小组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