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55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docx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激励广大科学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我室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省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吉林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全新的核心课程,对每一位科学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通过新课程实验,我们应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并引导他们在以下各个方面实现转变:

在个人修养上努力提高科学素养,这既是课程的需要,也是自身素质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从传统的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从传统的封闭于教室、局限于书本转向开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空;在教学方式上,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转向师生共同合作、互动式发展;在教学角色上,从传统的课程任务的忠实执行者转向课程实践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从传统的依赖实物、模型教学转向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将具体的实施建议下发给各校,请在教学活动中参考使用。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意。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使用及课程资源开发之中。

因此,科学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时必须做到:

1.认真研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握和理解课程总目标及分目标的内容与要求;

2.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把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但要注意分解后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做到科学、恰当、具体、明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单独进行的。

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3.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和科学概念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思想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即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并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经验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的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的教学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开展课标解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包括科学概念、探究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期教学、单元教学和每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

2.教学资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重点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在本学期、本单元、本课中具体的科学概念、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目标和要求。

(2)教材分析。

首先,弄清每一单元在整套书中的地位,了解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内在逻辑系统;了解本册书中有无与季节时令有关或类似的内容,或者有无需要在学期初就提前做准备的内容,然后根据情况提早安排或做出调整。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时会碰到的困难,合理组织教材,使其适应自己的学生。

其次明确单元内每课的地位,对每课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领会编者的意图,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需要准备的相关探究实验活动材料。

(3)相关资源分析。

根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身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如教师用书、网络资源、学校社区资源等。

3.学情分析。

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所教年、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已有科学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学习态度,掌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活动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

4.教学方法设计。

结合各单元和各课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的科学教学理念,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选择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考察、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科技小制作、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等。

5.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标明本学期的总课时数及每周的课时数(根据《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小学三、四年级每周两节科学课,五、六年级每周三节科学课);标明周次;标明单元主题及单元总课时数;标明教学课题及授课时数。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几点要求

1.制定教学计划时,切忌照搬教学参考书的教学顺序和课时分配,要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有创意地制定教学计划,应注意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

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2.在分析教材和安排教学进度时,在依据校历安排的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和可行性,适当安排相关的科学主题活动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既有科学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3.课时分配要严格执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

4.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如果有突发性的活动,可以在取得学校和教研组同意的情况下调整教学计划。

5、学科教学计划必须在每一学期开学前的一周内制订好,并写在备课本前面,以便学校检查和在平时教学中调整和落实。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设计

1.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时,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阅读教师用书等相关资料,弄清单元内容结构和编写意图及思路,然后再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节课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并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观察”、“实验”、“分析”“制作”、“交流”等活动要求,分析学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知识目标的达成级别为知道——认识——理解。

科学探究目标的达成是会(大多用于技能目标)、能够(大多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体验、意识。

2.确定教学背景、成果及成果评价指标。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教学的背景,尤其要把握和明确本节教材在本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材的教学背景、教学成果(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和成果的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家庭、社区等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科学加工,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3.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达方式,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预见,要有相应的对策,要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案要详略得当,过程清楚。

教案一般应包括:

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概念、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背景、教学成果及教学成果评价指标(包括科学概念探究能力的发展层次),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等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课前教学仪器、材料(如:

实物、模型、标本、图片、仪器、实验记录、报告单、阅读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的准备。

上课前要熟悉教具、学具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实验操作程序等。

有些器材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上课前一定要事先进行演练,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需要学生做的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凡是需要学生提前收集、制作、调查、走访的内容,都要提前做好布置,以便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配合。

(4)对于学习小组进行合理调配。

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和需要,教师应当适时调配各小组人员,以实现小组合作探究的充分性和实效性。

4.根据不同课型,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典型课型基本分为两类:

“实践——认识”型和“假设——检验”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几大环节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儿童的兴趣,通过小游戏、猜谜语、看动画、讲故事、提问题、模拟表演等情景设置,引出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情境的设计切忌牵强,应自然而然,不落痕迹。

(2)探究新知,实施教学活动。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教学活动既倡导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诸如探究实验、研讨交流、观察分析、调查走访、资料收集、科学小制作、成果展示分享等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教学活动应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想和学生自主设计、解决问题为核心。

(3)教学小结,升华主题。

新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师生互动的形式,结合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教学的科学概念、探究过程与方法和情感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形成和发展新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拓展教学内容,为下课做好铺垫。

在总结本课教内容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前后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引出下课要学的内容,并结合下课内容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前作业,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活动的铺垫。

2.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和教学计划上课,不得擅自改动课表、私自调课或请他人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并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要坚持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杜绝“读科学、讲科学”的教学方式。

(2)教学过程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课前,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熟悉教案,教具、学具和教育技术设备要提前到位,准时上课。

课堂教学中,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板书及时、规范。

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可操作性,要讲究实效。

教师授课要落实教学内容,要掌控好课堂,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方式,达到激趣和解惑的双重目的,并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3)教学行为要规范:

教学行为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授课要使用普通话,讲授的语言要正确、明白;黑板使用要有计划,板书要工整规范,简明扼要。

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有实验要求的课程要创造条件按课标要求开出实验,演示实验要达到100%,提高学生实验的开出率;(4)注重教学效果和自我评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开放、鼓励互动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空间;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到实验操作规范、仪器设备使用正确。

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及时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材料和记录;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意课堂信息的反馈,调控教学进度和方法,课后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简要地记录在本课时教案后面,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在户外(如生物园等)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本校情况提出各项活动要求,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

(三)作业要求

必要的、适量的作业对巩固学习、检查教学效果和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形式包括材料准备、观察记录、制作或知识延伸方面的实践体验等。

布置课内、课外的探究活动作业前,要强调注意安全,强调准备的材料要无毒、无害、干净卫生、符合实验要求;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检查,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课外短期或长期的探究活动过程要跟踪,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评定,必要时要求家长配合检查、指导;为了树立榜样,交流学习探究的经验和成果,鼓励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优秀而典型的作业在班内、校内或网上进行适当的展示、交流;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并作为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四)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写自己的教学机智。

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

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写学生创新和独到之处:

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问答、创新思维。

2.记教学中的“失”。

回顾、梳理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

3.写“再教设计”。

及时写下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哪些教学行为是正确的,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有无误区;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评价是否恰当、中肯;学生的探究是否到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

还有什么困惑等,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

2.对教学反思的几点要求

(1)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周、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都要对本课、本单元、本周、本学期的教学做及时而充分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写出反思笔记和改进意见。

(2)本校或学区同一学科的教师,应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定期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和反思活动,以求共同提高。

(3)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教后必反思的习惯和敢于自我揭示问题的态度,坚决杜绝教后不反思的现象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课程资源的范围

科学知识来自生产和生活,并从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科学教育内容本身具有开放的特点。

教师如果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还易于培养孩子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故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人员资源:

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

学校图书馆、。

(2)文本资源:

包括教材、教辅、报刊、图书、图片、图表、地图等。

(3)音像资源:

包括影视作品、录音、录像、网络、教学课件等。

(4)自然资源:

包括动物、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

(5)社会资源:

包括动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家庭、社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矿企业、农场和公共设施等。

2.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要求

(1)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真正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求花样和形式,但求切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

(2)开发人员资源、音像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时,凡是涉及到提前预约和协调的,教师必须亲自落实,并向相关方说明意图和过程安排,争取相关方的同意和配合。

(3)带领学生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时,如参观、走访、考察、体验、实践等,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提出礼仪性、纪律性和安全性要求。

(4)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是:

①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等;②现代科技成果及展望。

当今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能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科学知识不仅在农业、工业、林业、医学、国防、法学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它密切关系着环境、人口、粮食、能源这四大世界性危机问题。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创新动机和欲望。

五、评价的实施

 

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

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

可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一)过程性评价

1.评价内容

(1)评价学习态度。

即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评价学习能力和方法。

即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方法。

(3)评价学习结果。

即评价学生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2.评价方式

(1)口头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口头评价。

(2)观察记录。

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并做好记录性评价。

(3)作品评价。

对学生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科技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产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4)个案分析。

对某一学生学习及日常行为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

3.对过程性评价的几点要求

(1)口头评价要适时、亲切、中肯,注重激励性和导向性。

(2)科学作品评价要有评语和指导性意见,好的作品可以在年、班或学校进行交流和展示。

(3)观察记录和个案分析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变化,注重纵向比较,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过程性评价要重视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让学生在肯定和鼓励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二)终结性评价

1.评价内容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本课程结束时的综合性评价。

它不仅是对学生在一个学习周期中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阶段性评价,也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内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评价。

2.评价方式

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适当运用纸笔测试(检测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

(1)多主体、开放性评价。

由教师设计一个统一的学生期末评价表,并根据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列出若干评价项目,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的方式,分别由评价人在评语栏和评价等级栏里写出评语和评价等级。

(2)评语加等级评价。

教师在参考多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一个学段学习和成长情况的具体表现,用描述性语言写成评语,并给予“优秀”或“良好”的等级评价。

4.对终结性评价的几点要求

(1)学生期末评价表评价指标的选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发展目标的要求,也要符合本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2)多主体评价要倡导客观、公平、公正、尊重和激励的评价态度。

(3)评价等级通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但是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儿童,其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逐步上升的,因此,本课程的评价等级只设“优秀”、“良好”和“合格”三个等级。

(4)描述性评语既不要对学生做出终结性定论,也不要进行同学间的横向比较,而要从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出发进行纵向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