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共10页文档.docx
《中学语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共10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共10页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共10页文档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支玉恒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
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
“课标”指出:
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
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
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
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
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
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
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
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
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
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
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
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
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
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让课堂充满活力
●贾志敏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
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
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
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
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
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
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
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比如: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
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
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
语文教学可以忽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
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好课三味
●王崧舟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
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
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
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好课像登山
●孙双金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
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
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
课堂上登什么山呢?
我认为要攀登“三座高山”。
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
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
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
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
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
碰壁又何妨?
摔倒又怎样?
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
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
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
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
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
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
上课呢?
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固。
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我的好课观
●孙建锋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
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
从生命意义上讲:
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
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
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
情至理顺,精神漫游。
哪有心声不能聆听?
哪有心灵不能理喻?
哪有心室不能点亮?
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
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
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
”下面写着:
“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
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
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
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
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
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
“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
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
能给予就不贫穷。
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
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
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
●窦桂梅
何为好课?
其标准往往指向公开课。
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她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
有时我们的导向像过于灵活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一个个风行的理念,成为评委、教师对公开课和优质课的一道道“紧箍咒”。
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摇摆下,公开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每日的课堂行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
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
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
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
说得有道理!
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
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
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
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
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
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
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
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
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
(生笑)
生:
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
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
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
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
红色的大自然,好!
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
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
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
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
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
不错,民间有谚语:
瑞雪兆丰年。
生:
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
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
大家说得可真好。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
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
(笑声)
生:
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
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
精辟!
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
(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
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
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
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
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
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
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色欲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
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
”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
“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
“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
“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
“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
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
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
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
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
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
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
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
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
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
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
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
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我们倚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
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
小燕子是音符。
《燕子》中写道: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
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
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
(生大笑)
生:
我认为是美术课本。
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
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
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
云是天空的画。
生:
我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