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52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1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docx

完整升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

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

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课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

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

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作业,练习习题二。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

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人——————山————到————海

铁青、无数—————到达——————全新的世界(困难挫折)

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奋斗目标(理想的世界)

教学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

(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

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

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

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

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

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3.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四)、启示( 24 )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板书:

最初:

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

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

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

古人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

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

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

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学后记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

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3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承教小记》《丰子恺漫画选绎》等。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

言少而意浓。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

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

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

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

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

…………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教学后记:

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在如画的紫藤萝画面前,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重点:

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并简介之;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二、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较难读的字音和难懂的词语:

1、加点字注音:

pú    piān  pù   bèngjiàn rāngrang  suì  bāo

宗璞 浮想联翩 瀑布 迸溅  嚷嚷 一穗 花苞

jīng zhù  niàng

忍俊不禁伫立枯槐伶仃盘虬酝酿

2、重要词语解释:

驻足浮想联翩勃勃生机挑逗春红已谢蜂围蝶阵伫立伶仃盘虬忍俊不禁

三、自读(有声朗读)课文三分钟,思考:

1、课文题为“紫藤萝瀑布”,是不是在描写瀑布(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2、紫藤萝花开放盛况如何?

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请在原文中划出相应句子。

从整体到局部:

花瀑——花穗——花朵

四、学生多人朗读1-6节(文中具体描写紫藤萝开花盛状的语段)

五、学生认真研读课文1-6节,提出最喜欢的语句并阐明原因:

预计会提出以下语句: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用拟人手法)

3、紫色的大条幅下,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

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时的繁密)

5、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六、找出课文中其它段落写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8节: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第9节: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八、小结本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忍俊不禁迸溅伫立花苞伶仃盘虬卧龙枯槐遗憾仙露琼浆蜂围蝶阵

二、讨论上节课遗留的思考题:

1、“我”面对紫藤萝时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如何理解文中的这种变化(原因何在)?

变化:

焦急、悲痛——宁静和喜悦——精神振奋

原因:

生死谜、手足情——沉浸于紫藤萝繁密花朵的光辉中——花的光辉和芳香

2、面对紫藤萝的变迁,作者在文中对人生了有怎样的感悟?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感悟?

三、学生齐读课文,质疑、讨论:

预计问题:

1、我为什么会感到悲痛和焦虑,文中的垂死谜、手足恨具体指什么?

——《哭弟文》

3、为什么作者说紫藤萝的香气也是紫色的?

——通感

3、如何理解“花与生活腐败有什么必然关系”?

4、为什么作者要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为结束语?

5、藤萝花的变迁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明确本文主要写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紫藤萝:

花朵稀落彻底毁掉繁花似锦生

人(生活):

没有乐趣悲痛、焦虑宁静、喜悦命

五、小结本堂课内容: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三;2、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作业;

板书设计发现——凝望——回忆——感悟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课后记: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本文的时代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

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

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

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5、童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

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重点:

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

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

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猝然(cù)——突然。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题目叫“我的信念”,结合实例理解“信念”的含义

信念: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或某种事业是正确的,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1学生讨论:

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

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可以用原文的话,也可以自己概括)

2老师整理:

坚韧不拔的精神

致力于科学研究沉醉于世界的

品质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优美中

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信念

(人格魅力)简陋

生活条件艰辛

工作环境宁静

简单

3师生交流:

在这些信念中,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