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33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 过秦论.docx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2第10课过秦论

过秦论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解并积累归纳“制、亡、利、固、遗、度”等文言实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重点难点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4、古代政论散文

简称政论文。

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古代政论文往往配合策对(向君王提出治国安邦策略的论文),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举例、对比论证手法,运用排比手法,气势如虹。

两汉时期晁错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论削藩疏》,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就是其代表。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

崤()雍()窥()囊括()孝公既没()

膏腴()肥饶()合从缔交()()轸()

召滑()翟景()孙膑()带佗()倪良()

逡巡()矢()镞()流血漂橹()()

鞭笞()藩离()隳()践华为城()镝()

劲弩()()瓮()牖()枢()猗()

锄櫌棘矜()()铦()钩戟()铩()絜()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合从缔交()②百有余年()

③陈利兵而谁何()④倔起阡陌之中()

⑤赢粮而景从()

3、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约从离衡()

⑤赵奢之伦制其兵()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逡巡而不敢进()

⑧振长策而御宇内()

⑨赢粮而景从()

⑩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①席卷、包举、囊括()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赢粮而景从()

④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

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动词的活用

①追亡逐北()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约从离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外连横而斗诸侯()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形容词活用

①会盟而谋弱秦()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现象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②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2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③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三、合作探究

1、秦国攻取天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九国的力量之强的?

有何作用?

3、文中哪句话概括了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4、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四、拓展运用

1、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

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

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

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

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

对比有:

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

(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

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2)和陈涉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

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3、本文有大量的对偶和排比,使文章一泻汪洋,气势磅礴。

本文有辞赋化的倾向。

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的,有纵横家的遗风)感情充沛而强烈,具有强烈的论辩力量。

例: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等等。

4、这篇文章的观点,既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性。

这个结论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

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过秦论》检测题

1.下列划线字词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zhěn)逡巡(qūn)铦于钩戟(xiān)膏腴之地(yú)

B.猗顿(yī)锋镝(zhé)度长絜大(xié)亡矢遗镞(zú)

C.蒙恬(tián)孙膑(bīn)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

D.周赧王(nǎn)七庙隳(huī)瓮(wōng)牖(yǒu)绳枢(shū)

2.下列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孝公既没(mò)

B.墨翟(dí)不及中人(zhōng)蹑足行伍(háng)合从缔交(zòng)

C.劲弩(jì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

D.范蠡(lǐ)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氓隶之人(máng)

3.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揭杆为旗嬴粮景从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威振四海

C.锄櫌棘矜摄足行伍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崛起阡佰流血漂橹

4.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吝惜。

B.委命下吏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

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

起事、首倡。

5.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

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下列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

B.北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度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兵①收天下之兵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9.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之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

C.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而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

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C.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

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12.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

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

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

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

收集天下的军队。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

(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

xiáoyōngkuīnángmò

yúráozòngdìzhěn

shàozháibìntuóní

qūnshǐzúxuèlǔ

chīfānhuīhuàdí

jìngnǔwèngyǒushūyī

yōuqínxiānjǐshāxié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通“纵”②通“又”

③通“呵”④通“崛”

⑤通“影”

3、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攻取

②吝惜

③招纳

④约:

结离:

使离散

⑤统领,统率

⑥弱点,毛病

⑦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⑧振:

举起御:

驾驭、统治

⑨担负

⑩匹敌,相当

4、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②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③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④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⑤名词作动词招致

⑥名词作动词登上

⑦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②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使动用法使……离散

④使动用法使……朝拜

⑤使动用法使……争斗

⑥使动用法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①形容词使动使……弱

②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③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④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5、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现象

①控制

②统率、指挥

③规模

①丢失、失去

②逃兵、逃亡的人

③使动用法,使……灭亡

①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坚持、坚决

③固然、诚然

①锐利、锋利

②有利、条件好

③有利的形势

④利润

①丢失

②丢失的东西

③给予

①规章、制度

②风度、常态

③量、计算

三、合作探究

1、政治雄心

崛起(秦孝公)内外政策及成果

领土范围日益扩大

发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诸侯合纵抗秦失败

鼎盛(秦始皇)对外:

巩固边防,开拓疆土

对内:

愚民、弱民、防民

2、①人才多、土地广、军队众②反衬秦国的强大

3、明确: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明确:

本文卒章显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段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陈涉与九国之君在身份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以及用兵之道等方面作对比,突出了陈涉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过秦论》检测题】

1.[答案]【A】B项“锋镝(zhé)”应为“锋镝(dí)”;C项“孙膑(bīn)”应为“孙膑(bìn)”;D项“瓮(wōng)”应为“瓮(wèng)”

2.[答案]【D】“氓隶之人(máng)”应为“氓隶之人(méng)”

3.[答案]【B】A.杆:

竿;C.摄:

蹑;D.佰:

4.[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5.[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6[答案]【D】(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与例句中的“席”用法相同。

7.[答案]【D】(A.西河:

古义指黄河;今义是西边的河流。

B.山东:

古义指崤山以东的国家;今义是山东省。

C.以致:

古义指来招纳;今义是表结果的连词。

D.要害:

古今义均比喻事物关键的部分或军事要地)

8.[答案]【D】(D.兵:

均为“兵器”。

A.过:

①指出过失;②造访,拜访。

B.北:

①向北;②溃败的军队。

C.度:

①制度;②量。

9.[答案]【B】(B.之:

都是结构助词,的。

A.因:

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

C.以:

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

D.而:

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

10.[答案]【C】(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得叫“扑”)

11.[答案]【B】(B项张冠李戴,应是“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

12.[答案]【E】(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全中国”较贴切。

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

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

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