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14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x县x镇x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

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x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

二○○七年四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地理位置、地质地貌

2、气象

3、水文

4、土壤

5、植被

6、自然灾害

二、社经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情况

一、水土流失现状

二、水土流失危害

三、水土流失成因

第三章水土保持规划

一、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二、治理方法

三、治理措施和规划

四、效益估算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

第四章结论

前言

x镇x小流域是x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小流域。

解放以来,在各级政府支持帮助下,发动群众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崩山多、分布广,目前流失的情况还很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据实地调查x小流域集雨面积为32.48平方公里,其中流失面积为3.812平方公里,强度侵蚀0.615平方公里。

极强度侵蚀0.710平方公里,剧烈侵蚀1.232平方公里。

为加快治理步伐,改变落后贫穷面貌,实现县委提出的奔康赶龙规划目标,制定出小流域治理规划,规划期限暂定五年,从2007年至2011年止,五年规划要治理流失面积3.81平方公里,要完成育苗72万株,营造水保林120公顷,发展经济林果240公顷,种草5公顷,封育治理120公顷,改造低产田135公顷,谷坊、拦沙坝150座,加固维修塘库工程2宗,工程量22.13万土石方,其中土方21.99万方,浆砌石0.14方。

实现这个计划,需要投入资金126.6万元,规划实现后,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态农业大发展,各行各业齐飞跃,逐步建立松脂、水果、竹子、玉桂商品经济基地,仅粮食、水果、竹子、玉桂、松脂产品增产部分预计年增收891.45万元。

预计到2011年粮食总产612.68万公斤,比治理前534.23万公斤增加78.45万公斤,年公顷产量由9713.23公斤/公顷,提高到11211.23公斤/公顷,总收入2727.52万元,比治理前1569.82万元增加73.7%,人均收入1799元,比治理前人均收入727元增加了147%。

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旧貌变新貌。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地理位置、地质地貌:

x小流域位于东经111°58′35″至112°01′50″,北纬23°05′15″至23°11′45″之间,属x镇管辖范围,与云安县隔江相望,321国道从本流域东西向通过,离县城25公里,交通方便。

x小流域流域面积为32.48平方公里,一般山地相对高度50—300米左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坡度在15度—30度之间,按坡度组成来讲,5度以下达8.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4.9%。

5度—15度为4.2平方公里,占12.9%,15度—25度为5.29平方公里,占16.28%,25度—35度为11.2平方公里,占34.5%,大于35度的为3.69平方公里,占11.4%。

流域地质情况较简单,分布较有规律,丘陵山地均属花岗岩所组成,形成了剥蚀,侵蚀地貌构造。

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大,占山地面积的85%。

由于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所以风化层深厚,且土层松软,阳坡受到侵蚀又特别厉害,侵蚀地形的发展酿成这一带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崩岗林立,星罗棋布,流失严重,危害极大,农民把崩岗称为“田老虎”就是这个道理。

1、气象:

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暖热,雨量充沛,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秋受台风的影响,暴雨较多。

根据县气象站记录资料统计(57—76年平均均值)多年平均降雨量1526.9毫米,降雨最大为2041.1毫米(1961年),最小为1003.3毫米(1963年),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匀,由4月至9月的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4%,并多以暴雨出现。

10月至次年3月雨量较少,只占全年的21.6%。

暴雨集中而且强度较大,最大10分钟降雨量为30毫米(1969年6月5日),最大时雨量为74.3毫米(1969年6月5日),最大日雨量341毫米(1971年6月18—19日),年暴雨日(日雨量≥50㎜)出现5.37次,总雨量374.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4.6%,多年平均蒸发量1767.7毫米,最大2010.7毫米(1971年),最小1428.1毫米(1957年),年月最大蒸发量209.6毫米(7月),最小蒸发量35.3毫米(2月),据统计蒸发量的年内分配4—9月1086.3毫米,占全年蒸发量61.5%。

全年≥10℃日数从2月9日开始到12月28日其322天,积温3730—4219.4℃,年平均积温7865.5℃,年平均霜日5天,初霜期为12月27日,终霜期1月28日(个别年份在11月16日出现),年平均有霜期为28天,平均气温21.5℃,最冷1月平均12.4℃,极端最低气温为1967年1月17日-2.2℃,最热在7月,平均28.5℃,极端最高气温39.5℃(1990年8月17日),太阳辐射的年总量为106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达1893.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空气相对湿度平均81.7%,最大是1973年为84%,最小是1963年为79%,11月至次年2月风向以西北风向较多,最大风速10.7米/秒,5至8月,以东南风较多,最大风速14米/秒,以全年来讲,五级风以上出现次数很少,风害不大。

2、水文:

流域面积3248公顷,按流域人均3331立米,平均每公顷土地8935立米,以全国人均2700立米,土地公顷公顷均182立米比较水资源是丰富的。

若按现有耕地计算,则公顷均69000立米,据了解,水稻用水量1056立方米/公顷年,以水田527公顷计算,需水量55.65万立方米,对作物生长用水绰绰有余。

但因降雨量时间与时空分布不均匀,以致形成旱洪涝灾害。

如建设一批蓄水、引水灌溉工程,科学用水,农田用水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3、土壤:

山地面积2248公顷,土壤主要类型为赤红壤,分布在中、低丘陵区,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花岗岩风化残积物或坡积物。

其主要矿物组成为:

钾长石34.8%,斜长石26.3%,石英33.0%,黑云母5.0%。

其余为稀有矿物。

在高温多雨、干湿季交替的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深厚的红色风化壳。

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或阴坡地类,一般具有较薄的A层(即枯枝落叶乘、半分解腐殖质层),土壤的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2%),全氮0.142%,全钾1.48%,全磷0.034%,速氮103.7ppm,速磷7.9ppm,速钾70.4ppm,呈酸性反应(ph4—5.5),植被一般以马尾松、芒箕群丛为主。

在人类经济较频繁的地区或在阳坡山顶、山脊地类,由于侵蚀作用强烈,A层已不复存在,只有裸露的心土层或云母层,此类土壤保水性能差,肥力最低,有机质<1%。

全氮0.03,全钾0.19%,缺磷。

植被以鹧鸪草为特征的马尾松鹧鸪草丛,马尾松郁闭度一般<0.5,生长较差。

目前对山区开发利用大体是:

深山肥山发展玉桂、竹子经济林,山脚发展荔枝、龙眼、柑榄树等耐旱水果,大部分山地营造以马尾松、木荷为主的针阔叶水保混交林,充分利用现有松树资源,发展松脂生产,增加经济收入。

农田土壤以洪积黄泥田最多,其次洪积黄泥砂田,黄砂泥田、深洼田。

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全氮由0.103至0.246%,全磷由0.051至0.114%,全钾由1.15至2.99%。

由于崩山多、流失严重,五毒为害,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改造低产田任务十分艰巨。

要改造低产田的面积135公顷,占耕地面积24.5%。

4、植被:

x小流域的各种植物群落都是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逆行掩替而来。

目前残存的鸭脚木——三叉苦——淡竹叶群落,就说明过去曾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所覆盖。

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不仅原生季风常绿阔叶林荡然全无,就是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也所剩无几。

当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继续不断地遭到认为破坏,由逆行掩替为现存的下列植物群落:

一般在阴坡、半阴坡则形成马尾松——三叉苦——芒箕群落、马尾松——芒箕群落和人工种植木荷、杉木、玉桂的木荷——岗松——芒箕群落、杉木——芒箕、玉桂——芒箕群落;在阳坡、半阳坡则形成马尾松——岗松——鹧鸪草群落。

全流域山地面积3139公顷,占流域总面积4248公顷的73.9%,有林地面积1177公顷,占林业用地的37.5%(其中用材林975公顷,防护林192公顷,经济林10公顷),疏林1447公顷,占46.1%,未成林造林地292公顷,占9.3%,宜林荒山荒地223公顷,占5.25%,森林覆盖率38%,植被覆盖度68%。

立木蓄积量76695立方米,有林1177公顷,蓄积44138立方米,每公顷蓄积以37.5立方米,疏林1447公顷,蓄积32557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22.5立方米,立木年生长量为7872立方米,木材燃料年消耗量500立方米。

经济林主要树种有玉桂、荔枝、柑桔3大类,现有玉桂6公顷,荔枝2公顷,柑桔2公顷。

由此可见,x小流域林草覆盖率低,荒山疏幼林多,经济林少,针叶树多,阔叶树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林种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性有干旱、洪灾,早造的低温阴雨、晚造的寒露风等,干旱可分为春旱和秋旱,春旱解放后至1981年三十三年共发生过二十一次,每年0.6次,持续时间一般40至50天,受害面积一般有120公顷,成灾率七十年代后为11%。

秋旱1949年至1981年共发生十六次,平均每年0.5次,持续时间一般30至50天,受旱面积约有90公顷,成灾率七十年代后达10%,洪灾一般发生于七月份。

因水土大量流失,山洪伴随大量泥沙,冲垮河基,淹埋农田,2006年,一连三次暴雨,受灾面积达150公顷。

早造低温阴雨和晚造寒露风和深秋的低温霜冻对早造播种和晚造稻花灌浆危害很大。

二、社经情况

流域总面积3248公顷,其中农耕地550公顷(水田527公顷,旱地23公顷),占总面积的16.93%,有林地827公顷,占总面积的25.46%,疏林地1145公顷,占35.25%,未成林造林地150公顷,占4.61%,无林地130公顷,占4.0%,难利用地157公顷,占4.83%,水域77公顷,占2.4%,非生产用地212公顷占6.52%。

属山少人多的丘陵区。

该流域离县域2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发展蔬菜、渔业、水果、三鸟以及加工业十分有利。

 

第二章水土流失情况

一、水土流失现状

椐了解,这里水土流失已有近200年历史,在历史上原是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的地方,有耕地550公顷,只是近百年来,由于森林不断遭到破坏,陡坡开荒,顺坡耕作,土地利用不合理和修路、开矿、烧窑、建厂等破坏植被,破坏地貌,水土流失随之加剧。

解放后发动群众进行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治理工作时起时落,断断续续,缺乏治理工作持续性、连续性、统一性,加上缺乏管理,失修失管,效益下降,因而治理速度是慢的,治理标准是不高的,所以流失还是很严重。

据1987年卫片调查,流失面积3.812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流失0.431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11.3%,中度流失0.824平方公里,占21.6%,强度流失占0.615平方公里,占16.13%,极强度流失0.710平方公里,占18.6%,剧烈流失1.232平方公里,占32.31%,若按流失类型来划分,面状流失1.807平方公里,沟状流失0.888平方公里,崩岗流失1.117平方公里(含沙渍地0.23平方公里),大小崩口957个,流失地平均侵蚀模数24685顿/平方公里。

流域平均侵蚀模数2850吨/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流失量是非常大的。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根据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危害农田。

受水土流失威胁危害造成低产田的(400公斤/公顷以下的)有170公顷,占耕地面积30.9%,其中崩山黄泥水为害的占95公顷,内涝渍水75公顷,另外,被水土流失泥沙埋没尚未复耕的农田还有30公顷。

据调查,受水土流失危害而造成减产失收的损失产值34.5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

2、河床严重淤积,增加沿河两岸防洪压力。

3、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土流失区,山地植被差,山上收入少,导致农、林、牧比重失调,产品单一化,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群众生活改善不快,收入较低,2003年前三年平均人平727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水平,可见农民要翻身,首先要治山。

三、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认为因素,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水是形成土的破坏力的物质基础,土体和基岩是水土流失过程中被破坏的对象,地形是形成水的破坏力的土体抵抗力的根源。

所以,在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中,气候、土体(包括基岩)、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地形坡度,关系甚大。

气象因素对水土流失有相应的影响,其中以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x地处亚热带气候,受亚热带季风影响,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降雨强度大,且较集中,多在4—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6.6毫米。

最大10分钟降雨为30毫米,最大时雨量为74.3毫米,最大日雨量为314毫米,年暴雨日(日雨量≥50mm)出现5.37日,总雨量374.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4.6%。

因此,暴雨多,降雨强度大,为土壤侵蚀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崩岗形成提供了隐患。

流域山地土壤大部分属燕山早期黑云母粗粒花岗岩风化而成,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而石英和长石的膨胀系数相差近一倍,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岩石易于崩解。

加上花岗岩岩体节理面极为发育,节理密集,有利于水汽的渗入,促进风化作用向深部进行,形成深厚的风化壳。

一般20—30米,厚的可达80米,花岗岩风化壳除地表土壤层外自上而下可分为红土层、砂土层(风化层)、碎屑层(半风化层)和球状风化层,各层抗冲抗蚀性差别较大,土壤层和红土层抗冲抗蚀力比较强,但胀缩度大容易产生裂隙,加上吸水保水力强容易吸水增重发生崩塌,当土壤层和红土层被蚀去或切穿后,抗冲抗蚀力差,砂性、松散的砂土层和碎屑层就极易遭受径流冲刷侵蚀。

花岗岩风化壳疏松、深厚是发生崩岗的重要原因,也是崩岗侵蚀的物质基础,在崩岗发展过程中风化层愈厚,形成的陡壁愈高,重心就愈不稳定,其发展速度就愈快,规模也更大。

据调查风化壳厚度在20以上,崩岗发生最多;2—10米少量;2米以下一般无崩岗发生。

由此可见,风化壳的厚度,是预测崩岗发生与否的重要指标。

总之,当植被受到破坏,在径流冲刷下,往往几十年间就由面蚀、沟蚀而发展成崩岗;也有由于暴雨冲击,土体吸水饱和膨胀,受重力作用而骤然塌落造成崩岗的,特别是东南向的山坡往往形成严重的崩山群。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其降雨、土壤结构、坡度、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外,其社会因素就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

主要是不合理利用土地和植物资源,滥开荒地,滥伐森林,顺坡开垦,顺坡耕作,乱开矿、采石、烧窑、建厂等破坏植被,破坏地貌、破坏土壤、造成生态失调,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崩岗,控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章水土保持规划

一、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山区农民生活贫困的重要根源,所以繁荣山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根据流域崩岗多,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大搞水保工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优质高效农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脱贫致富扎根项目,因地制宜把水土流失区改造为经济林果区,薪炭林区,逐步改变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基地,使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根据上述原则,应把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变为开发性治理,治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实行山、水、田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做到治坡与治沟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结合,水土保持骨干工程和一般工程结合,治理与利用结合,使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发挥综合防治的群体作用。

规划的设计标准是:

治坡工程按五年一遇,谷坊、拦沙坝工程按十年一遇二十四小时暴雨量。

二、治理方法

在规划中应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在整治方法上,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具体做法是:

治山:

以治坡为主,坡沟兼治,综合治理,连续治理。

1、面蚀治理(主要是轻度和中度流失):

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以马尾松为先锋树种,因地制宜,同步或分期套种木荷,黎蒴等阔叶树种,逐步改造为针阔叶混交林,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和经济效益,在山脚山窝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荔枝、龙眼、竹子、乌榄、白榄、青梅、芒果等水果,增加经济收入。

2、沟状治理(主要是强度流失):

仍以植物措施为主,因地制宜,适当辅以工程措施,一米以上的深沟,以分水岭为界,从上而下,开设水平沟或谷坊群来固定沟床,达到稳定沟床的目的。

3、崩岗治理(主要是剧烈流失):

以工程措施为重点,紧密结合植物措施,做到以工程养植物,以植物保工程。

治理崩岗一般采取“上拦下堵”的方法,“上拦”就是在崩山顶上方修筑天沟,引走崩顶径流,减少沟头径流冲刷,控制沟头发展;“下堵”就是在崩山口建谷坊,缓洪拦沙,固定沟床。

崩山谷口深度大,宽度小,径流集中,兴建石谷坊;崩山谷口深度小,宽度大,径流分散,兴建土谷坊;集雨面积较大,一般配上石砌溢洪道。

另一种治理崩山的办法,除进行“上拦下堵”之外,还在山顶和崩壁部分进行削坡开级做成台阶,再在台阶上和崩口周围、谷坊内外造林种草,绿化围封。

崩口台阶化是制止崩岗侵蚀的一种行之有效办法,这种治理办法,虽然在短期内用工多一些,但是治理彻底,见效快,效期长,利管养,这种办法一般适用于程度较严重、强度属猛烈类崩岗。

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或崩岗比较集中的山涌出口处,兴建拦沙坝,拦截涌内全部或大部分黄泥沙水,迅速制止黄泥沙水危害农田,当年发挥效益。

同时争取时间在涌内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来蓄水灌溉,同时,当涌内水土流失已基本控制时,可以对坝内的沙渍地进行开发利用,经济整治和改良土壤,可以作为农地,发展各项生产,增加经济收入。

治水:

在侵蚀严重的小支流,兴建缓洪拦沙灌溉塘库工程:

整治河道,加固河基;局部裁弯取直,缩小河宽;分级兴建拦沙灌溉兼用的固定河陂。

治田:

改造山坑低产田,环山开沟排洪水,环田挖沟排渍水,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排灌分家,这样大大降低地下水位,改善生产条件。

通过五年小流域治理,要达到水利部颁发的标准;

(1)治理程度逐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

(2)建设好基本农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做到粮食自给;

(3)通过治理,社员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至五十;

(4)缓洪效益显著,减沙效益达百分之七十以上;

(5)工程措施拦蓄雨量标准,各地自行规定,做到汛期安全。

三、治理措施规划

1、耕作措施方面:

已建设有基本农田,温饱已不成问题,粮食可以自给,但产量不高,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

规划五年内改造低产田135公顷,主要开好环山沟,十字沟、中心沟,搞好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增施有机质肥,多种绿肥,提高地力。

平均每公顷挖沟土方300方计,合计工程量4.05万立方米,每方以5元计,工程费为20.25万元。

2、林草措施方面:

由分水岭开始,自上而下,由坡到沟,根据小流域立地条件及防护要求,规划水土保持林,对于立地条件较好,轻度流失的治理区,实行封育治理,根据当地山多人少的情况,燃料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不专门规划薪炭林,通过封山育林,有计划轮封,定地段、定时间、定量开放割草,燃料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尽量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坎发展果木经济林。

立地条件较好,靠近村庄,便于管理,适宜发展成片果园、经济林的地方,规划规模经营的果园和经济林,发展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达到以短养长,增加经济收入。

根据当地畜牧业都以圈养为主的情况,向来没有种草的习惯,所以种草不作较大的规划

(1)营造水保薪炭林120公顷。

以种马尾松、木荷、黎蒴、大叶相思、桉树为主。

造林分五年完成,每公顷造价450元(包括种苗款),合计需工程费5.4万元。

(2)封育治理120公顷,对蔬林、未成林造林的流失区进行严格管理封禁,提高林草覆盖度。

每公顷管理费以30元计,合计管理费为0.36万元。

(3)经果林240公顷,因地制宜,发展我县传统产品——玉桂、竹子、龙眼、荔枝。

A、利用深山肥山发展我县传统出口创汇拳头产品。

规划种植玉桂60公顷,每公顷种植桂苗9000株,合计种苗54万株,每株价以0.12元计,需款6.48万元。

B、利用崩山口、谷坊、拦沙坝山脚周围种植甜竹、麻竹、大头竹、撑高竹、青皮竹20公顷,每公顷种750株,每株以2元计,需款3万元。

C、发展储良大广龙眼15公顷,利用山边、房前屋后、旱地、旱田种植、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走高投入高产出路子,每公顷种植600株左右,需种苗1.8万株,每株价以3元计,需款2.4万元。

D、发展稳产高产迟熟的黑叶、淮枝荔枝品种5公顷,每公顷种植600株,需种苗0.3万株,每株以2元计,需款2.4万元。

E、发展沙糖桔、贡柑、李、梅110公顷,每公顷种植1300株,需种苗14.3万株,每株1.2元计,需17.16万元。

以上玉桂、竹子、荔枝、龙眼、柑桔共需种苗款32.44万元。

各项杂支等需3.8万元,合计36.24万元。

(4)种植5公顷,主要利用崩山口、谷坊,拦沙坝周围种植柱花草、糖密草,达到快速覆盖保持水土的目的。

计划种植5公顷,每公顷300元,需经费0.15万元。

3、工程措施方面:

主要围绕整治崩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谷坊、拦沙坝、沟洫工程,整治河道、加固河基,加固维修现有塘库工程。

计划修筑谷坊拦沙坝150座,土方9.54万方,浆砌石方1000方,沟洫工程0.5万米,土方2.4万方,加固现有塘库2宗,土方2.4万方,浆砌石400方。

以上合计土方17.94万方,浆砌石1400方,工程费土方为53.82万元,浆砌石为12.6万元,合计为51.42万元。

以上各项土保持措施,累计需要投入资金113.82万元,

依照工程管理规定:

(1)施工管理费3%,计款3.41万元。

(2)勘测设计费3%,计款3.41万元。

(3)税金5.24%,计款5.96万元。

累计需要投入资金126.6万元。

四、效益分析

1、基础效益

治理规划实施后,流失区通过种草、植树、坡改梯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渗透力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控制。

根据设在x县马圩镇的“中加合作水土保持试验站”(1986—1989)的观测资料统计,裸地的侵蚀模数是57.22t/hm2.a,林草地的侵蚀模数是24.47t/hm2.a,未治理的崩山侵蚀模数是492.48t/hm2.a,治理后的崩山侵蚀模数是84.96t/hm2.a依此推算

(1)面状沟状流失的侵蚀模数减少为

△sm1=smb-sma

=57.22-24.47

=32.75/hm2.a,

(2)崩山流失的侵蚀模数减少为

△sm1=smb-sma

=492.48-84.96

=407.52/hm2.a,

(3)面状、沟状流失可减少的冲刷泥沙为

△s=Fe.△sm1

=3.789×100×32.75

=12409t

(4)崩山流失区可控制的冲刷泥沙为

△s=Fe.△sm1

=1.117×100×407.52

=45520t

由此可见通过治理可以控制减少(12409+45520)5.8万吨泥沙冲入下游河床,减少河道淤积,提高河堤抗洪能力,保护水利水电工程正常运行,延长工程寿命,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此处,山塘、水库拦蓄水10万立方,增加灌溉面积,减少洪峰流量,九成以上农田成为旱涝保收农田。

2、经济效益

(1)规划实施后,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低产变高产,特别是改造低产田135公顷,维修维护好山塘水库,农田不再受旱,每公顷每年增产1500公斤粮食,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