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413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日期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节

教学年级高中xx年上期

科目

语文

课题

教学班级高中13级02、18班

知识

技能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相关文学常识以及互文的含义。

背诵全诗。

2、准确概括各段内容,理解文意。

品味诗歌精彩的音乐描写手法和效果。

过程

方法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精彩的音乐描写手法和效果。

教学步骤及要点:

课前大热身:

(学生先说出自己知道的白居易的诗歌,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学生整理在摘抄本上。

白居易经典诗歌精粹: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学生利用早自习,自由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美,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

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

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

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

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

所以很多人送诗都不敢进门,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

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

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

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说:

“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

“好诗!

”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

“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当时有人戏题两句道:

“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仕途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3、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包含:

A、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

B、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采用互文修辞句子有三句: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

5、强化字音、词义。

(学生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完成。

琵琶悯然憔悴迁谪铮铮然贾人轻拢慢捻

钿头银篦蛤蟆幽咽嘈嘈切切呕哑嘲哳

二、梳理课文结构

1、小序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序言内容,注意文中的位置。

明确: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通过诵读与疏通文意,探究各段大意,并尝试用诗歌化的语言概况出来。

(学法指导:

可用文中原话,也可自由发挥加以归纳。

明确:

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浔阳江头夜送客(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边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曲终自叙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同是天涯沦落人)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再起青衫湿)

三、深析文本

1、品意象

意象是一首诗歌灵魂的承载体,请找出本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惆怅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氛围,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表现出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也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创设了恰当的氛围。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2、赏音乐

琵琶声是根神奇的弦,听者为之落泪,读者为之动容。

那么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作用: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形象地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低咽—-简歇停顿—激越悲壮。

、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作用:

使音节悦耳动听。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A、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B、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用:

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音来强调乐曲的效果。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曲中带情

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的写法,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这段绘声绘色的音乐描写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亲耳听到音乐一般,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做了音乐性的铺垫和渲染。

此乃千古绝唱。

3、探人物

结合起伏变化的琵琶曲调和琵琶女的自述,我们能看出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呢?

(学法指导:

学生立足诗歌本身,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明确:

第三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女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A、“自言本是京城女”至“秋月春风等闲度”十二句,极写琵琶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且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赏,被同辈艺人所嫉妒。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

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好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B、“弟走从军阿姨死”至段末十句,写琵琶女的时过境迁,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