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讲稿32学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11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讲稿32学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讲稿32学时.docx

申论讲稿32学时

吉林警察学院

教师讲稿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申论(2-2)

课程编号:

09110300

年级专业:

2014级专科侦查1-4区队、

2014级专科艺术设计1、2区队

开课系部:

就业考试辅导中心

开课教研室:

任课教师:

于喆

 

吉林警察学院教务处制

 

复习《申论(2-1)》

一、申论考试的实质和特点:

正确认识“申论”含义,准确把握申论考试的本质要求是作答申论的基础。

“申论”出自孔子的“申而论之”。

“申”具有“说明、申述”客观事物之意,如“三令五申”即取此意;而“申论”除了具有“说明申述”之意外,还要进行“论”即“论说、论述、论证”,要求对事件、材料、问题、现象及事理等进行分析和说明,总体来看“申论”的含义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论述。

申论测试环节:

(一)阅读——审读材料能力:

该环节对应的是申论考试“给定资料”部分,是申论考试的基础环节。

虽然本部分不需要考生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出来,但却是完成其他环节的前提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不是已经完成的文章作品,而是经过整理的“半成品”。

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的多种思维活动。

(二)发问——归纳概括能力:

该环节既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也是审读材料的小结。

可以说,本部分完成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论证环节的展开,即所进行的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申论题目并不是一概要求概括主题,有时也要求总结材料主旨,或者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问题与主要观点等等,总之本部分试题的核心要求是“总结主要内容”,考生在作答时必须注意审题。

(三)追问——综合分析能力:

该环节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其作为试题类型出现较晚并且相对灵活,但将是今后申论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行政机关实际工作中,领导多会在属下回答结束后继续发问,以全面了解或掌握实际工作情况,发问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顺承式,即就问题直接提出对策,这是对问题展开的纵深思考;二是补充式,即就前面问题中没有提及到的问题进行追问,这是对问题展开的横向思考;三是论辩式,即就某对策性做法进行论辩,说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之处,这是对问题的辩性思考。

(四)求解——解决问题能力:

该环节对应的是申论考试中“方案策划”部分,这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为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相同的问题各抒己见。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

(五)论证——文字表述能力:

该环节对应的是申论考试中“论证表述”部分,既是整个申论考试的最后环节,也是“论”的能力的充分体现。

要求考生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并论证自己的见解。

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和淋漓尽致的表达,选取角度时要充分注意:

首先要选取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的角度;其次要选取贴近现实生活并能为社会所关注的角度;最后通过恰当的文章标题表达出自己所选择的角度。

本部分试题有时是命题写作,有时是自拟标题写作,总之是对领导立言或机关单位立言活动的模拟。

二、申论试卷结构及评分标准:

①概括、分析、对策类试题的答案都有评分要点,按照采点给分的原则给分;

②应用文类题型既要求内容全面,又要求格式正确;

③文章论述类试题没有具体要点,只有大致要求;

三、申论材料阅读技巧:

1.审读材料的步骤:

第一遍阅读:

速读(整体把握、初步判断)

1、浏览的技巧:

速读+跳读+略读

2、浏览的任务:

A.了解资料的长度以及给定的段落数量;

B.判断资料类型以及问题属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C.判断资料体裁(记叙文、记叙+评论、调查报告、新闻综述……)

D.找到转折段并划分段群;

第二遍阅读:

精读(归纳主题、理清脉络)

1、第一步骤:

勾画关键信息

①首尾句原则:

【示例】2005年国考·给定材料1

行业协会是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的权威性社会中介机构。

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行业协会在管理成员企业上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政府。

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各种国家、地区及国际协会组织23000个,其中有关贸易、商业、科学、工程技术的协会就多达5155个。

专家认为,行业协会是具有同一、相似或相近市场地位的特殊部门的经济行为人组织起来的,界定和促进本部门公共利益的集体性组织。

其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组织和实施成员间的合作行为;②与其它协会组织订立集体性合约;③变通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以保持和增加自身及成员的利益;④提供能够影响交易行为和效果的各类信息。

可以说,行业协会是种管制方式,同行企业借助它相互联合,并将权力授予一个中心组织以增进共同利益,管制行业内的行为,使行业内成员及那些将危害行业利益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序化。

【解析】首尾句原则:

首句指明行业协会的含义;尾句指明行业协会的作用;

②关联词原则:

A.转折关系:

但是、然而、不过……

B.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C.并列关系:

同时、此外、还有……

D.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

【示例】2006年国考·给定材料1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各种自然或人为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以后,火灾就不再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

【解析】转折连词:

说明火灾不再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

③观点性原则:

◆经调查、资料显示、初步判断、反映、强调、指出、分析、认为……

A.政府权威部门的观点:

制定政策和验证对策的依据与准绳;

B.学者观点:

辩证分析;

C.百姓观点:

从观点中把握百姓的利益需求;

【示例】2004年国考·给定材料1

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

”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没有强。

全国百余家整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

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

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解析】观点性原则:

指出我国汽车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④常见词原则:

◆根源、危害、体制、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

【示例】2007年国考·给定材料2

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

该《决定》对农民最关注的征地补偿作了新承诺: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这意味着各级政府要将土地出让金部分转移给土地被征的农民。

【解析】常见词原则:

法律法规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具体对策;

2、第二步骤:

概写段意

此步骤工作需要遵循整体性和关联性两个原则:

即将之前阅读出的所有关键词进行筛选,以找出最重要的关键词;另外概写段意并不是要求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而是只需根据逻辑关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宏观把握,标注出关键词即可:

表现、原因、措施、影响诸如此类的词汇;

3、第三步骤:

合并同类项

此项工作主要是在概写段意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全部材料进行整理和划分。

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无论多么复杂凌乱,都必定是围绕某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遴选而来,所以它们之间必定存在逻辑关系。

要想准确揭示给定材料的内涵,首先就要对零散的材料进行梳理分类,将阐述相同观点的段落进行归纳,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和整体脉络,为下步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①横向原则:

A.并列关系:

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各种现象或观点

B.对立关系:

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成绩与问题

【示例1】2006年国考

本年度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主要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展开,在对此材料进行分析时可按照横向并列原则划分为自然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两类。

【示例2】2002年国考

本年度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主要围绕网络影响展开,在对此材料进行分析时可按照横向对立原则划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类。

【示例3】2008年国考

本年度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主要围绕怒江水电开发展开,在对此材料进行分析时可按照横向对立原则划分为支持水电开发的观点和实际经验,以及反对水电开发的观点和实际教训两类。

②纵向原则:

常见的纵向关系大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特定事实的现状、根源、影响、对策等方面来组织材料,这也是梳理申论给定材料的根本逻辑。

【示例】2010年国考

本年度综合管理类试卷的给定材料是单线索材料,反映的特定事实为海洋生态文明问题,即如何处理海洋保护与海洋开发的关系,此特定事实通过六部分表现出来,具体逻辑关系如下:

A.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第一部分: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第三部分:

日本濑户内海的污染情况;

⊙第五部分:

盲目开发海洋资源的严重后果;

B.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部分:

海洋资源开发开发利用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三部分:

日本濑户内海污染的原因;

C.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第一部分: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第二部分: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定位、功能及意义;

⊙第三部分:

日本濑户内海污染治理的经验对策;

⊙第四部分:

荷兰“退耕环海”和中国“退耕还湖”案例;

⊙第六部分:

《海岛保护法》的内容及其整体保护的新思维;

③多层次原则:

突破单纯的横向或纵向关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分析,这也将是今后申论考试命题的主要发展趋势。

A.单一型材料:

给定材料或是发现问题、总结教训;或是突出成绩、总结经验;

B.综合型材料:

给定材料既有正面内容又有反面内容,既可总结经验又可总结教训;

【示例】2004年国考

本年度申论考试给定材料的结构即是典型的多层次,整套材料包括如下层次:

⊙第一层次:

汽车工业的相关内容和城市交通拥堵内容的划分;

⊙第二层次:

汽车工业的现状与趋势的划分;

⊙第三层次:

汽车工业现状中问题与成绩的划分,以及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划分;

4、第四步骤:

概括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在完成以上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对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进行概括,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和简明流畅,具体关于概括的内容将在下个章节中说明。

(三)第三遍阅读:

复读(分段精读、各个击破)

作答申论题目时,有针对性的根据要求进行复读,并把相关材料联系起来组织答案。

【示例】2008年国考

根据给定资料9和10,分析这两则材料对于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20分)

【解析】对于此类限定作答范围的题目,可在第三遍阅读时再次重读给定范围内的资料。

2.给定资料的类别:

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大多不是完整的文章作品,而是经过加工的杂乱无章的“半成品”,有时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算不上。

但尽管如此,给定材料之间也还是具有内在联系,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着重把握。

(一)材料的表现形式:

1、汇编型:

找到材料主题(2011年国考∕2009年国考)

指给定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个热点问题摘录组编而成。

这种形式的材料既无顺序又无因果关系,但彼此之间蕴含着内在的相通性,其中的“主要问题”作为整个材料的线索隐藏在各段材料之中。

例如2002年国考的给定资料主要围绕网络问题展开,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广告问题、扰民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网络普及问题、网络保密问题、网络办公问题、法律建设问题、网络远程教育问题等等,不啻于我国目前网络发展情况的资料汇编。

申论考试即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核心思想,抓住问题实质,并就解决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案例型:

找到前因后果(2008年国考∕2000年国考)

指给定材料主要集中反映了某个具有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这类资料多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客观叙述,然后再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

例如2000年国考给定材料即是围绕印刷公司更新设备带来噪音污染给出的民事诉讼案例,共计12则资料。

整个材料基本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下来,但是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诉讼案本身,而是我国现代城市加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解决复杂的诉讼问题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而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正是国家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

(二)材料的内容类型:

1、问题型:

2008年国考

即给定材料反映的是目前社会发展中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类资料可以是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事例、调查数字的统计等等,总之是申论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集中体现,是阅读申论给定资料的重点部分。

①单一问题型:

材料主要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

【真题举例】

A.2006年:

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以交谈形式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概念界定和发展状况的介绍)

B.2007年: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介绍土地征用—→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征地出现问题)

C.2008年:

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国内外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

②混合问题型:

材料反映的是两个以上的矛盾问题;

2、成绩型:

2007年国考

指给定材料反映的现象多是积极正面的,并且在当前社会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需要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的东西。

这类资料可以是在某个方面出现了哪些好的趋势动向或得到哪些好的经验,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对某类问题发布了哪些法律法规、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采取了哪些主要手段等等。

3、混杂型:

指给定材料中既包含问题,又包含成绩;既可总结成绩推广经验,又可总结教训解决问题;相比问题型和成就型资料而言,混杂型资料更具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①围绕某具体问题展开:

阐述发展历程—→取得重要成果—→说明存在问题;

②围绕某具体问题展开:

介绍存在问题—→介绍重要成绩;

③围绕某具体问题展开:

问题与成绩相互穿插,同时论述;

四、综合分析解题技巧

1.题型分类与解题方法:

题型1——分析原因型

(一)材料提示法:

①直接引用法:

直接引用或总结给定材料中的给定缘由;

②后果拓展法:

根据材料中问题的表现或结果查找缘由;

③措施转换法:

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措施办法变化角度查找缘由;

【示例】2005年云南:

概括当前我国“民工荒”出现的各种原因并加以简要分析。

(30分)

(二)供需分析法:

此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供需平衡理论,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一旦失衡则问题不可避免。

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例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价格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等多种社会现象。

(三)内外因分析法:

主要来源于唯物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四)利益分析法: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动因,需要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

(五)深层原因:

1、法律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修订滞后、执法主体不明确;

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对社会现象制约能力不强、个别地区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力;

3、职责履行:

失职渎职、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管理缺陷;

4、认识偏差:

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公共观念欠缺;

5、制度规范:

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关制度未落实;

6、财力不足:

资源配置紧张、基础设施薄弱、财政投资不足;

7、不当利益:

①为追求经济利益漠视生命安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生产、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

②受利益驱动剥夺或阻碍他人的合法权利(教育医疗机构乱收费)

③为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人们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下降(诚信与社会公德问题)

题型2——分析观点型

(一)观点启示型:

1、含义:

就给定材料中的现象问题或观点事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经验教训;「倾向于写出对策」

2、答题技巧:

①首先带着问题回到材料中总结经验教训——正面事例:

总结经验∕反面事例:

吸取教训

②其次分条阐述,得出正确做法并列出应吸取的教训和解决的对策;

【示例】2010年·国考省级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这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类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出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非常宝贵的。

【分析解读】

1、首先从给定材料中提取出事例或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

以题目要求中的分号为界,前者指出荷兰与我国由于发展农业的需要,都先后进行了围海造田或围湖造田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环境;后者强调荷兰在“退耕还海”过程中保护动物和尊重民意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教训:

海洋开发要统筹兼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尊重民意;

2、其次分条作答、合理阐释;

(二)观点评论型:

1、含义:

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措施或某个现象问题做出评价并给出结论;

2、答题技巧:

①首先指出评论对象:

某种现象或观点∕不同观点或做法

②其次展开具体评论:

A.针对某种现象:

破题表态(引述现象)—→具体分析(原因影响)—→得出结论(赞成反对)

B.针对不同观点:

概括评论对象(原因影响)—→总结得出结论(赞成反对)

(三)观点阐释型:

1、含义:

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某个现象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属于对特定部分进行引申分析,考生既要揭示出本来含义,又要挖掘出深层含义;「未来考试重点」

2、答题技巧:

①首先指出阐释对象的本质含义;

②其次展开具体阐释:

A.紧扣原话解释含义:

回到材料中结合上下文对关键词进行解释;

B.回到材料深入阐述:

分析影响危害或作用意义等等,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C.得出最后权威结论:

采用“因此、所以”等标志性词汇重申本质含义,使答案首尾呼应;

题型3——判断纠错型

1、含义:

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某些现象或观点做出判断,并指出选项错误的原因;

2、答题技巧:

①首先进行文本比较:

读懂文意归纳观点—→回到材料阅读相关段落—→对两者本质意思进行比对

②其次概述理由写出选项错误的原因:

可行性与合理性原则

第二章提出对策应试指导

第一节提出对策概述

一、提出对策含义:

提出对策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针对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具体措施,此环节时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

二、题目类型:

(一)直接提出对策型——对策设计能力:

1、提问方式:

直接针对具体问题设问,要求提出解决措施或对策建议;

2、真题举例:

A.2000年:

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

B.2001年:

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

C.2002年:

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

D.2010年:

针对W市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二)对策有效分析型——对策评估能力:

1、提问方式:

辨析对策性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真题举例:

①2005年:

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下面列出了解决此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

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

②2006年:

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同。

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同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同。

(三)对策型文章写作:

1、提问方式:

要求以文章形式提出对策或在文章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措施;

2、真题举例:

①2004年国考:

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②2008年吉林:

假定你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材料9中所反映的问题,写份整改要求。

三、原则要求:

1、符合虚拟身份:

所提对策要符合题目要求中假定的虚拟身份,没有明确身份的按照公务员身份作答;

2、对策具有针对性:

所提对策必须针对题目要求中的问题展开,而不能涉及其他问题,另外作答时可首先提出问题;其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3、对策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

所提对策要有明确的执行主体(谁去执行)、执行步骤(怎样执行)、执行条件以及执行意义,另外还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即要合情合理合法。

4、对策具有逻辑性:

①逻辑顺序:

A.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重要—→次重要—→次次重要

B.宏观—→微观∕眼前—→长远

C.直接—→间接—→根本∕根本—→间接—→直接

D.观念—→制度—→执行—→监管

②实例分析:

2007年11月10日,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在店庆促销活动中,1桶菜子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重伤7人。

事发后,商务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以及人身伤害和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

A.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B.积极展开施救工作;

C.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D.认真调查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E.全面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二节提出对策解题技巧

一、解题过程:

1、分析问题确定方向:

首先弄清所提出的对策是为解决何种问题,即根据问题确定对策的方向以保证对策的针对性,初步设计出对策的框架体系;

2、结合材料提取对策:

结合材料根据解答对策试题的具体方法提出相应对策,并撰写出方案条目;

3、按照逻辑安排对策:

首先对提出的对策进行筛选得出所需对策;其次按照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各条对策;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将对策表述成文得出最后答案;

二、提出对策的具体方法:

(一)材料提示法:

根据所给材料得出对策;

【课堂练习】国家助学贷款:

1、国家助学贷款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普通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为使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1999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了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所有普通高校均能申办国家助学贷款。

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