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982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docx

急救与健康保健讲解

HSE培训教育材料(之八)

急救(自救)与健康保健

生产科

2019-06-09

一、急救(自救)

1、心肺复苏术

2、高热降温方法

3、烧伤(烫伤)

4、触电

5、溺水

6、天然气、一氧化碳中毒

7、口服毒物、急性中毒(消化系统)

8、外伤出血

9、穿刺伤

10、扭伤

11、骨折

12、胸外伤

13、颅脑损伤

14、破伤风

15、角结膜异物

16、眼球穿通伤

17、外伤性耳鼓膜穿孔

二、遇险求生存

1、公共场合发生火灾

2、道路交通事故

3、洪水灾害

4、易燃易爆场所防伤害

5、家庭火灾防伤害

6、生产火灾防伤害

7、铁路交通事故

三、健康保健

1、凝析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汽油、柴油的毒性

3、赤膊干活的害处

4、高温作业危害及防治

5、饮酒应限量

6、空气污染

7、吸烟

8、舞厅、酒吧间的危害

9、电视迷综合症

10、电脑眼病

11、电冰箱与细菌污染

12、厨房卫生

13、霉变食品的危害

14、食物中毒

15、饮茶与保健

16、预防亚硝酸盐中毒

17、狗猫咬伤与狂犬病

事故发生后,如果具有急救(自救)常识,应急训练有素,人员采取措施恰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

卫生保健内容很多,在

此不作过多讲述,未列入内容请阅读、参考有关书籍。

一、急救(自救)

1、心肺复苏术

1.1心肺复苏术的作用与意义

它能使某些心跳、呼吸已停止的“死者”“死而复生”;使心脏和肺重新工作;远离医院的现场,应立即对突发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病人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方法,争分夺秒,在现场抢救往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1.2适应症:

各种心脏病;意外伤害,如外伤、触电、雷击、自缢和淹溺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休克;其他突发事件等。

1.3心肺复苏术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1.3.1判断病人意识、心跳、呼吸是否停止

如病人突然倒地或抽搐后,可用指甲掐鼻唇沟处,如毫无反应为意识丧失;无胸腹部呼吸动作为呼吸停止;在颈动脉摸不到脉跳为心脏停止。

颈动脉最易摸到的位置在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当确定病人意识已完全丧失,无心跳、无呼吸或仅有极微弱缓慢的心跳和呼吸时均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

可以先用中等力量拳击心前区,若心脏不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尽快向医院求救。

1.3.2胸外心脏按压

1.321病人仰面平卧,最好躺在硬地或硬板床上,以加强按压效果。

按压部位:

成人在胸骨的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

1.3.2.2抢救者用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手指翘起,另一手掌置于前手背后,双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掌的正上方;有节律、垂直地施加压力于病人胸前。

抢救者跪在病人一侧或站在一侧,按压力量要适中,能使胸骨下降3~5

厘米为宜。

1.3.2.3每一次按压与松弛相接,时间各一半,松弛时手掌根部不用力,但不要离开胸部,使胸骨自然回到正常静止位置,按压次数为每分钟80~100次。

1.324注意事项:

按压力量不宜过重或过轻;按压部位一定要准确;要耐心地持续按压,及时在运输途中也不能间断。

1.3.3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同时进行(二人抢救)或相继进行(一人抢救)。

1.3.3.1通畅气道:

病人平卧,肩颈部垫一软垫,使病人头向后仰;抢救者用一只手抱在病人后颈部,另一只手掌放在病人前额部稍用力向后压,使病人

头后仰,或者一手拖住病人下颌用力上举,一只手向下压病人前额;也可直接提捏舌头,牵引舌根离开会咽部;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鼻、气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病人口腔、鼻孔中可能有痰液,血液或呕吐物等,应及时给予清除。

1.3.3.2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病人气道通畅后,一只手的食指捏紧患者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将口与患者之口紧贴后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同时看病人胸部抬起;吹气完毕,抢救者之口离开病人之口,手指松开病人鼻子,完成一次人工呼吸,吹气和间歇的时间约为1:

2,每分钟约为12~16次,每次吹气量为800~1000毫升。

1.3.3.3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配合

两人抢救时,一人专做人工呼吸,一般每按压心脏5次,吹气一次;吹气时心脏按压暂停,吹气完毕,恢复心脏按压。

如一人抢救,则按压心脏15次,吹气2次,交替进行。

1.3.3.4注意事项:

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口对口要严密不漏气;必须能观察到病人胸部随吹气、排气而有起伏。

1.3.3.5抢救有效的判定:

大脑活动,如瞳孔由大变小,触动眼睫毛时眼皮有闪动;肌肉张力增高;正常呼吸或大呼吸;四肢挣扎等;大动脉能摸到搏动;口唇指甲由紫转红等。

如有上述症状,应继续坚持抢救,直至恢复心跳,呼吸基本正常。

2、高热降温方法

人体正常掖下体温为37C以下,37.1~38.0C为低热,38.1~39C为中度热,

39.1~41C为高热,41TC以上为过高热

低热和中度热可由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脑出血、中暑等

也会引起高热。

2.1高热病人入院处理前应注意

2.1.1未明病因,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给诊断治疗造成困难。

2.1.2不要滥用激素降温。

2.1.3在体温超过40C;高热伴有抽搐或胡言乱语者;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者应进行紧急处理后迅速送往医院诊断治疗。

2.2物理降温方法

2.2.1毛巾用冷水浸湿后放于病人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2.2.2在前额、枕后、颈部、掖下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冷水袋,或者用冷水浸湿毛巾,不断擦拭上述部位;用25%~50%酒精或白酒擦拭上述部位以

及胸腹部。

2.2.3喝冰水、吃冰块,用凉水喷淋病人,将病人安置于有空调的房间内等。

2.3中暑病人的处理

先兆中暑与轻度中暑病人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或通风环境中休息,饮用清凉饮料;体温升高,可用冷水擦身;重症中暑病人(高热、无汗、呼吸快而弱、心跳快症状)迅速采取降温措施,送往医院治疗。

3、烧伤(烫伤)

3.1烧烫伤面积和深度测算

手掌法:

以患者手掌五指并拢,相当于身体表面积的1%,适用于小面积烧伤估计。

新九分法:

头颈为9%,双上肢为18%,躯干前后(包括会阴1%)共27%,两侧臀部共5%,双下肢为41%。

烧烫伤深度判断(三度四分法):

I度:

又称红斑烧伤,皮肤有轻度红肿,热痛明显,不起水疱,感觉过敏,表皮干燥,几天后症状消失。

浅H度:

又称水疱性烧伤,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潮湿,水肿明显,一

般两周后可愈合。

深H度:

可以有或无水疱,如果撕去浮起表皮,可见基底湿润、苍白、或者白中透红,有小出血点,感觉迟钝,一般3~4周愈合,可遗留瘢痕。

皿度烧伤:

又称焦痂烧伤,皮肤呈皮革样、腊白、焦黄或炭化,感觉消失,无水疱、干燥,3~5周焦痂自行脱落,形成肉芽组织,需要植皮治疗。

3.2处理小烧烫伤

面积小于1%的烧烫伤称为小烧烫伤。

3.2.1可用肥皂水及清水将创面周围皮肤清洗干净,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纱布轻轻蘸拭。

322浅H度烧伤,水疱皮可不去除,小水疱不必处理,较大水疱可经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后,在大水疱的低垂处剪一至数个小口引流。

3.3烧烫伤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3.3.1尽快脱去着火或高温液体浸烫的衣物;如来不及脱去着火衣物,迅速卧倒,滚动压灭火焰,切忌用手扑打。

3.3.2火灾现场,可用湿毛巾或湿布捂住口鼻,以防呼吸道、口腔内高温灼烧。

3.3.3创面可不做特殊处理,使用消毒敷料或洁净布料简单包扎送医院治疗;创面不应涂红汞等有色药物。

3.3.4对于中小面积的四肢创面可采用冷水疗法,即在烧伤或清创后即刻用清洁冷水冲洗30~60分钟,然后简单包扎,送医院处理,水温越低越好。

冷水疗法只限于面积小于20%H度创面;四肢创面可浸泡,躯干、头部可采用淋浴;一般不必清创;如果污染严重,应同时进行清创。

3.3.5皿度烧伤应立即联系医院送往医院处理,注意防止摩擦、撕开烧伤部

位。

4、触电

4.1迅速将触电者脱离电源,如找不到电源开关,可用干燥木棍等绝缘物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救护者也可用干衣服等将手包好,单手拉住触电者非贴身干燥衣物,使其脱离电源,切不可接触触电者皮肤、金属部件等。

4.2脱离电源后,如触电者呼吸、心跳正常,应卧床观察;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并向医院求救。

4.3触电伤口有两处,即入触电伤口和出触电伤口,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系统合并损伤,如骨折、内脏损伤等。

电击伤创口可按烧伤创面处理,将创口用盐水洗净,用干净毛巾、手帕轻松包扎后送医院处理。

5、溺水

5.1溺水者的死亡,主要是由于水进入呼吸道,窒息缺氧所致,其次是因惊慌失措,甚至意识丧失;冷水突然强烈刺激引起喉头痉挛、声带关闭,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一般情况下,溺水4~6分钟即可导致死亡。

下水抢救溺水人员必须熟悉水性、会游泳(水深不超过胸部且水静止或流速很小除外)。

5.2抢救步骤

5.2.1救人出水:

如溺水者仍浮于水面,应向水中抛投救生圈、大块木版等抢救器材或伸长杆将溺水者拉出来;如溺水者已沉入水底,抢救者应迅速潜入水中进行抢救,抢救时应注意,不要从正面接近溺水者,应从侧面接近,托住其掖窝或、下颌部,将其救出水面。

5.2.2溺水者被抢救上来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内泥沙、杂物,舌头后缩者应将其拉出。

5.2.3倒出胃内污水:

急救者可一腿跪在地上,另一腿曲膝,将溺水者腹部放在急救者屈膝的腿上,让其头朝下,用手按压溺水者背部,将呼吸道及腹部的水倒控出来。

5.2.4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应注意:

将溺水者平放腹卧,两腿伸直,两臂前曲,头偏向一侧,腹部垫高;抢救者跪或面向患者下身,双手平放患者背部,两拇指紧贴患者胸椎旁线,用力按压,每分钟14~16次;或者抢救者取跪式,双手紧握患者双肘关节处,用力向外提肘部,然后将双肘下落,每分钟不少于16次。

5.2.5在抢救溺水者的同时,必须尽快向医院求救。

另外,抢救时要注意保暖,溺水者苏醒后,除进一步注意保暖外,应暂时禁食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6、天然气、一氧化碳中毒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对人体基本无毒,但当空气中含量达25%以上时,可能引起缺氧症状。

早期症状常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率加速等;严重时可出现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以至脑水肿、肺水肿等。

发现天然气中毒,应迅速将患者撤离现场,解宽上衣,注意保暖;如症状不严重,感觉不适,应送医院治疗;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尽快联系医院抢救。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嗅、无刺激气体,其毒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由于它进入血液后,比氧气更易和血红蛋白结合,切不易分离,其毒性很大,其安全浓度是小于30mg/m3。

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者应俯伏入室,立即打开门窗,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畅通,注意保暖;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必须尽快向医院求救。

7、口服毒物、急性中毒(消化系统)

生产现场难见此病例。

发现或怀疑有人口服毒物或急性中毒,如现场距医院近或交通方便,中毒者呼吸脉搏情况较好,应直接送医院处理;如距医院较远,服毒时间长,则边准备送医院,边对中毒者进行洗胃,抢救过程应注意:

7.1在服毒现场有无毒物特殊气味,并收集剩余毒物、药瓶、散落的药片、呕吐物、排泄物等;要有了解中毒者情况的知情人护送,同时将前述收集的物品交给医生。

7.2护送途中应注意防寒或防暑;中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随时观察呼吸、脉搏、意识情况,如呼吸、脉搏突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7.3洗胃

7.3.1意识清醒又能合作者:

使中毒者快速喝入温水300~500毫升,用手指压其舌根或刺激咽部,使其恶心,呕吐出胃内容物;再喝水,再诱发呕吐;如此多次反复,直到呕吐的液体与饮入液体外观相同又无气味为止;急救后送

医院处理。

7.3.2昏迷患者:

可采用胃管洗胃法洗胃。

中毒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自制胃管(可取小指粗的中等硬度的长110~120厘米胶管或塑料管,一端剪成钝圆形,另一端可用简易漏斗联接),如有条件将此管外涂上一层食用油,经口或鼻(牙关紧闭者)慢慢插入50~55厘米即达胃内;如插管时中毒者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时,则可能误入气管,需拔管重插;当确定管已插入胃内,即将漏斗抬高至中毒者头部以上50厘米,向漏斗内缓慢倒温水,

每次500毫升;当漏斗内尚余有少量温水时将漏斗倒置低于中毒者胃部,禾U用

虹吸原理,将胃内液体引出。

如此反复,直至引出液体与温水外观相同,无气味为止。

迅速送医院治疗。

733洗胃时第一次引流或呕吐出的液体盛装以备化验。

734胃管引流有可能堵塞胃管,此时应拔出,清除堵塞物,重插。

8外伤出血

成人如出血量达800毫升以上可发生休克而危及生命。

8.1出血分三种

8.1.1动脉出血:

颜色鲜红、呈喷射状,出血量大。

8.1.2静脉出血:

颜色暗红、流血较缓,如为较大静脉,出血量也较大。

8.1.3毛细血管出血:

颜色鲜红,少量溢血,常可自凝。

8.2止血方法

8.2.1加压包扎法:

对于毛细血管或较小静脉出血,可用干净毛巾、衣衫等覆盖伤口,再加压包扎。

8.2.2指压法:

对于较大血管损伤、出血量大、速度快,来不及包扎或采用其它方法时可用指压法止血,转送医院处理。

要点是以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

8.2.2.1颅顶部出血:

可压迫同侧的颞动脉(约耳前一指宽处)。

8.2.2.2头颈部出血:

压迫同侧颈总动脉,但不应压迫过久,应间隔放松,切勿惊慌出血量大;禁止同时压迫两侧,非紧急时不可压迫颈总动脉。

8.2.2.3面部出血:

压迫下颌角前半寸凹陷内的面动脉。

8.2.2.4上肢出血:

可压迫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中部凹陷处

8.225下肢出血:

压迫股动脉,位于大腿根部内侧中部,较浅,手指易触及搏动。

8.2.3止血带止血

适用于四肢大出血。

最好选用胶管止血带,也可用塑料管、三角巾代替。

使用时应注意:

8.2.3.1应在止血带下放置衬垫物。

823.2止血带松紧适度,以出血停止或摸不到远心端动脉搏动为准。

823.3止血带部位适当,上臂上1/3,大腿可在中上1/3处。

8.2.3.4止血带应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放松一次,每次3~5分钟。

8.2.3.5准确记录上止血带时间。

8.2.4加垫屈膝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无骨折的动脉临时止血。

在肘窝、腋窝、国窝、大腿根部等处放上纱垫或纱卷后呈屈曲位,然后以三角巾或绷带固

^定。

9、穿刺伤

穿刺伤伤口直径小,可能损伤多层人体组织或内脏,也可能损伤重要血管喝神经,伤口深、弓I流不畅,极易并发感染。

发生穿刺伤应这样处理:

9.1关键是控制出血,如无人救护,伤者应保持镇静。

发生在四肢的伤口出血严重,可就地取材,迅速用干净衣物、手帕电脑感在近心端包扎;包扎应松紧适度,防止移位、脱落,间隔一小时应松开包扎带10分钟。

9.2小而浅的伤口,可将异物拔除并清洁伤口,有条件者可消炎包扎处理。

9.3刺伤深,估计伤及血管、神经、内脏者。

刺入物不能随意拔除,应小心地送到医院处理。

9.4从伤口脱出的肠管、网膜等脏器,不应在现场还纳,可以洁净的碗、盆等覆盖保护包扎。

9.5较重的刺伤出血控制后,均应迅速送至医院处理。

10、扭伤

多发生于指、踝、腰、膝关节等部位。

扭伤一般不伤及骨骼,但软组织损伤需一定时间才能恢复

10.1扭伤后停止行走和劳动,局部冷敷;经过处理后如肿胀消退,可采用理疗、热敷、按摩等方法,使扭伤组织逐渐恢复。

10.2踝关节扭伤应用绷带“8”字缠裹患踝,避免患踝用力。

10.3急性腰扭伤,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11、骨折

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被破坏称为骨折。

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称开放性骨折,否则为闭合性骨折。

骨折可伴有休克、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纵向叩击痛以及功能障碍、畸形、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等特征。

骨折急救非常重要,应争取时间抢救生命,保护受伤肢体,防止加重损伤和伤口感染,急救多需他人协助进行,尽快将伤员送至医院治疗。

11.1应了解受伤情况,为慎重起见,对怀疑有骨折者按骨折处理;对颅脑损伤合并昏迷者需注意保持呼吸系统通畅,防止窒息。

11.2有伤口者可用清洁衣衫等物加压包扎止血,防止伤口再次污染;骨折合并四肢大血管出血者需用止血带止血。

11.3骨折本身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腰及时发现伤员全身情况及合并损伤。

四肢骨折伤员均应临时固定,以减少疼痛,防止休克,又可减少搬运过程中断端损伤组织、血管、神经等;可以使用树枝、木板、木棍等作为夹板,夹板上应垫上衣物、棉纱、纸屑等软性材料,注意固定松紧适度。

11.4一般伤员运送途中应取仰卧位。

如对颈椎骨折伤员搬动时,应由一人轻牵头部,保持与躯干长轴相一致,并随之转动,防止颈部过伸、过曲和旋转,平卧后头部两侧应用软材料垫好,防止头转动。

对脊柱骨折病人搬动时禁止采用一人背起或者一人抱肩一人抱腿,应采取滚动式或平拖上木板,置附卧位,腰腹部用软材料垫高;护送伤员途中担架、车辆应平稳,以防颠簸加重损伤。

11.5对离断的肢体转运前应将断肢用消毒敷料或干净毛巾等包裹并放入密闭塑料袋中,然后放在盛放冰块或冷水的容器中,切记不可将冰块直接接触肢体;禁止将断肢浸泡在酒精、消毒液、生理盐水等液体内。

对肢体不完全离断伤者,应以夹板妥为固定。

12、胸外伤

胸部严受伤者常可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

常见的有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血胸等。

胸外伤可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咳血、休克等。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和上呼吸道内异物、血凝块、分泌物;当口腔和下颌骨骨折时,血凝块、咽喉部软组织、舌根部可后落堵塞呼吸道,可将伤员俯卧,让血和分泌物外流,向外牵拉舌头。

12.2多根肋骨骨折或合并胸骨骨折时可用棉垫加压包扎;单根肋骨骨折可用胶布固定;开放性气胸可用凡士林纱布或湿纱布、干净毛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

12.3注意胸部外伤选择舒适的靠卧姿势。

13、颅脑损伤

13.1分类: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损伤又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脑震荡)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13.1.1脑震荡:

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13.1.2脑挫裂伤:

可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血压、脉搏、呼吸明显变化等症状,清醒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等。

13.1.3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等症状远较上述情况严重。

13.2颅脑损伤急救处理

13.2.1保持呼吸道通畅。

13.2.2及时止血。

如头皮出血较多,可临时加压包扎,立即送医院治疗;

如从口腔、鼻、外耳大出血,可暂时堵塞止血,但不能影响伤员呼吸。

13.2.3如发生休克,将伤员平卧、保湿等,注意观察有无进一步恶化。

13.2.4如遇脑组织膨出,参照9.4急救。

13.2.5护送人员最好包括现场目击者。

14、破伤风

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在体内繁殖产生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常有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锈钉刺伤、玻璃刺伤等经历;潜伏期一般为7~8天;初期患者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肌紧张、烦躁不安,继之可出现肌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张口困难,抽搐时病

人“角弓反张”,持续性呼吸肌和膈肌痉挛,造成呼吸停止死亡。

对开放性伤口均需彻底清创;对污染明显的伤口,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开放性骨折、烧伤等,伤后创口未及时清创或处理不当者均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15、角结膜异物

角结膜异物是指沙(石)子、尘土、谷粒、铁(木)屑等溅入并覆着于眼表面,造成眼球表面摩擦损伤。

角结膜异物主要症状是异物感、疼痛和反射性流泪等。

切记不可用手或脏手帕等揉搓眼睛。

应该轻闭双眼,将上眼皮提起、放下,反复几次,有时异物可随泪水流出;也可将眼浸入干净、注满清水的脸盆中,不断眨眼,或令病人侧卧,用洁净水冲洗眼睛。

取除异物首先腰缺点异物位置,可请他人翻转眼睑,用消毒棉签或干净手帕轻轻将异物擦去;如异物在角膜(黑眼珠)上应去医院处理。

16、眼球穿通伤

特点:

有热泪流出感、眼痛、出血、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有时可有眼内容物脱出。

急救:

眼内容物脱出不可冒然送回;如有出血,不要用力按压眼球,可用干净手帕、毛巾等轻轻覆盖,送医院处理。

17、外伤性耳鼓膜穿孔

17.1原因:

爆炸冲击波、拳击、头外伤、掴耳光等都可能导致鼓膜破裂。

17.2症状:

暂时性剧烈疼痛,听力明显下降,暂时性耳鸣、眩晕,外耳道可有血痂。

17.3处理:

较小鼓膜穿孔经适当处理可自行愈合,可以采用干燥疗法,即将外耳道消毒后,清除血痂及异物,用无菌干棉球读塞外耳道,注意耳内不要冲洗和滴药液,也不要用力擤鼻涕;穿孔较大,应及时去医院行鼓膜修补术。

二、遇险求生存

1、公共场合发生火灾

火灾特点:

建筑物结构结实、错综复杂;面积广阔,物品容量大;装璜材料复杂,可燃物品极多;燃烧速度极快;人群密集,不易逃生。

公共场合发生火灾,如果没有灾害应急知识和稳定的心理,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逃生注意事项:

1.1当处于公共场合火灾之中时一定药镇静,判断清楚,再做行动,千万不能盲目随人流拥向出口。

1.2注意观察判断火灾来向、安全通道位置、安全通道是否畅通、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逃离、什么地方物品容易燃烧、火势蔓延方向、哪里最适宜暂时避火等等。

要求在进舞厅、卡厅、影剧院、大型商场、市场时要随时留意自己所处方位和周围环境,记下安全通道和出口。

1.3如果现场有大量浓烟,要弯下腰或匍匐在地爬行;逃生前有条件时最好把全身淋湿,拿块湿毛巾等物将头保护好,浓烟大时也可用于捂住口鼻以防窒息和热空气伤害呼吸系统。

1.4火灾现场逃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以防砸伤、跌伤或被火吞噬。

1.5遇火阻挡逃路,如火势不太大、燃烧距离短,可全身淋湿,用湿衣物火床单、被子等物裹好身体(包括头部),口鼻捂好,快速闯过火场继续逃生。

1.6出口如被火或大面积浓烟阻挡,应另寻出口或借助绳索、床单、布料等物系牢后攀援而下,或绕过被火阻挡地段。

非到万不得已,不可从高处直接跳下;下方若有防护网、深水池、草垛、空气垫时可跳下,但要保证头上脚下姿势,防止摔落或中途碰到硬物上。

1.7躲到卫生间,紧避门,用水将门及周围区域降温,必要时周围墙上淋水降温,如无大量浓烟进入也可开窗通风、求救;或躲到远处未燃烧的地方,以及阳台等地求救或等待救援。

1.8火灾和浓烟在垂直方向上蔓延很快,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向下逃;如前述方法不可取,应迅速撤到高层等待救援。

1.9公共场合火灾现场造成死亡的原因多为窒息而亡,直接烧死冻堵的比例不太大,所以逃生时必须冷静,采取正确的防窒息方法。

2、道路交通事故

2.1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强行超车、超速行驶、超载行驶、交通环境差、机械故障等。

2.2预防受伤措施:

尽量不要睡觉,注意观察周围交通环境,如预感到要发生事故(如刹车失灵、将要撞车、翻车等情况),要将身体紧紧撑在前排后座上,两臂崩紧用力,减轻身体惯性冲撞;如要翻车,要将身体固定在有支撑力的靠背上,保护好头部,尽力防止在车厢内滚动。

2.3受伤急救

2.3.1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应查看自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