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390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docx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

前言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

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

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另外,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成就。

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7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

教案共分27章,每章包括2部分。

“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

该教案可供临床医学7年制、6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名称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0.50.5

第二章上皮组织2.52.5

第三章结缔组织2.52.5

第四章软骨和骨2.52

第五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32.5

第六章肌肉组织2.52

第七章神经组织32

第八章神经系统22

第九章循环系统2.52.5

第十章免疫系统33

第十一章皮肤11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2.52

第十三章消化管32

第十四章消化腺32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22

第十六章眼和耳22

第十七章泌尿系统22

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22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33

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0.5

第二十一章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6.53

第二十三章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1.51

第二十四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22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22

第二十七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32.5

第二十八章神经系统的发生1.51

第二十九章眼和耳的发生1.50.5

总计6351

第1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了解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

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

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

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

组织培养方法概要。

PAS阳性的含义。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

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µm)、纳米(nm),1微米=1000纳米(nm)。

(武玉玲)

第2章上皮组织

一.目的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发生及结构特点,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腺细胞的类型。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单层扁平上皮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

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单层立方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单层柱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

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

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

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复层扁平上皮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

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

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变称上皮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

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扁。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7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

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细胞衣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10μm,直径300~500nm。

电镜观察可见:

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2×9+2形式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

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多呈斑点状或带状。

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10~15nm的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

●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终末网。

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

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

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细丝网。

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

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nm,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的、直径为7~9nm、管腔为2nm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

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

可见,缝隙连接除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

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

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

●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折,皱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

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半桥粒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

●腺上皮又称分泌上皮,是一种具有分泌功能且构成腺体的上皮组织。

●腺体是以腺上皮组织为主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类器官,有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浆液腺、粘液腺、混合腺、局浆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全浆分泌腺、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等。

●腺体的分类根据有无导管将分泌物排放到腺体之外,可将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根据构成腺体之腺上皮细胞的数目,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根据腺细腺的分泌方式,将腺体分为全浆分泌腺、项浆分泌腺和局浆分泌腺;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将腺体分为蛋白分泌腺(又称浆液性腺)、糖蛋白分泌腺(又称粘液性腺)、混合液、固醇类分泌腺。

●多细胞外分泌腺的构成和分类由导管和分泌部构成。

分泌部有的呈泡状,称腺泡;有的呈管状,称腺管。

有的腺体只有一个导管,称单腺;有的腺体的导管分支,称复腺。

根据腺体分泌部的形态和导管有无分支,常常将多细胞的外分泌腺体分为单泡状腺、单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蛋白分泌细胞多呈立方或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居中央。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位居核上方,酶原颗粒多,居细胞顶端。

●糖蛋白分泌细胞多呈锥体形,胞质嗜酸性,HE染色的标本上呈泡沫状,核扁圆,位居基底部。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较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顶端质中有多量粘原颗粒。

●类固醇分泌细胞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一类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中有大量脂肪小滴。

电镜下滑面内质网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嵴呈管状。

(高英茂)

 

第3章固有结缔组织

一、目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