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85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初稿

一、填空

1.财政基本特征:

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P12)

2.政府支出范围,按支出等价性与否可分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P59)

3.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方式、后转方式、其它转嫁方式(混转或散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P160)

4.财政支出效率由: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P40)

5.宏观财政政策可分为哪几种?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可分为: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按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可分为:

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中性政策。

(P301)

6.政府投资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投资:

新建基础性建设项目、公益性项目。

(P100)

7.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由: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

(P68)

二、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制度:

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P254)

2.赤字政策:

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P279)

3.国家预算:

是国家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参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是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力工具。

(P245)

4.国债资产效应:

指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

(P222)

5.税收制度:

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另一种理解,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P181)

6.社会保障制度:

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

7.财政赤字:

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P279)

8.国债:

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其信誉,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是国家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所发生的信用关系的基本方式,它包括内债和外债。

(P216)

9.转移性支出:

是政府为了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转移给各受益主体并由他们最终实现支出。

10.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被称为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P62)

11.公共定价:

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P38)

12.政府投资:

指政府为实现预期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应,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行为。

(P100)

13.财政收入:

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P127)

14.税收的经济效应:

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及税收的调节作用。

(P166)

15.拉弗曲线:

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P176)

16.准公共物品:

指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物品。

包括:

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如桥梁;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准公共物品,如基础科研成果。

(P33)

17.纯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P14)

18.财政投融资:

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也称政策性金融。

(P110)

19.财政补贴:

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P115)

3、简答

1.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P262)

答: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包括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

在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下,由各级预算主体分级执行财政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而满足公共需要。

满足公共需要表现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

(2)集权与分权关系。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

(3)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2.国家预算基本原则。

(P246)

答: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主要有:

(1)公开性;

(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3.国债的政策功能。

(P224)

答:

国债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其信誉,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是国家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所发生的信用关系的基本方式,它包括内债和外债。

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二)筹集建设资金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讲,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三)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4.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答:

税收的效率类原则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是税制本身的问题,又称为税收的制度原则。

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5.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P301)

答: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

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会导致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降。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

转移支付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时为维持他们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家庭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至于过旺。

6.税收的公平类原则(P156)

答:

公平类原则包括:

(1)受益原则:

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这一原则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法则,即各社会成员以纳税形式来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2)能力原则:

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

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7.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P118)

答:

(1)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如果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这种排挤效应,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如对于企业的亏损补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稳定被调整产业的收入并诱导其进行更积极的调整.

8.政府投资的特点(P100)

答:

(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9.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

(P140)

答:

(1)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

(2)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10.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P111)

答: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主要是为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11.税收基本特征(P146)

答:

(1)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但征税中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

(2)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不是绝对的。

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考察,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是并存的,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

(3)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12.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P39)

答:

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公共定价包括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13.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的理由(P32)

答: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1)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14.政府对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P34)

答:

(一)对于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二)对于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公共物品来说,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

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

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15.政府介入与干预市场经济的理由和手段(P22)

答:

理由: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称为“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和对称、外部市场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手段:

(1)立法与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

(3)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4、论述题

1.所得税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P206)

答: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1)特征:

优点:

(1)税负相对公平。

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

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不致影响市场的运转。

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因而必然存在跨国所得。

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益,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税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

(4)课税有弹性。

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

所得课税也存在某些缺陷,主要是:

(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

另外,同商品课税相比,有一种观点认为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显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2)功能:

(1)所得税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

(2)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

所得税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

它通过累进课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和企业之间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减税免税对特殊困难的纳税人给以种种照顾,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宁。

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

所得税也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由于所得税的弹性较大,因而政府可以根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灵活调整税负水平,抑制经济波动:

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总需求过旺时,提高所得税税负水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总需求萎缩时,降低所得税税负水平。

由于所得税一般实行累进税率,当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过大时,企业和个人的所得会大幅度增加,原来按较低税率纳税的人要改按较高税率纳税,税收收入会自然增加,从而可以抑制纳税人的投资和消费冲动,维持经济稳定;反之,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具有这种功能的所得税被称为“内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

2.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内容。

(P258)

答: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压。

对合理合法的预算外收入,不再自收自缴,实行收缴分离,纳入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取消现行各执收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各类预算外资金过渡收入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委托的代理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该账户只用于预算外收入的收缴,不得用于执收单位的支出。

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即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支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

因此,“收支两条线”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掌握预算外收支的全面情况,真实反映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全貌,编制完整可靠的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为编制综合预算提供基础条件,从而逐步淡化以致取消预算外资金,实行预算内外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3.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措施(P73)

答: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推开农村费税改革试点,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村扶贫、良种推广、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等方面的投入。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

包括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老干部退休待遇水平和在乡老复员军人抚恤金标准,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翻一番政策,落实再就业补贴政策,继续安排企业依法破产补助金。

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

中央财政将继续执行有关科技支出增速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速的政策规定,并适当增加关于公检法部门和农村卫生工作对地方的补助。

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P66)

答:

归纳起来,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如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

从经济性因素来看,我国在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稳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基础设施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任务,却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时并举。

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

一般来说,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显然,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如通过政府管制和政府法令进行经济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不变。

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是不同的。

比如,财政资金的全额投资可以带动社会的配套资金是无疑的,但如果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则可能以少量的财政资金诱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即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便大。

比如,我国在尚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来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迫切要求加快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