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773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docx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谁能告诉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

历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

 

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怎样的?

我国的历史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

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页上“元谋人的牙齿”图。

这是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人化石包括两颗上门齿,同属一个成年人,根据考古研究判断,这两颗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

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动、植物化石、大量炭屑和烧骨。

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

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古猿是怎样演变成人的?

古猿生活在森林里。

生活在这里的古猿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

而那些失去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陆地生活。

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古猿不适应环境变化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果实、捕捉动物、折树枝和抓取石块当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样后肢主要用来支撑身体和行走。

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

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发展和后肢的直立行走。

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

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大脑有了意识,希望把看到的事物和行为表达出来。

因此有了呼叫、手势表达、发出声音,语言产生了。

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

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最早是20世纪开始发现的,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以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

还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等。

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火遗迹的发现,为从猿到人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请大家看第2页“北京人”的内容。

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

有什么特征?

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

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大家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了解。

其实,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除元谋人、北京人之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许多,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看课本3―4页有关山顶洞人的内容,然后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2、同学们可以看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思考:

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说明什么?

 

谁能为大家就你了解的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情况,用不同形式向大家展示,以便使同学们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刚才我们通过填表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

大家是否发现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课本上提到的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

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婚姻观念。

属于群婚状况,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

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

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

这个时候的婚姻状况属于族外群婚,就是两个集体之间的男女可以通婚,但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后代只能按母亲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组成的集体,就是氏族。

我们一定要明确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没有私有财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群体。

 

《西游记》、姜子牙、曹操、康熙等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1:

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后来,受到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聪明起来。

但是这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学生2:

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

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

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学生3: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学生1: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依靠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斗争。

教师引导:

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学生2:

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师:

北京人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生活?

为什么不像我们今天一家一户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环境恶劣、生产工具极其简单决定的。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才有生存的可能。

学生3:

北京人可以用火来吓跑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师: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了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这一切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学生4:

是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了烧熟的动物的尸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学生5:

天气炎热干燥,森林草木自然起火,北京人保存了火种。

学生6:

露天煤的自然起火,给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学生7:

北京人在制造工具时,石块碰撞摩擦起火。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

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男子去狩猎,女子去采集,傍晚时,采集狩猎回来后,他们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

男子把打到的猎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

烧熟后,分配给大家。

当人们吃饱肚子后,就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自然也不敢靠近山洞。

 

学生看书,讨论……

 

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

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

山顶洞人已开始进入氏族生活。

 

“氏族”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必须详细讲述,这有利于学生对此之前之后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