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47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

第三单元比例

个性化修改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

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5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1课时

解比例1课时

认识比例尺1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1课时

面积的变化1课时

六年级上册数学

课题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情境演示:

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

1,宽的比也是2:

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再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

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2、探索规律: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

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3、教学“试一试”

师: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

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

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题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

12:

48:

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

48:

185.4:

0.94.4:

4

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

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学生写出比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

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学生观察、比较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

4=9.6:

6

6.4/4=9.6/6

揭示: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

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5)自主创造:

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

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练习九第5、6题。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

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课题

第三课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知识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518:

30        0.4:

0.21.8:

0.9

  5/8:

1/47.5:

3       2:

89:

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

5  =  18  :

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

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

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

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

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

“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

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

3=(  ):

6

4:

(  )=(  ):

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课题

第四课时解比例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和练习十的第5—8题知识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解比例。

2、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

4=(  ):

12

4:

(  )=(  ):

6

2、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

“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师问:

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4、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第五课时认识比例尺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10页。

知识点:

认识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演示:

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

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

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6。

师:

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

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课题

第六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知识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

比例尺1:

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

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

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

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

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学生练习后交流

4、  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课题

第七课时面积的变化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P52—53内容。

知识点: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

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

长:

3︰1宽:

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

你是怎么验证的?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

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

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

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

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

n2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课题

第八课时面积的变化

个性化修改

课型:

复习课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的内容。

知识归类:

1、使学生近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会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整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

二、范例讲解

在比例尺1/5000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草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

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要求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

4÷1/5000=20000(厘米)

20000厘米=200米

200×4=800(米)

200×200=40000(平方米)

40000平方米=4公顷

答:

草坪的实际周长是800米,实际面积是4公顷。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的比例放大。

(2)把一个图形按1:

4的比缩小,每条边就是原来的(--)。

2、下面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8:

6和12:

9

(2)1.5:

4.5和1.2:

3.6

(3)1/2:

1/3和2:

3

(4)1/4:

1/6和1/8:

1/12

3、解比例。

5:

x=10:

157.5/1.5=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