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733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docx

浅谈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应对危机的主要财税手段解析

2.税收手段

3.国债手段

4.采购手段

5.转支手段

三、从危机应对看我国财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权力行使问题

4万亿的投资计划

4万亿的投资计划,与采购调控权也密切相关4万亿的投资计划

(三)透明度问题

(四)程序保障问题

(五)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问题

四、推进财税法的有效发展

五、财税法的有效发展与财税法研究的深化

(二)信息披露理论

(三)情势变更理论

(四)财税调控理论

六、结论

注释

正文

关键字:

危机应对/财税法问题/有效发展

内容提要:

我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所采行的大量财税政策成效甚为显着,但在财税的立法体制、权力行使、透明度、程序保障、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却存在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财税法的有效发展,必须系统解决;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尤其要求加强财税法领域的风险防控、信息披露、情事变更、财税调控等理论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财税法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是当代各国最重要的主题。

一国的发展必须遵循规律,在整体上关注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地防范和化解各类危机,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发展;同时,一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因而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撑,而财政的法治化水平,则直接关涉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影响人民的福祉和人权的实现。

由此可见,对于一国的发展不仅应关注其协调性、有效性,还应关注其与财政法治、人民福祉等方面的关联性。

从发展的协调性和有效性来看,如何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类危机,无疑是持续性的重要问题。

2008年以来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积聚的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有效发展,还可能引发政治、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的危机。

面对危机,只有临危不惧,相机而动,辨证施治,才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普遍采行多种经济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尤为重要。

大量的预算支出、税收减免、国债增发、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运用,使财政政策在危机应对方面居功至伟。

而上述各类财税手段的施行,则离不开财税法的有效保障。

由此便产生了危机应对与财税法治、人民福祉等方面的内在关联。

事实上,基于法定原则,在预算、税收、国债等诸多领域,都需要严格依法行事,即使危机时分亦不得例外。

正因如此,在各国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财税法的调整备受重视,财税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但与此同时,基于危机应对的应急性等诸多因素,背离法治精神的各类问题亦可能发生,从而使财税法制建设潜伏隐忧,如不及时调整,便可能形成财税法发展中的危机,影响财税法的有效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类财税手段,探讨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财税法的有效发展问题,强调在危机应对方面不仅要关注经济的有效发展,[1]还应重视化解危机的各类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尤其是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和相关立法,更应符合法治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财税法的宗旨。

此外,本文还强调,危机的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有助于财税法研究的深化;同时,财税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助于促进财税法的有效发展,并有利于危机的防范和化解。

因此,本文还特别提出了深化财税法研究应当进一步关注的若干财税法理论。

二、应对危机的主要财税手段解析

在应对金融危机、财政危机以及整体上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广泛运用了财税手段,特别是预算支出和税收减免的手段。

从我国的情况看,应对危机所运用的主要财税手段,包括预算手段、税收手段、国债手段、政府采购手段、转移支付手段等。

对于这些手段,可以作进一步的具体解析1.预算手段。

危机发生后,我国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预算支出,以通过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国家推出的在两年时间内投资四万亿元的计划,曾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同美国提出的七千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一样,都是应对危机的直接而重要的手段。

2.税收手段。

我国为应对危机而实施的税收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择要枚举第一,在税率调整方面,国家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调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为0.1%;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实现引导消费的目标,调高白酒、香烟的消费税税率,等等。

此外,国家还调整了一系列的“准税率",如在增值税领域,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调低为3%,同时,调高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出口。

第二,在税基调整方面,

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或扣除范围,同时,进行成品油的“费改税”,等等;第三,在税收优惠方面,实施了大量的减免税,如对个人所得税中的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等等。

3.国债手段。

国债手段早已成为应对经济波动的重要措施,我国在2007年就决定分期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

此外,在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相当部分资金来自国债的发行。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赤字的弥补,还是对内需的拉动,国债手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采购手段。

政府的公共采购,直接影响到广大市场主体的利益,以及市场整体的繁荣和复苏。

采购手段的运用,不仅关系到微观主体的权益,也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本国经济的发展,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是否可以优先采购国货,采购的规模、比例、数量如何等等,不仅是国内法上的重要问题,甚至还涉及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协调。

5.转支手段。

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虽然同为预算支出的重要形式,但其性质、领域等毕竟不同。

在危机应对方面,既要有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的政府采购,也要有最终对广大居民的生存和消费产生重要影响的转移支付。

因此,国家在社会保障和相关补贴等方面的转移支付,是应对危机、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国政府已经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很多。

仅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就提出了拟投入8500亿元的计划。

此外,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的提高,以及保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等方面,都需要国家的大量投入。

上述几类手段,都是非常直接的财税手段。

其实,其他的许多政策工具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财税手段有关。

例如,为了应对危机,我国提出了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10]这些规划的出台,看似产业政策或规划手段,但其中大量涉及财税手段的支持。

即使是货币政策,也需要与财政手段相协调。

可见,财税手段对于应对危机确实非常重要。

从上述简要列举的各类手段来看,我国应对危机所采行的财税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涉及预算、税收等基本手段,也涉及其它的辅助性的手段;既涉及直接的财税手段,也涉及融入其它经济政策中的间接的财税手段。

因此,对于各类财税手段的具体运用及其化解危机的重要作用,还需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在强调法定原则的情况下,上述各类财税手段的采行,都离不开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上述各类手段的运用过程,同时也是财税法实施的过程。

因此,透过上述各类措施的确定和实施,不仅可以看到财税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更能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探寻其未来完善的基本路径。

三、从危机应对看我国财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考察上述为应对危机而采行的各类财税手段,可以发现我国财税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对此已有人予以关注,但学界和实务界仍需进一步予以梳理和深化。

目前,我国财税法制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下列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立法体制问题

财税立法体制问题是人们探讨多年的老问题,但也是历久弥新的重要论题,其核心是财税立法权的配置问题。

依据严格的法定原则,按照“法律保留”和“议会保留”的要求,财税立法权应主要由立法机关行使,政府经由法律或立法机关的授权,方可行使部分财税立法权,且不应成为财税立法权最重要的享有者。

即使考虑现实的调控需要,以及危机的应对等问题,并因而提倡“动态”的法定原则,也必须注意对政府财税立法权的限定,口1]这样才能使财税法上的法定原则既能保持其合理内核,又能与时俱进;既能够解决经济生活中亟待处理的问题,又能够符合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

从危机应对所采取的各类手段来看,政府在财税立法权方面的强势地位非常突出,这与历史上政府立法权过大,以及现实中应对危机的需求急迫均有关联。

无论是税收减免的安排,还是税基、税率调整等,各类课税要素的变动,本来都应实施“法律保留”,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影响,实践中往往由国务院甚至其职能部门直接操作。

长此以往,财税法的有效发展必受影响。

因此,尽管为应对危机而采行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经济上的合理性,但有些措施是不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的,不能将其长期化、固定化。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立法体制的问题,明确界定和配置相关主体的立法权,并确保依法行使,才能更好地推进财税法自身的发展。

(二)权力行使问题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采行的各种财税手段,涉及多种权力的行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预算支出权、预算调整权、税基税率调整权、税收优惠决定权、国债发行权、采购调控权、转移支付权,等等。

上述权力的配置,在立法上已有基本规定,但在具体行使时,却可能存在越权、滥用权力等问题,导致某些主体的权力行使不充分、不完整、不及时,并因而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在上述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要增加支出1.18万亿,由此使原来收支较为平衡的预算失衡,导致中央预算的赤字大增,从而涉及巨额预算调整。

由于4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此巨大,且涉及两年共计1.18万亿的预算调整,因而无论是从重大投资计划的角度,还是从预算调整的角度,都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其预算调整审批权进行审批。

但实际情况却是此次投资计划的出台和预算调整,仅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并未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其在权力行使上的问题是显见的。

这也是4万亿投资计划推出不久,即在法律上广受诟病的重要原因。

其实,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能够及时、充分地行使预算调整的审批权,则可使如此重要的危机应对措施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并由此得到更好的遵从。

4万亿的投资计划,同国债发行权的行使也有密切关联,毕竟在因扩大预算支出而使赤字大增的情况下,国债必然会成为弥补赤字的至为重要的手段。

如前所述,早在2007年,我国就决定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因发行规模大且跨越数年,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专门予以审批,[12]从而至少在形式上符合国债发行审批权的行使要求。

通常,依据国债法定原则,为了更好地体现监督,所有的国债发行,无论是否是用于应对危机,都应由国家立法机关行使其国债发行的审批权,政府部门不得越权自行批准,否则即违背宪政的基本精神。

4万亿的投资计划,与采购调控权也密切相关。

国家制定巨额投资计划,就是为了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恢复经济,而投资计划的重要实现形式则是政府采购。

由于政府采购向哪些领域倾斜,以及国货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等,会影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产品销售以及经济复苏,因此,采购调控权同样非常重要。

4万亿的投资计划,只是我国应对危机的一类手段,其中涉及的诸多财税法问题,特别是权力行使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例如,对于上述的预算调整审批权,我国《宪法》和《预算法》的规定非常明确,但却存在权力主体行权落空或行权不到位的问题。

又如,国债的发行审批权同样应由立法机关来行使,并且在历史上已由其行使,但在应对危机时似乎行权不畅。

至于上述的采购调控权,则在总体上尚未完全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权力来对待,因而还缺少宏观或整体上的行权机制。

而这些不足,无论是对于整体的危机应对,还是对于经济的有效发展,最终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我国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诸多税收措施,包括所谓的结构性减税、增值税转型、消费税调整、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的税收安排等,涉及税收优惠决定权、税基确定权、税目税率调整权等财税法上的重要权力。

对于上述权力的行使,税法已有基本规定,但在具体行使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前所述,目前这些权力主要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行使,尽管便于及时应对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但与法治精神的要求则相距甚远。

此外,由于经济危机使税收减收因素增加,而税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