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72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docx

四年二班最美少年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太和区小学四年二班“最美少年”李紫萌同学事迹材料

李紫萌,太和小学四年二班的宣传委员。

她热爱学习、积极奋进,时刻严格要求和衡量自己。

自入学以来,她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

她性情温和,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

在家里,爸爸妈妈工作忙,她就主动做起了“小当家”,照顾年老体弱的奶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学校,她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对于学习困难同学,她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班里的李迪同学学习成绩差,她就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给李迪讲题,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

李迪的成绩提高了,她比自己得了一百分还高兴呢!

她还是老师的好助手。

上学期,王老师外出听课,代课老师不熟悉班级情况,她就主动承担起看自习的任务,检查同学的作业情况,给家长打电话汇报同学们的在校表现,上下课时组织同学们有序地上下楼……像个小老师一样,领导老师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她有着执着向上的追求。

对待学习,她一丝不苟,并有一股可贵的钻劲儿和韧劲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她追求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喜欢书法、画画、最喜欢读书。

正因为此,她的日记多次作为范文在班级交流,所写的日记《快乐的中秋》、《寒假里最快乐的一件事》等在班报上发表。

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口头作文比赛,成绩优异。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相信,李紫萌同学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走的更远。

 

“我努力,我成功”

     ——太和区女儿河小学四年一班刘畅同学事迹材料

刘畅是四年一班的小干部,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虽然进入小学阶段还不到三年,但是她勤勤恳恳地为集体,为同学服务,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作为值日小班长,她认真地帮助老师进行班级的管理,与同学团结协作,友爱奋进,共同营造优良的班风。

每天她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带领全班同学认真地早读,不用老师操心;课前,她总会帮助老师分发作业。

对老师交给的任务,她总能做得井井有条。

如每天督促同学佩戴红领巾、校牌;协助老师管好班级纪律;指导其他小干部检查卫生、安全等情况。

她是班干部,学习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从不买零食,不乱扔东西,不随地吐痰,在劳动中总是率先垂范。

在学习上,她勤奋刻苦,踏踏实实,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质疑,认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成绩优异。

在课余生活中,她兴趣广泛。

不断努力前进,追求更高的目标。

她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在学习中,有些同学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她就会主动帮助。

由于她待人真诚友善,同学有不解的地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她。

她热情大方,与同学和睦相处,是同学的知心伙伴,也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我努力,我成功”一直是她的座右铭,愿她不改初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换位   沟通   感化

   ——一个“特殊”学生教育的案例分析

女儿河小学王妍

摘要:

独生子女的优越感,父母的纵容和溺爱,让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 “特殊”学生,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违反了学校和教师所限定的规范和准则,许多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课堂上好动,较易亢奋,尤其是在群体当中,会做出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

本文就从一个“特殊”学生的个案入手,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并通过教师的换位思考,采取综合性措施,促使其逐渐转变。

关键词:

特殊学生个案分析   辅导对策

一、个案分析

1、个案自然状况

顾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顾某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在教室内到处爬,在桌面上、墙上乱画,到同学的座位旁拿别人的东西,拿剪子剪同学的头发和衣服,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写,一分钟都没办法安静。

课间操时,要么在队伍中穿梭,要么躺在地上。

课间活动时经常伤害他人,拿着铅笔和尺子打闹,入学一周不到就将班上的同学都打了个遍,其中一个孩子被其推到黑板角上,撞破了耳朵,发生了流血事件。

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告他的状,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根本不能倾听,无法集中注意力,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无法与其交流,如果训斥,则咬牙切齿,眼睛翻白,不予理睬,让人束手无策。

 2、家庭生活背景

父母都是靖江人,属于外来务工家庭。

父亲在饭店做厨师,母亲推销白酒,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

小的时候和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对男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无任何约束和管制,什么都玩,什么都敢干,三岁时就曾经从一米多高的草堆上跳下,不知道害怕,也不注意自身安全,肆意妄为也让他自己伤痕累累。

家长对其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很少关心,是那种典型的“自由生长”。

二、个案指导对策

根据顾某的情况,我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

(一)换角度去衡量和评价

首先对顾某进行细心的观察,学校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课堂上、活动中的表现,对同学、老师的态度,语言交流的情况等等。

不给他预先定位,换位后用儿童的视角改变心态去看,发现顾某偶尔也有一些闪光点:

教室的地面上有张废纸,老师刚一开口,他就主动捡掉了,表扬了一下,脸上就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带同学跳窗台,老师询问的时候不撒谎,坦然承认;别的同学游戏时,他去捣乱,只为了让别人带他玩……种种迹象表明:

顾某的内心也是很孤独的,他的某些行为属于无意识的,是长期的不良行为习惯所致,只要细心诱导,应该会有所改变。

(二)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为了对顾某进行引导和教育,我首先和家长进行沟通。

先是电话联系,家长并不是很配合,对老师的不信任导致敌对意识较强,认为他们的孩子就这样,不知道怎样配合。

又耐心地找其母亲面谈,要求家长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不要将孩子放在小餐桌,任其自由发展,但家长的回答是:

为了生活,要工作,没办法做到。

因此向家长提议,放学后帮其托管顾某,希望家长晚些再抽时间来接孩子,让老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个月以后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开始配合对顾某进行思想、心灵的交流:

顾某弄脏了教室的墙壁,母亲没有责打,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刷墙,边刷边跟孩子讲道理,让其知道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顾某在厕所将其他同学的裤子弄湿,电话联系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换下同学的裤子带回家清洗;对顾某多批评少动手。

这样先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陌生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

虽然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会采取些打骂等过激行为,但他们都是非常爱儿子的,而这一点,顾某却毫无感觉,因此,我建议其父母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并以此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辨别事情的好坏。

同时,我在与顾某家长谈话时,要求其重视孩子思想品质的发展,鼓励他多与积极上进的同学交往;严格控制物质上的刺激;多与学校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

(三)耐心交谈,真诚感化

耐心交谈是我采用的基本策略。

学习生活中密切关注顾某的一举一动,除了定期找他谈心,我还像一位唠叨的母亲一样去时刻关注他,让他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

如:

进校不向老师问好,提醒他;不注意卫生进行批评;衣服没穿好,帮其整理好;走廊奔跑摔倒了,赶紧拉他起来,看看是否伤到;在教室里打闹、在地上爬,就给他讲不注意安全的危险,让他知道这样做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心中产生害怕之意……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改正缺点。

只要有点滴小进步,我都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也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我还给他讲努力学习的故事,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自信。

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他对我开始信任并依赖,当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老师更喜欢。

”等等时,他开始学会了自控。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信,纠正行为。

1、用爱心去温暖

我引导班集体中的小伙伴多看顾某的闪光点,为他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

特意安排一个自控力较强、好学上进、乐于助人的班干部做他的同桌。

这样,当他课堂上坐不住时及时提醒他,学习上有困难时,能热情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在潜移默化中,让他逐步感受到交好朋友的快乐,帮助他学会与人交往。

2、用信心去期待

课堂上,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顾某回答,当他答对了,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让他知道只要努力,他也会很棒的。

课后,我手把手教他学写字,当他也能模仿着把一个字写正确时告诉他老师有多高兴,相信他一定能战胜困难,把学习成绩赶上去。

慢慢的,顾某在课堂上能坐得住了,偶尔也能主动地写一些简单的作业了。

(五)激励个体的自强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1.发掘闪光点

每一颗星星在天空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作用。

成长困难生的自卑之处就在于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顾某也是这样。

通过了解,我明显感到顾某不知道自己的长处,更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

为此,我特意组织学生为他寻找优点。

大家争相发言,指出他的优点,如爱劳动、性格活泼、爱帮助人……听了大家的发言,他非常激动。

我趁热打铁,鼓励他在发扬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为班级荣誉而努力。

2.培养自信心

在课外活动中,我发现他齐步走很精神,就让他做班级的领队,更多地为他提供表现机会,帮助他找回自信。

“上操了,赶紧排队!

”“你怎么还没排好?

”原本不会排队、不会走路的顾某现在正在神采飞扬的教育别人呢,此时的他充满了自信。

在课外活动中的顾某已经变了一个人,班级活动中也更加积极。

3.激发荣誉感

结合学校的常规检查,我让顾某负责看班级常规记录情况,告诉我班级常规的扣分情况。

“眼保健操扣了一分。

”“教室卫生扣分了。

”……每当顾某向我汇报时,就告诉他“你眼睛睁着做操,当然要扣我们班的分了。

”“书包和作业本摊了一地,如果我是值日生,也会扣分的。

唉,我们班始终都比不过其他班喽!

”“我下次好好做操,把东西都整理好,肯定不会被扣分的。

”就在顾某说了这句话的第二天,他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

“老师,我们班一百分!

”无比的兴奋,自豪溢于言表。

荣誉感被激发了,自控力也增强了。

四、结论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情感交流后,顾某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

课堂上虽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已经不再下位,影响其他同学;文明习惯也初步形成,见了老师会主动问好;教室里、走廊上、操场上……只要看见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排队做操、放学都不会再在队伍里乱跑乱撞;课间活动不会再去和同学打闹;对老师的口头提醒能及时改正,虽有反复,但有一定自我约束力了;有了一定的上进心,通过不断举手回答问题,希望被评为“小老师”。

顾某的改变让我感到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天生其人必有材,天生其材必有用。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每个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抱有信心。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每个人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以同样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终点。

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

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面对差异,在承认和正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研究差异,设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使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出发点和原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学中进博中胜

 

一、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

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要求。

就每个学段的要求而言,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段目标中都分为相同或相似的几个方面阐述,但随年级提高要求有所不同。

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例,第一学段的要求是: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各项要求是一个分层次、分项目、纵横联系紧密,逐渐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体系。

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

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才能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的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并按学段分别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和“重要的”;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当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

课程标准这样的陈述,不但将数学学习“过程化”,而且让我们明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内容”就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我们只有明确了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才能准确、科学的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准确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

在日常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备课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问题。

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部分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

3.有些教师备课的时候,先写好了教学过程,反过来写教学目标,甚至于有的教学过程是自己原创的,但是教学目标却复制了教学参考书上的。

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没有计划性,又没有可评价性。

4.不能清楚具体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用于表述教学目标的词语没有可测性,没有细化,只是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要求笼统地书写一遍。

5.教学目标还停留在陈述教师行为层面,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能力、情感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行为。

6.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却将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项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本身就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本地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针对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

“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

“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针对性强。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格式要规范。

在表述的对象上应该统一,不能其中的一条目标是以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如“使学生……”,另一条却以学生的角度来描述,如“经历……过程”。

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中应该能基本反映出本节课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用词要慎重。

既要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又要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目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和探究”等,只有明确了每一个词的含义,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预设制定教学目标。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目标的制定为例。

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显然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

(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

(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这样确定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条件。

新数学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这无疑给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留出较大的空间,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教师在理解教材时还有诸多的问题。

有的不能体会教材中所暗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直白,没深度,只是按照教材所示的情境、例题上演一节“教材剧”;有的没有真正体会情境创设的意义所在,情境游离于教学内容;有的对教材要求学生经历的数学体验过程不理解,追求“速成”;有的名为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有的对算法多样化体会不明,认为“多样化”必须“样样化”,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在学什么;有的对教材中的习题设置目的不明确,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呈现顺序“依次道来”等等。

那么如何分析和处理教材,让数学教学更有实效呢?

(一)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用意

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获得对数学的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教材体现了“直观认识——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认识特征(识别、作图、想象)”的过程,设计了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多种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再经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进而再辨认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轴对称图形、摆出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如此编排体系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由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提高数学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与文本对话,进行深度开发

1.分析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目的性

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都有它的目的性,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教材提供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本班实际我们应该创设什么情境?

探究过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教材中的习题设计想体现什么?

比如五年级下册的《分数除法

(二)》,教材设计了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为什么教材选取了分大饼而不是别的东西?

——圆的大饼不仅可以较好的体现平均分,而且画起来比较简单,可以有利于学生通过画一画这一图形语言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渗透利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的学习方法。

那为什么要从4张大饼开始分起?

——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体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等等。

教师只有自己对教材内容和设计编排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

2.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更注重对如何研究数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低年级“数的认识”中的“集合思想”,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分类思想”;在高年级“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转化”的思想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读懂教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深度、有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了合理的学习方式。

大多是自主式和探究式。

尽管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获得知识,但是对不同领域的内容,探究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数和代数领域侧重于结合生活经验,从算法多样化的角度探究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领域侧重于通过对直观学具的摆、拼、画、摸、拆等动手活动,在观察与思考中体会几何图形的特点;统计与概率侧重于通过实际的调查与实验,结合具体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而实践与综合应用则侧重于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说不同领域的学习方式也会略有不同。

四、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探究新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最后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

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结合生活实例,引出为什么要学它)——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以学生为主,探究它是什么)——综合应用,巩固新知(通过解决问题,说明学它有什么用)。

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小循环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师们都知道创设情境这个理,也在想办法创设情境,但是由于对情境与数学的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致使情境流于形式。

1.不管本地实际,直接照搬教材所提示的问题情境。

更有的老师上课伊始让学生打开教材看主题图。

这样一来教材中所提的问题、所提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就一目了然,学习因没有悬念而缺少思考。

2.不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情境。

情境内容背离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缺少现实意义。

比如,六年级的老师还在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农村的老师让孩子们计算汉堡和肯德基的价钱。

3.情境与教学内容没关系,牵强附会,追求形式化。

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玩具请到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每到一个环节小动物玩具都会出来和大家对话,所谓情境基本是:

小动物加例题、小动物加练习等。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孩子们更多的在想小动物什么时候出来呀?

真正吸引学生的是玩具,而不是学习活动。

4.创设的情境有的过度夸张、奢华。

把多媒体动画、时髦的活动、动画片搬到课堂上,情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进了情境,却长时间出不来。

只记得有趣的活动,却忘了数学问题。

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5.问题情境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