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628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docx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月经病]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月经病的辩证重在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局部症状。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

月经治本大法:

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整冲任等。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经早。

相当于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的月经提前。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清经散治经先期,地芍黄柏地骨皮,丹皮青蒿茯苓下,热去血安病方愈。

3)肝郁化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西医学的月经稀发,可参照本病。

1)肾虚型:

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衍期,经乱”

#伴有月经涩少,日久形成闭经;

#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则易发展成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可按本病治疗。

1)肾虚型:

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熟地参山五味子,远志山萸草菟丝)

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转归:

闭经,崩漏

四、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

功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症及宫内节育器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治疗:

经期固冲止血为主,平时治本以调经。

慎用温燥动血之品。

月经过多可发展为崩漏

五、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者,称~

1)肾虚型: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

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

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称~。

月水不断。

西医:

排卵性功血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宫内节育环等导致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治疗。

治疗原则:

固冲调经为大法。

重在缩短周期,以经期服药为主。

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参芪术草加升麻)

2)虚热型: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

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棕蒲四物陈素庵,丹皮秦艽仲泽兰。

七、经间期出血: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

西医学的排卵期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

此期为由阴转阳,由虚至盛的时期

1)肾阴虚型: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知母三地麦草芍)

2)脾气虚型: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

[辨证要点]

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痛及腰骶多病在肾

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痛剧——热证

冷痛,得热则舒——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

临床上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治疗原则]

治疗分两步: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1)肾气亏损型:

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

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急症处理]

1、田七痛经胶囊3~6粒

2、痛经丸6~9克,日1~2次,临经时服用。

3、麝香痛经膏,穴位外贴,取穴:

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敷贴,每次选1~2穴,每穴一片,1~3天更换。

4、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肌注。

也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入布洛芬(芬必得)400mg,每日4次,或酮洛芬25~50mg,每日4次。

5、针灸

体针:

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地机

耳针:

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肾上腺等。

九、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诊断要点]

病史:

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病史,反复刮宫病史,产后出血病史,结核病史,口服避孕药及减肥药病史。

症状:

同“定义”;排除生理性闭经。

妇科检查:

内外生殖器的形态、发育情况。

辅助检查:

B超、CT、MRI、子宫造影及性激素检查等。

(对女子14岁后,第二性征尚未发育、月经仍未初潮者,应予检查)。

(一)肾虚证

1.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肾阴虚证:

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

3.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九

(二)脾虚型:

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

(三)血虚型:

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汤

(四)气滞血瘀型: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

(五)寒凝血淤型:

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

(六)痰湿阻滞型:

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丹溪治湿痰方

十、崩漏:

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出血量多,来势汹涌——崩

出血量少,淋漓日久——漏

崩漏的特点:

#周期紊乱

#经量多而不能自止,或淋漓半月以上

#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妇科急症中最常见之血症

<素问.阴阳别论>:

“阴虚阳搏谓之崩”

<金匮要略>“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诸源>列“漏下候”“崩中候”和“崩中漏下候”

<丹溪心法附余>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傅青主女科>“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

【诊断要点】

病史:

结合年龄和月经史,有无崩漏史。

有无服用避孕药和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等,有无生殖器炎症、肿瘤和内科出血史。

症状: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出血时间超过14天以上,甚至数十天不等。

妇科检查:

1、经病出血--子宫、附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癥瘕出血--可发现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3、炎症出血--子宫肌炎等。

实验室检查:

1、卵巢功能测定---经病出血

2、血液分析---炎症出血

3、AFP、CEA、CA125、EMAb等测定---癥瘕出血

4、B超、CT、MRI、宫颈刮片以及宫颈、宫内膜组织检查等

【鉴别诊断】月经不调、经间期出血、妊娠病下血、生殖道肿瘤、生殖道炎症、生殖道损伤、全身性疾病。

辨证要点:

根据经血.脉证.体质分寒热虚实;久崩多虚,久漏多瘀.

治疗原则:

按病情缓急.轻重.出血多少.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一)肾虚型

1.肾阴虚证: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

2.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

(二)脾虚型:

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

(三)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冲汤(清热固经方三地,芩栀胶藕棕牡蛎,龟板甘草兼加入,实热崩漏总能医。

(四)血瘀型:

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

***塞流即是止血。

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

治疗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

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塞流,澄源两法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

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解脾益肾以善其后。

功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和有排卵(黄体功能不全,黄体萎缩不全)

【中药人工周期】

经后期——滋阴养血

经间期——补肾活血

经前期——平补阴阳

经期——行气活血

十一、经行吐衄: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又称“倒经”,“逆经”。

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

1)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

2)肝经郁火:

疏肝泻火、降逆止血—丹栀逍遥散

十二、经断前后诸症: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

1)肾阴虚型:

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型:

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带下病】: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

首见《素问骨空论》

病因病机:

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是内在条件

核心机制:

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1)脾阳虚: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

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

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妊娠病]

妊娠病:

在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治疗原则:

*胎元正常—治病与安胎并举

(治病安胎或安胎去病)

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I)补肾为固胎之本

(2)健脾为益血之源

(3)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佐以清热。

*胎元异常—下胎以益母

(胎元不正、胎堕难留、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疾不能继续妊娠

一、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又称“子病”,“阻病”“病儿”

主要机理: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1)胃虚: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温胆二陈苓竹茹,芩连麦枳生姜芦)

3)痰湿: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终止妊娠指征:

温度升高38℃以上,心率超过120次/分,出现黄疸,尿蛋白持续阳性.

二.妊娠腹痛:

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称~又称胞阻

1.血虚型:

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

2.虚寒型: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型:

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

4.血瘀型: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受胎丸

转归预后:

胎漏,胎动不安

三。

异位妊娠: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

两者的含义稍有不同。

中医无此病名,但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本病约95%发生在输卵管。

病因:

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

本病的实质:

少腹血瘀实证

输卵管妊娠的变化与结局:

^输卵管妊娠流产:

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输卵管妊娠破裂:

输卵管峡部妊娠

^继发性腹腔妊娠:

流产破裂后胚胎存活

【诊断要点】

1.病史:

停经史及早孕反应,但20%-30%的患者无明显停经史。

2.症状:

(1)腹痛:

早期可有一侧下腹隐痛;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剧痛.

(2)阴道出血:

阴道不规则流血。

(3)晕厥与休克

3.检查:

(1)一般情况:

出血较多时呈贫血貌,大出血时,面色苍白,脉快而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体温一般正常。

(2)腹部检查:

有内出血时,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患侧为甚,但腹肌紧张较轻。

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3)妇科检查:

未破损前:

子宫略大而软,附件区可能触及胀大的输卵管及有轻压痛。

已破损后:

阴道后穹窿饱满,有触痛。

宫颈举摆痛,子宫稍大而软,出血多时子宫有漂浮感。

一侧附件可触及包块,其大小、形状、质地常有变化,边界多不清楚,触痛明显。

(4)辅助检查:

血/尿HCG;B型超声;诊刮+病理;后穹隆穿刺术;腹腔镜检查术等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不典型者易误诊。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是“少腹血瘀”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辨证治疗的重点是动态观察治疗。

中/西医治疗异位妊娠优势:

1.有效性;2.灵活性;3.副反应;4.资源与效益。

二、胎漏: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又称“胞漏”“漏胎”

病因病机:

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1)气虚型:

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

1)肾虚: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

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

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

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

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又称“数堕胎”

1)肾气亏损型:

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型:

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妊娠肿胀: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也称“子肿”,“子气”“皱脚”“脆脚”

1)脾虚:

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

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

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妊娠眩晕: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或伴有面浮肢肿,甚则昏眩欲厥,称~。

也称子眩,子晕。

1)肝肾阴虚: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2)气郁痰滞:

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3)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八珍汤

七、妊娠痫证: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

也称“子痫”

1)肝风内动型:

养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痰火上扰型:

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产后病]

n.产妇在产褥期(产后6w)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产后病”产后7日内称“新产后”

发病机制:

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

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

三是外感六淫,饮食房劳

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验津液之盛衰

乳汁行与不行,饮食多少--胃气强弱

三病:

痉、郁冒、大便难

三冲:

冲心,肺,胃

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治则:

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

产后常脉:

虚缓平和

一、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通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又称“产后血运”

1)血虚气脱型:

益气固脱-清魂散

2)血瘀气逆型:

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又称“儿枕痛”。

西医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

1)血虚型:

养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型:

温经活血,祛瘀止痛-生化汤(芎归桃草炮姜)

3)热结型:

泄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皮汤

三、产后身痛: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者,称~

1)血虚:

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

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四、恶露不绝

1)气虚:

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

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五、产后发热:

产褥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

特点:

发热持续、小腹疼痛、恶露异常

1)感染邪毒: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

 ①风寒-荆防四物汤+紫苏

 ②风热-银翘散

 ③暑热-清暑益气汤

3)血虚型:

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

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

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

3)痰湿:

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4)毒热:

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

二.不孕症

1)肾虚型

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证: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郁型:

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3)痰湿型: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型:

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

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

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方剂索引]:

1.清经散:

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2.两地汤: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

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

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

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

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