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61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docx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

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

陈海宏/肖华锋

摘 要 从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但二战爆发,只是50来天,法军便被德军打得溃不成军,战败求和。

法国便又经历了从亡国到民族复兴直到战胜德国这样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

其中教训主要是:

指导思想的错误;错误的绥靖外交;军事建设的失误等。

关键词 戴高乐 “自由法国” 维希政府 马奇诺防线

  

    从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

但百万法国大军在短短几十天便被法西斯德国打得溃不成军,战败投降。

法国又经历了从亡国到民族复兴直到战胜德国这样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

这是法国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

        一、停滞落后的军事思想

    一战后,法国在制定战略时一直以德国为假想敌。

法国从19世纪以来的历史经验中得出教训和结论:

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大对手。

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德意志民族精神是顽强的,德国具有强大的工业潜力及强烈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会很快崛起,重新威胁到法国的安全。

法国军政界许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到这一点。

1919年福煦评论《凡尔赛和约》带来的不是和平,只不过是“20年的停火”而已。

名将霞飞则力主加强法国北部、东北部边境的防务,防止德国再次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

但无人理睬他们的先见之明。

到了1934年,外长路易·巴尔看出了纳粹的危险性,主张早日扩军备战,并在欧洲建立抗德联合阵线。

但他死后便没人再提他的这一计划。

    二战前,法国军界还有一些人士对未来的战争方式尤其是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战争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

法国“坦克之父”埃蒂安纳便较早地认识到坦克巨大的战略价值和强大的战术突击性。

1921年他指出:

坦克是未来陆战中的主要武器,在有飞机与之配合时,更能发挥威力。

“不久的将来,坦克不仅会动摇战术的基础,而且将动摇战略的基础,而在这之后,便会动摇一切现代军队的组织的基础。

(1)他提出一个计划,建立一支独立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该部队拥有10万人,4000辆坦克和8000辆卡车,可以对敌人的进攻予以快速反击,并能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将其击溃。

另一个主张建立装甲部队的是戴高乐将军,1933年他便倡导建立装甲部队。

他说:

“内燃机装甲化以后所具有的威力和打击力量,使得战争的步调随着它的行动而改变。

”他认为“六个第一线师,一个完全摩托化和部分装甲化的轻装备师就能组成决定胜负的兵力。

”这些部队由空军配合作战。

他还设想组建一支3000辆坦克组成的突击力量在50公里正面突破敌人的防线,在空军配合下彻底撕裂敌人的防线

(2)。

其主张得到了雷诺总理支持,但在议会中却无人支持。

1935年,法军情报部门也就德国大力发展坦克部队和俯冲轰炸机向法国发出了警告,但也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之所以这样,主要背景是:

一战的惨重伤亡给法国人民心中造成了深深的创伤。

战后法国人民害怕再发生战争,坚决反对扩军备战,寄希望通过“和平”和裁军来避免战争。

20年代长期任法国总理兼外长的白里安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他称:

“法国的贫穷经受不了新的战争冒险。

”(3)因此他全力推行以“和平主义”和“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处交政策,参加国际裁军会议,促成了1927年国联“非战公约”,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和《洛迦诺公约》,1928年还制定了“白里安—凯洛格公约”,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进入30年代,法国也和英国一样,奉行了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主义战略”。

    “和平主义”和“绥靖”思想必然导致军事思想的落后。

法国这期间的军事思想远远落后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战略战术上。

“停滞已成为最高统帅部智慧的最高形式了。

”(4)利德尔·哈特称“法国军事思想落后了20年”(5)。

主要表现在战略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

1938年贝当称:

“迄今为止,仅就地面作战而言,每一项新发明给防御者带来的好处,一般地说,总是多于给进攻者带来的好处。

”(6)他还推出“连亘战线”理论,认为“连亘战线是上次大战的一个伟大的启示,它被证明是坚不可摧的……它将继续足以应付任何进攻”。

魏刚这位一战防守名将也指出:

一战时的连亘战线从未被一方“攻破过”,这无法攻破的战线已成为“一条准则”(7)。

在战术思想上,法军统帅部也恪守一战时的战术:

先用大炮猛轰,再发起攻击,认为重炮是对付任何防御阵地的“开罐刀”(8)。

    法军统帅人物对于当时飞速发展的飞机、坦克视而不见,甚至讳莫如深。

1936年制定的战术《指导手册》中,仍强调要以一战思想为基础。

其中谈到:

“并不认为此种技术上的进步会使战术领域内迄今已经确立的主要规律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当时那些身居要职的杰出的军事领袖们在战争结束时(1918年)客观地确定下来的学说,仍应是大部队战术活动的宪章。

”(9)法军司令甘默林认为:

“战斗中步兵是至高无上的”这一格言是颠扑不破的。

“坦克对防守严密的敌阵地发动进攻似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10)。

因此法军迟迟不将坦克力量集中编制成师,而是分散到各部队,甚至逆潮流地增加骑兵和马匹。

1937年甘默林便支持骑兵总监增加战马的主张,认为5万匹还不够,还要多买。

而当时德国正组建大的坦克兵团。

议会对于雷诺组建机械化部队的主张群起而攻之,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对于空军的看法,法军也落后于时代。

如1935年,法国卢瓦尔—纽波特飞机厂早在德国人之前就生产出类似“斯图卡式”的俯冲轰炸机,但法国陆空军首要人物均不感兴趣,空军司令维勒明认为这种飞机对支援地面作战毫无价值(11)。

    由于军事思想的固步自封和保守落后,严重影响到这期间法国的军事建设。

        二、二战前法国的军备建设

    这期间法国的军备重点放在陆军上,建立了号称欧洲第一的陆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首先是根据防御战略和以德为敌的设想,法国耗费巨资修建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

该防线以当时法国国防部长安德鲁·马奇诺提出而得名。

防线从法国东部边界的隆维一直延伸到瑞士边界,由一连串的堡垒组成。

工程从1929年动工,1934年完工,共耗资2000亿法郎,占1919年至1939年全部国防费用4000亿法郎的一半(12)。

    其次是建立了欧洲第一的陆军。

历史上法国就是以陆军为主。

一战中法国陆军曾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是击败同盟国的主力。

战后,法国一方面修建马奇诺防线,一方面把军事重点用于陆军建设上。

法军一直采取平时小规模职业军队,战时大规模动员的军事体制。

平时职业正规军维持在15万人左右,其中在国内和殖民地各占一半。

为使后备役人员保持较高军事素质,法国采取了缩短服役期的办法。

1923年,法国把兵役期限从3年减为1年半,1928年又减为1年,造成士兵因轮换太快军事素质下降的问题,1935年又将服役期增至2年。

法国设想一旦发生紧急情况,8天左右便可动员100万大军。

但因长时间处于和平环境,尤其在20年代几乎没有征召过后备役人员服役,后来临时征召时因集训期过短,后备役人员素质普遍较差。

此外,法国人力资源也遇到问题:

20~30年代出生率下降,每年达到服役年龄且健康的男青年只有25万人。

1939年,法国20~30岁年轻人只有260万,而德国有650万人(13)。

    法国空军也受到轻视。

本来法国飞机性能先进,并已先于德国生产了先进的俯冲式轰炸机,但当各国大力发展飞机时,法国却在1937年削减飞机产量。

1933年至1937年, 法国月产飞机仅为同期德国产量的1/10(14)。

直到德国空军急剧扩张,法国才又制定“第5号计划”,决定增产飞机4500架,1938年月产35架,1939年月产220架,1940年达月产300架。

但德国1937年月产便达1000架了(15)。

由于中间的失误,法国空军已从1934年前的欧洲第1位掉到第4位,在德、英、意之后。

1939年9月,法国一线作战飞机仅有1735架,远未达到计划数,比德国少一半(16)。

而且飞机质量也不如德国,没有俯冲轰炸机,新式战斗机还未大批量生产。

以致法国空军司令悲观地认为:

法国空军在战时将在15天内被毁灭(17)。

    法国海军更处于“灰姑娘”的境地。

法国是传统大陆国家,陆军是基础,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法国与海外殖民地间的海上交通联系。

因此,法国重点把海军主力集中在地中海地区,因为这是法国的生命线,可以控制北非的法国属地、中东以及南欧。

并且其海军是以战列舰和大型军舰为核心。

1935年法国最高海军会议决定:

以战列舰为未来海军的基础。

由于二战前法国海军长期得不到足够资金,海军现代化迟缓,直到1939年法国海军才获得扩建现代化海军的资金。

由此,法国海军只好屈居欧洲第三位,缺点是现代化程度较低,四艘现代战列舰只完成了2艘,而且忽视了对轻型舰艇的修造。

        三、大战爆发、法国溃败与其军事力量的复兴

    1939年9月1日,二战因德国进攻波兰而爆发。

法国于9月3日对德宣战,进行了总动员。

1939年已动员了100个师,对面的德军只有5个作战师和7个后备师,且齐格菲防线还未完工。

但法军消极等待,长期按兵不动,错失了进攻的有利时机,打了一场“奇怪的战争”。

1940年5月10日,德国展开“闪电战”,德军主力在阿登山区发起进攻,正中法军防线薄弱环节。

另一支德军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发起猛攻。

由于法军战略失误,指挥不力,抵挡不住潮水般的德国坦克和斯图卡式轰炸机的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

5月20日法英联军在敦刻尔克陷入重围,20万英军(及14万法军)撤回英国本土。

6月5日起,德军乘胜追击,迅速突破“魏刚防线”。

10日意大利对法宣战。

14日德军占领巴黎,从背后配合正面夹击马奇诺防线的德军。

法军兵败如山倒。

主降派贝当16日接任总理,17日向德军投降。

22日和24日法国与德、意分别签订了停战协定。

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军队,只打了50天便战败求和。

法军损失巨大,阵亡9.2万人,受伤20万人,被俘190万人(18)。

根据停战协定,德国与意大利占领了3/5的法国国土。

法国贝当政府迁至维希,法军复员,武器交给德国。

法“维希”政府只保留10万人的“停战军队”用于维持治安。

维希政府已成了投降卖国的傀儡政府。

    尽管贝当政府投降,卖国求荣,但英勇的法国人民并没有停止战斗。

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1940年6月18日在英国发表了著名演说,他说:

“法国打输的是一个战役,但是它并没有打输这场战争。

”(19)他毅然举起了“自由法国”的旗帜,领导法国的海外领地及法军残余力量同德军展开斗争。

戴高乐6月22日宣布建立“法兰西临时民族委员会”,开始了“自由法国”的事业。

法国军事力量的恢复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法国”初期。

戴高乐正确地认识到“没有武装就没有法国”这一简单道理,为恢复法国军力做了艰苦的努力。

他在英国建立了一些培训中心,用来培训法国三军的骨干。

他建立了“自由法国学生队”,训练在英国的法国大中学生,先后五批培训了211个班排干部。

成立“法国义勇军”,主要培训女驾驶员、护士和秘书。

在坎伯雷营地,训练士官和骑兵、炮兵、工兵、信号兵、装甲兵等专业技术人员。

在英国朴利茅斯军港的旧式战舰“古尔柏号”上设立新兵训练中心和工厂、军需库。

在朴茨茅斯的比尔哈亥依木海员训练站培训海员。

还在英国建立了炮兵辎重厂和“军械处”,负责对援法物资及法军装备的维修、分配等。

英国给戴高乐的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提供后勤和训练基地及器材与设备等。

    在培训骨干同时,戴高乐还开始组建军队。

他先在撤到英国的十几万法军中征召志愿人员。

1940年6月下旬只招到几百人,但经他宣传鼓动,队伍急剧扩大,7月份便增至7000人。

8月7日,他又与邱吉尔达成了有关法国志愿人员的组织、使用和服役条件的协议。

1941年初,自由法国军队已达3万多人。

4月5日,成立了自由法国第1师。

    与此同时,戴高乐还争取海外法国领地加入到自由法国的“洛林十字旗”下。

1940年先后有法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印度的贸易站、法属赤道非洲、喀麦隆加入自由法国阵营。

但争取法属西非的努力却告失败。

此外法属北非也站在维希政府一边。

    1940年10月27日,戴高乐在刚果布拉柴维尔宣布成立“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把反攻欧洲的基地从英国迁到非洲。

1942年7月,戴高乐把“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

这时戴高乐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包括广大的海外法国侨民。

1942年7月,“战斗法国”已拥有:

在埃及有2个轻装师,赤道非洲有2万人,在中东有6000名法军及2万多本地人组成的军队,还有70万吨商船和一些战舰。

自由法国空军1941年底成立,1942年初已有4个大队,由英国提供基地和地勤人员。

    “自由法国”军队在非洲与英军协同作战,表现十分英勇。

1941年3月,“自由法国”军队数百人奇袭库弗腊的意大利军大获全胜。

在克仑战役中,一个旅的法军英勇作战,为攻占战略要地克仑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2年6月,法军一个旅在比尔哈凯姆克服炎热和缺水的困难,顶住了隆美尔的德军猛攻。

这些胜利,大大提高了“自由法国”军队的声誉和士气,也为法国沦陷区人民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更多的法国人民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来。

    在法国国内,出现的抵抗运动有法共领导的“自由射手和游击队”,规模较大。

1941年10月法共成立了全国军事委员会,1942年6月在巴黎附近建立了游击兵营。

其他党派也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较著名的有北方的“解放者”、“解放北方”、“保卫法国”、“国民军事小组”和“抵抗”五大组织,南方有“战斗”、“解放南方”等。

城市里还出现了一些游击小组。

法国抵抗运动给德国占领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7月至12月,破坏铁路、工厂148次,1941年12月一个月在巴黎便发生反占领军的谋杀行动221起。

1942年又发生破坏铁路事件276起(20)。

从1940年至1942年2月,法国共发生袭击德国占领军的事件380起(21)。

1942年11月下旬,法国共产党同戴高乐达成了关于密切合作以准备全民族起义的协议,为以后统一各抵抗运动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从盟军登陆北非到诺曼底登陆)。

从1942年下半年起,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

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英军在北非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轴心国军队开始走下坡路。

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军登陆阿尔及利亚,原属维希政府领导的北非法军决定同盟国合作。

北非法军有近12万人及500架飞机,训练有素。

根据盟军与北非法军达成的协议,由原维希政府干将达尔郎任北非高级专员及海军司令,吉罗任地面和空军司令,朱安任东部军区司令,诺盖任西部军区司令。

不久,因达尔郎被刺,由吉罗接任,成为北非最高首脑。

这样,反对德国的法军阵营出现了两支力量。

一支是英国支持的戴高乐为首的“战斗法国”,一方是原北非的法国军队,得到美国支持。

英美双方都想用自己支持的力量来扩大自己在法国及法属殖民地的影响。

但戴高乐目光远大,他看出了英美两国的用心,决心保持法国的独立性,为法国日后仍成为世界大国而努力。

他做出了巨大努力来统一这两支力量。

    1943年1月26日,戴高乐飞往卡萨布兰卡,与吉罗签署联合公报,宣布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彻底打败法西斯主义,解放法国。

6月双方共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由戴高乐和吉罗共同担任主席,还成立了联合参谋部来统一改编双方的军队。

后来吉罗逐渐隐退,由戴高乐掌握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领导权。

    由于北非法军加入,“战斗法国”军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戴高乐以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等地为基地,组织、改编和训练法国军队,并得到美国的大量军火援助,用美式装备取代了英式装备。

1944年春天,“战斗法国”军队已有正规军23万,自卫队15万人,海员5万人,空军3万人,飞机900架,海军舰队30万吨,商船120万吨(22)。

法军开始参加盟国反攻欧洲的军事行动,其中有3个师组成的第1军参加了在意大利的登陆作战。

    在国内战线,在戴高乐的代表让·穆兰的努力下,16个派别和组织于1943年5月15日联合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由让·穆兰任主席。

这是国内抵抗运动的统一战线,统一领导国内的抵抗运动。

戴高乐对游击组织进行了正规化改编,编为“内地军”。

分成技术部队和地方部队,听从戴高乐指挥。

在统一领导下,抵抗运动日益壮大。

1943年9月8日,法共领导人民起义,在法军配合下解放了科西嘉岛,消灭和俘虏德军1.2万人。

到1943年底,各抵抗组织游击队已达20万人。

    进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大反攻时期,盟军正准备在诺曼底登陆。

为准备迎接收复国土、接管政权的任务,戴高乐于1944年6月3日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法国临时政府。

    第三阶段,收复国土,直捣柏林。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胜利登陆,揭开了反攻的序幕,轴心国集团面临失败的厄运。

诺曼底登陆的第2天,戴高乐从英国向法国人民发出了战斗动员令:

“这是解放法国的战役,也是法国自己解放自己的战役。

”(23)

    法国军民奋起响应,投入这最后的进攻。

法国正规军在盟国援助下,迅速壮大。

美国共装备了法国5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提供了30亿美元的装备,包括1400架飞机,步枪16万支,机枪3万挺,坦克5000辆,炮3000门。

美国还改装了法国大部分军舰和雷达,为法国培训了许多飞行员(24)。

法国还组建了完全机械化的第一集团共7个师26万人。

不久,又组建了第2集团军8个师。

到战争结束时,法军已达130万人(25)。

空军反攻时已组建了22个大队1000架飞机。

法国海军有6艘巡洋舰和7艘轻巡洋舰在地中海作战,在大西洋有一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封锁德国海岸。

海军扫雷艇、潜艇、护卫舰等在各海域与盟军并肩战斗,还有一艘战列舰在太平洋对日本作战。

    在盟国反攻期间,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日益壮大,盟军空投了50多万件武器和4000多大型装备,到1944年8月,法国内地军已达50万人(26)。

8月28日,内地军解散,大批加入正规军,共有10万人编成7个师。

    为领导法军反攻和接管政权,戴高乐在解放巴黎后又于1944年9月9日将临时政府改为法国政府,正式接管了法国政权。

戴高乐任主席,并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

政府成立后,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法国军民将德军赶出国土,并随盟军进军德国,直捣纳粹老巢,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反攻阶段,法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内地军和抵抗运动为配合盟军登陆,广泛出击,仅1944年6月6日至7月4日便歼灭德军7900人,牵制了8个师的德军。

内地军还在布列塔尼俘敌6万。

8月23日至2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消灭和俘虏德军1万多人,解放了巴黎。

到8月底,抵抗运动已解放了80多个省。

    此外,法国第1集团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参加南部“龙骑兵”登陆的法国第2集团军有26万人。

他们为这两次登陆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军从诺曼底登陆至9月10日,共俘敌10.5万人(27)。

在逐敌于国土之外,直捣纳粹巢穴的进军中,法军也起了重大作用。

法国军队重新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占领德国的四个战胜国之一,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四、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法国又一次成为战胜国并清洗了1940年战败的耻辱,以一个军事大国的身份成为主宰战后欧洲的重要力量。

但法国的胜利来之不易,全国财富的三分之一毁于战火,毁坏了房屋200万所,死亡63.5万人(其中25万人阵亡),残废58.5万人(28)。

    法军在二战期间有惨痛的经验教训需要吸取。

作为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在开战后仅仅50天便溃不成军,缴械投降,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1.指导思想失误。

法国军政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固守一次大战的经验,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给军事技术带来的变化。

2.外交上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的气焰,推动了德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崛起。

法国一战后已正确判定了德国是其假想敌国,但在如何遏制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扩大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法国和英国一样,对德国法西斯一味“迁就”、“纵容”,委屈求和。

法国的失误首推1923年进军鲁尔区想迫使德国支付赔款,但事与愿违,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撤出,从而使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开始衰落。

其次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国采取不干涉的政策,纵容德、意干涉,结果导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法国在战略上陷入法西斯势力的三面包围之中。

法国因此而引起许多国家的不信任,导致法国几十年来建立的反德同盟分崩离析。

三是和英国一起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使法国失去了拥有几十万军队的盟国,并使德国获得了欧洲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

四是对德进军莱因区估计失误,把几千人的德军估计成几十万,吓破了胆,不敢采取坚决行动。

这使希特勒洞察了法国的虚弱及国际上的纵容,更有恃无恐地撕毁《凡尔赛和约》,加紧扩军备战。

五是在德国侵略波兰时,袖手不管。

波兰本是法国在东方的反德堡垒,两国早在1921年便建立了军事同盟。

但法国想让希特勒东进攻打苏联,背弃了同盟的义务,从而使德国打败波兰,免除了东线作战的危险,腾出手来向西进攻。

这些失误使法国一次次失去遏制德国的大好时机,“聪明反为聪明误”,法国最后自食其果。

3.军事建设的失误。

由于军事指导思想的落后,使法国在和平时期的军备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

主要表现在:

一是修建了毫无用处的马奇诺防线,耗费了一半的国防费用。

假如用这笔巨款生产飞机、坦克,那将会使法国军队增加极大的威力;二是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军事动员计划。

一战后法国从未有过一个明确的军备计划,一部“国家动员法”从1928年便开始讨论,直到1938年才获通过。

布鲁姆政府在进行改革时,一方面对飞机、坦克等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方面又减少工时,实行40小时工作周,使本已不足的军火产量进一步减少。

由于无计划盲目军事投资,甚至出现了军费花不完的怪事。

如1933年的武器信用贷款剩下59%,1934年剩下33%,1935年剩下60%(29)。

由于军备无计划,造成战时部队装备陈旧、混乱、质量差,数量也不足。

三是军事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落后。

一战后法国高等军事院校仍讲授一战时的军事思想,尤其强调防守,新的军事思想不受欢迎。

教学内容也十分贫乏,著名的参谋学院被人们形容为“一座培养宦官的学校”(30)。

军事教育的落后使法军军官素质普遍不高,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四是法军高层将领年龄老化。

贝当、魏刚等一战将领长期执掌军权,直到70多岁仍居高位。

其他将领普遍60多岁。

他们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贝当自己便说:

“1914至1918年战争以后,我的军事生涯也就完结了。

那时我的军事思想是闭塞的,当我看到新的工具新的器械新的方法时,我必定说我对它们不感兴趣。

”(31)高层领导老龄化使年青军官晋升缓慢,如戴高乐本人便当了12年上尉,37岁才升到少校。

此外,下层军官待遇也低,前途渺茫,大大影响了军心的稳定。

    法国战败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些教训是惨痛的。

但法国人民英勇顽强,富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们在戴高乐这位杰出领袖的领导下,“知耻而后勇”,把战败化作改革图新的动力,坚持斗争,重新奋起,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并肩战斗,终于重新崛起,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法西斯轴心国军队,取得了二次大战的最后胜利。

法国又以自己的鲜血和胜利洗刷了失败的耻辱,赢得了它的大国尊严和民族荣誉。

    注释:

    

(1)(4)(6)(7)(9)(10)(11)(17)(30)(31)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海南出版公司1990年中文版,第213页,第221页,第223页,第220页,第401页,第403页,第497页,第220页,第211页。

    

(2)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中文版,第7~13页。

    (3)(19)(20)(26)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