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41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简答题:

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最一般普遍的方法。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两者有没有同一性,精神是否认识物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唯物主义及三种形态。

(1)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组成唯物主义阵营。

(2)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简述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形态

(1)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2)唯心主义有两种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中国王守仁:

“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B客观唯心主义:

古希腊柏拉图:

“理念世界”;中国朱熹:

“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

“绝对精神”

5什么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辨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辨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

(3)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不会发展的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

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3)自然科学条件: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思想根源:

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符逻辑的发展成就

(6)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基础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伟大认识工具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B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特征

C高度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特征

D坚定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特征

F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充满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动力)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时代特征相结合。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即邓小平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物质和基础

1简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极其特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初物质”当作哲学上的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朴素性、缺乏科学性。

(2)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哲学上的物质,以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经不起自然科学检验,经不起唯心主义进攻。

2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1895伦琴射线1896柏克勒尔射线(铀)

1897汤姆逊(电子)1898居里夫妇(镭)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关系。

实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自然形态:

场(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

(1)物质形态:

实物(人化的自然物)

社会形态:

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2)物质结构:

宇宙——总星系——星系团——木星系群——银河系——太阳系

地球——物质形态——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核子夸克

哲学物质范畴:

共性、一般、普通、指导

(3)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观:

个性、共性、特殊基础

4简述运动级其五种基本形式和相互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由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3)相互关系:

A相互区别:

它们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它们有特定的运动规律

B相互联系:

低级运动是高级运动的基础,高级运动包括低级运动

C相互转化:

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转化,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转化

5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担当者、基础、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表现为物质运动论和外力推动论

(4)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表现为:

客观精神运动论和主观精神运动论

6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

(2)表现为三种情况:

A总体运动,局部静止,个别停止

B相对于空间位置没有发生移动

C相对于事物处在量变,没有发生质变

(3)重要意义:

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B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C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7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批判形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1)相互区别: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不变论: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诡辩论:

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8简述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2)时间的特点是:

一维性、不可逆性

(3)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4)空间特点是:

三维性、可颠倒性

9简述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2)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相互不能分离

(4)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时间、空间是客观批判唯心主义时空观

10简述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时间、空间的具体特征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表现为:

A时间、空间的观念具有相对性

B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变化而变化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D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质量、密度、引力场变化而变化

11简述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无始无终;时间的无限性是无边无际

(2)时间的有限性是有始有终;时间的有限性是有边有际

(3)两者的关系:

无限和有限相联系而存在,无限通过有限来表现,有限包含无限

12怎样理解意思的起源

(1)意识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从无机界的反应到生物刺激感应性

B从生物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动物的心理

C

(1)从动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A劳动创造人的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D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

1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

(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

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

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14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

(1)意识具有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5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答:

(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简述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答:

(1)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

(2)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证明辨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3)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A人工智能是机械、物理的过程;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C人工智能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只能接受

人的指令才能工作,人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D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7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

(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二个本原

(3)一元论有分成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4)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

(5)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之一

18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

答:

(1)科学证明:

A天体起源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

B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理论证明

D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

(2)哲学证明:

A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证明

B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证明

C普遍和特殊的统一证明

D永久和暂时的统一证明

二.论述题

1.试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两者的辨证关系是:

(A)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3)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必须尊重科学,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减少盲目性。

(B)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能消极等待,坐失良机。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物主义,又要反对不注意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宿命论、懦夫、懒汉消极无为的思想。

2.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极其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性。

(3)与是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A)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统一。

(B)它们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它们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辨证统一的

(A)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也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内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武器。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简答题

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答:

(1)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3)联系的普通性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具有多种物质,有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5)联系的条件性是指条件是同等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总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简述系统及其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

(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功能性、开放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

整体有部分组成,离开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B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相互作用: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影响整体

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答: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4)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即时间上持续性、空间上的延伸

4、简述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

B:

新事物比旧事物有优越性,因为它克服了旧事物、消极因素;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增添了新的内容,比旧事物优越

C: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

5、简述规律及其特点和层次

答: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强制性

(3)规律具有如下层次: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6、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2)同一性是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包含两方面含义: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4)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一种趋势

(5)两者是关系:

A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暂时、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B相互联系: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批判形而上学,不能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7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取讴里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C规定着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推动事物量变发生涓长,为质变作准备

B促进事物质变,使旧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

(3)矛盾既对立有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简述内因和外因及其关系

答: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部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部原因

(2)相互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起决定作用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起加速和延缓作用

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及其意义

答:

(1)矛盾普遍性有两层含义: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处处

有矛盾

B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提供了总方向,总原则,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3)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4)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据,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是科学划分事物的依据

10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

(1)主要矛盾就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就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从属地位的,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两着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主要矛盾规定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反过来影响制约主要矛盾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答:

(1)“两点论”就抓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就会犯“一点论”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抓矛盾时,首先要全力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平均使用力气,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着的关系是:

“重点论”就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

12简述矛盾转化的形式和解决的方法

答:

(1)矛盾一方克服战胜另一方,达到双方地位的转化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被新的对立双方代替

(3)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新事物

(4)矛盾可以缓和,但不能调和

13简述矛盾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辨证关系

答:

(1)相互区别:

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联系:

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共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共性统率个性,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

(4)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可以转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共性

1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1)唯物辨证法的科学体系A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二个总特征: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C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A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C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根本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15简述质、量、度的含义和意义

答:

(1)事物的质:

A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C质是内在的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D质和属性是客观的多样性的

E认识质是起点和基础

(2)事物的量A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变以及排列组合等,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量是客观的、多样的

D认识量是深化和精确化

(3)事物的度A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B在科学研究中,认识质叫定性分析;认识量叫定量分析

C在度中,质和量是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制约

D认识度具有重要意义:

做到胸中有数、掌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恰如其分

16简述量变和质变极其关系和形式

答: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微笑伟大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突变

(3)两者的相互关系:

A相互区别: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质变,部分质变: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质变中有量变,量的扩张:

旧质要素迅速消亡、新质要素迅速扩张

D相互转化:

质变体现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

的量变

(4)形式:

A量变的基本形式:

数量增减引起质变;排列组合引起质变

B质变的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17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答:

(1)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相互关系:

A相互依存:

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就没有肯定

B相互渗透:

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C相互转化: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

18简述辨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

答:

(1)辨证否定观:

A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

C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辨证的否定是事物“杨弃”,既克服又保留

E辨证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形而上学否定观A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

B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C否定是事物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D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既否定一切,肯定是决定的肯定,既肯定一切

19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3)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循环论,只看到曲折性,看不到前进性;另一种是直线论,只看到前进性,看不到曲折性

20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答:

(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几内部联系。

(3)辨证关系:

A相互区别:

现象是丰富的、生动、具体的,本质是一般共同的、抽象的;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B相互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