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33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docx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

湖南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选修4)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015·湖南怀化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

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岳忠武王祠》(明·于谦)

材料二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摘抄自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

(1)材料一中的《岳忠武王祠》一诗表明了于谦怎样的主张?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谦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

(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是怎样评价于谦的?

(6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于谦的优良品质对后世的影响或启示。

(3分)

【考点】于谦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材料一“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意思是金军南下宋王朝就迁都到浙江临安,偏居一隅,远离了都城汴梁,从此以后就再以无法收回中原。

于谦以宋朝南渡后无力收复故土为例子来讽刺主张迁都南京的人,告诫大家不要重蹈宋朝的覆辙。

“中兴诸将谁降敌?

负国奸臣主议和”是说只有奸臣才主张和敌人议和,表达自己坚守北京的决心。

第二小问背景,从材料一诗中信息可推出,这首诗的背景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明朝很多大臣主张迁都南京,以避免瓦剌大军的刀锋,即主张逃跑,而于谦力排众议,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瓦剌大军。

(2)第一小问评价,将材料二分层归纳即可。

“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可知于谦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

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的苦读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可知于谦从小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可见他为官清廉正直、光明磊落。

第二小问启示,直接从第一小问推出来即可,“启示”应回答我们该怎么做,学习于谦的什么精神,比如爱国的精神、正直清廉的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

(1)主张:

反对迁都、坚守北京的主张。

(4分)

背景: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压境。

(2分)

(2)评价: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官清廉正直。

(6分)

影响或启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光明磊落;刻苦学习,勇于进取。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但不得超过3分)

2.(2015·湖南常德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台湾,因为国民党当局同情明朝郑氏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

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汉奸卖国贼。

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

——百度百科《施琅》

材料二康熙帝任用施琅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

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防。

——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上下对施琅的评价。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说你对施琅的看法。

(9分)

【考点】施琅

【解析】

(1)根据材料“因为国民党当局同情明朝郑氏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得出国民党当局以明朝郑氏为正统,对施琅给予负面评价;根据“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汉奸卖国贼”得出民间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卖国贼;根据“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得出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进犯台湾的侵略者。

(2)根据材料二“康熙帝任用施琅收复台湾后”得出施琅是清朝收复台湾、巩固祖国统一大业的功臣;根据“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

(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防”得出施琅认识到了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性,并促使清统治者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根据材料三“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得出施琅对台湾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1)评价:

国民党当局以明朝郑氏为正统,对施琅给予负面评价;(2分)民间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卖国贼;(2分)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进犯台湾的侵略者。

(2分)

(2)看法:

施琅是清朝收复台湾、巩固祖国统一大业的功臣;(3分)施琅认识到了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性,并促使清统治者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3分)施琅对台湾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分)

东西方的先哲

1.(2015·湖南岳阳二模·32)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思想主张

【解析】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是二人思想主张的表象而非政治主张的实质,故A项错误;孔子的思想主张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是孔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答案】D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2015·湖南衡阳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8分)

【考点】克伦威尔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穷人就是坏人”可知,变化主要是由先提倡不同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主张一律论功行赏编导后来主张贫富有别,反对普选权;第二小问,“原因”应结合克伦威尔发表讲话的时代背景及目的分析。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可知其观点是:

虽然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强调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评析,指出其观点的不足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最后结合史实对克伦威尔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

(1)变化:

先提倡不同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主张一律论功行赏;后来主张贫富有别,反对普选权。

(3分)

原因:

前面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时,需要以“平等”激励民众革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阶级利益及其独裁统治。

(4分)

(2)观点:

虽然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强调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分)

评析:

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

尽管克伦威尔在革命中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但他的强权政治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同时,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

(6分)

近代世界的医学家

1.(2015·湖南怀化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37年,白求恩坦然放下故国的一切,来到中国。

而他回到加拿大,却是在去世33年后。

1972年,白求恩的“踪影”才逐渐出现在他的故乡。

上世纪70年代,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970年,特鲁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是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

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

但他们对白求恩的理解,却非中国人所熟知、毛泽东所言的“真正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

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认。

——朱绍杰《一个你所未知的白求恩》

材料二白求恩在延安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推为伟大,不仅因为他的革命热情,还在于他的科学威力。

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

今天,当中国踏上现代化征途之际,白求恩精神将永远昭示于后来者。

在我们时代的历史流光中,白求恩的形象今天显得格外辉煌夺目。

他的生平,他的工作,无不说明一个真理:

只有那些身心一致要将革命与科学真正熔于一炉的人,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使人民得以既迅速而又稳妥地向他们的解放事业前进。

——林达光《白求恩和今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6分)

【考点】白求恩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信息可以得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由回

避到肯定、赞美。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信息可以得出国际冷战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与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依据材料一“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认”信息可以得出他处处为他人服务,为医疗社会化而不懈奋争的崇高精神,肯定他在征服“死亡”威胁过程中的坚强毅力。

(2)依据材料一“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认”可以得出:

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依据材料二“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可以得出:

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崇高医德,廉洁行医等。

【答案】

(1)变化:

由回避到肯定、赞美。

(3分)

原因:

国际冷战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与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钦佩他处处为他人服务,为医疗社会化而不懈奋争的崇高精神;肯定他在征服“死亡”威胁过程中的坚强毅力。

(6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涵:

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崇高医德,廉洁行医。

(任答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1.(2015·湖南长沙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

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

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

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

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

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6分)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9分)

【考点】林则徐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950年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知识可以分析背景为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第二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中材料中“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

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

”可知不同:

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2)依据材料一中“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

【答案】

(1)背景: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2分)

不同:

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4分)

(2)评价: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

(5分)

2.(2015·湖南岳阳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说:

“古之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曾国藩在吸取前代理学大师“礼”的思想基础上,将理学家奉为世界本原的抽象的“礼”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促使人们自觉遵守封建的纲常礼教,维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最终实现“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目的。

1861年(咸丰十一年)7月18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次重申了“造炮制船”的主张,认为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

为此,曾国藩于1861年设立了安庆军械所,潜心研制洋枪洋炮;1868年,他支持容闳在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内设立机械学校,培训技术工人,给工人讲授机械制造原理,使他们掌握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熊吕茂《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9分)

【考点】曾国藩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将理学家奉为世界本原的抽象的“礼”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礼”“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曾国藩重视“礼”;依据材料“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次重申了“造炮制船”的主张”等信息可知其“师夷长技”的教育思想特点;“支持容闳在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内设立机械学校,……使他们掌握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学以致用,强调科学教育的实用性。

(2)第一小问背景,可以结合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巨变从“文化、思想以及社会转型”以及民族危机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曾国藩活动的史实从“既有维护封建纲常和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面”的角度分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作答。

【答案】

(1)特点:

重“礼”;经世致用;师夷长技。

(6分)

(2)背景:

东西文化交融;政治风云多变;社会转型。

(5分)

简评:

既有维护封建纲常和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面。

(4分)

3.(2015·湖南衡阳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

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

(7分)

【考点】曾国藩

【解析】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在治军方略上”、“在中西邦交上”,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归纳其观点。

(2)从材料中“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可总结特点是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从“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可总结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化的意义可知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

【答案】

(1)观点:

政治上:

主张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澄清吏治,维护清王朝统治;

经济上:

关注民生,重视农业;

军事上:

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开启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

外交上:

反对西方侵略,又不盲目排外。

(8分)

(2)特点:

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7分。

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7分)

4.(2015·湖南郴州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张之洞认为:

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和求富。

张之洞笃守纲常之礼节,认为“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

关于学校教育系统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张之洞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只有阅报等教育方式可惠及社会上其它的人。

——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

材料二梁启超提出: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

”梁启超认为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

利用办报,向导国民;以演说为事,鼓铸民德民智;以著书立言,宣传新思想;组织学会,举荐贤才,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差异。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差异的原因。

(7分)

【考点】张之洞;梁启超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张之洞主张的是培养忠诚的国民,维护清朝统治,限制女子教育,但他的培养方式相对单一;由材料二可知,梁启超主张培养新民,提倡女子教育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2)张之洞是维新派,梁启超是立宪派,两派思想差异的原因与阶级立场、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差异等。

【答案】

(1)差异:

张之洞主张培养忠诚的国民,维护清朝统治;限制女子教育;方式相对单一。

(4分,答出两点即可)梁启超主张培养新民,以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提倡女子教育;方式多样化。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两人阶级立场不同;两人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

(7分)

5.(2015·湖南益阳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

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

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

——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

(8分)

【考点】严复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重和其“优胜劣败”的思想给国人思想的震撼;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其进步意义。

(2)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二的“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

‘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归纳出严复的主要主张;第二小问方法,由材料二“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可以看出其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由第一问所归纳的特点可以看出要对他一生的言论进行归纳概括而不仅仅是特定时期的言论。

【答案】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天演论》宣传的“优胜劣败”思想震撼了国人心灵。

(2分)

影响:

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启发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了变法图强和维新运动。

(3分)

(2)思想:

“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中国救亡的出路。

(4分)

方法:

人物思想要根据人物一生的言行进行归纳。

(2分)评价人物思想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2分)

6.(2015·湖南衡阳三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75年,“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选来选去,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他在去伦敦的日记《使西纪程》中,对途经十数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

他在日记中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是石破天惊的创见。

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他的思想更加激进。

后来总理衙门将《使西纪程》刊行,但立即引来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