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28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基础积累(1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辞决而行 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⑥拜送书于庭 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⑧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⑩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④⑤⑦   B.②④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⑧D.③④⑥⑧⑨

解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愉悦,高兴。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早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颁”通“斑”,斑白。

④“辞决而行”中“决”通“诀”,诀别。

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亡”通“无”,没有。

⑥“拜送书于庭”中“庭”通“廷”,朝堂。

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中“禽”通“擒”,逮捕。

⑧“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中“尊”通“樽”,酒杯。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通“背”,违背,背叛。

⑩“若知我不降明”,这句话是说“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句中没有通假字,故选B项。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而相如廷斥之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惠等哭,舆归营

解析:

本题中,A项,“天雨雪,武卧啮雪”中的“雨”是名词,却是处于谓语所在的位置,且后面跟了宾语,故应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下,落下”。

B项,“而相如廷斥之”中“廷”是名词,朝堂,此处作状语,在朝堂上;C项,“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间”是名词,小路,此处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D项,“惠等哭,舆归营”中“舆”是名词,车子,此处作状语,用车子,这句话是说“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故选A项。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⑥宜皆降之 ⑦何久自苦如此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⑦

C.④⑥⑨⑩D.②④⑦⑨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

“膏”为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动词的使动用法,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的使动用法,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⑧意动用法,⑨动词的使动用法,⑩动词的使动用法。

B、C、D三项与题干中的“膏”均为使动用法,A项中的⑧为意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各项中,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连辟公府不就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大王来何操

解析:

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例句和选项B都是被动句式。

答案:

B

5.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汉朝史学家,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其《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其史学著作《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C.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四史”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东晋陈寿的《三国志》。

D.张衡,东汉人,字平子,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他的《灵宪》属历法书籍,诗歌有《四愁诗》等。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C项,“东晋陈寿”错误,陈寿应是西晋时期人。

故选C项。

答案:

C

6.下列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B.①⑤⑥/②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解析:

①⑤为判断句,②④⑥为被动句,③为宾语前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天色已晚而雪大天冷的景色。

(2)在《赤壁赋》中,作者苏轼与客泛舟赤壁,在“举酒属客”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达内心的快乐。

(3)《荀子·劝学》中,作者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答案:

(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9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解析:

C项,决:

必定。

答案:

C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

A项,介词,凭借/介词,拿;B项,副词,一定;C项,介词,趁机/介词,通过,经由;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答案:

B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献璧后,蔺相如采取了三次有步骤的行动:

取璧、保璧、归璧。

这些行动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B.“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上冲冠”,更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C.蔺相如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相视而嘻”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们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

D.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在“完璧归赵”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与廉颇的矛盾也得以缓解。

解析:

D项,“蔺相如与廉颇的矛盾也得以缓解”错,选段中并没有交代二者的矛盾;再者,蔺相如加官,逐渐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因此“蔺相如加官”为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矛盾加剧埋下了种子。

答案:

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王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了璧,递给妃嫔们传看,来戏弄我。

(2)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回赵国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9分)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行人。

擢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

俺答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超拜选右佥都御史代之。

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其围。

忧归,再起,仍故职。

四十年擢总督蓟辽副都御史。

条上封疆极弊十五事,多从其请。

以居庸岔道却敌功,进兵部右侍郎。

明年五月,古北口守将遣哨卒出塞,朵颜卫掠其四人。

部长通汉叩关索赏;副总兵胡镇执之,并缚其党十余人。

通汉子惧,拥所执哨卒至墙下,请易其父。

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

自是诸予迭为质,半岁而代。

选驰疏以闻,自诩方略。

选及巡抚徐绅等俱受赏。

十月丁卯,辛爱与把都儿等大举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京师戒严。

帝大惊,谕阁臣徐阶曰:

“朕东见火光,此贼去京不远,其令兵部谕诸军并力剿逐。

”明日,选以寇东遁闻,为将士祈赏。

帝疑,以问阶。

对曰:

“寇营尚在平谷,选等往通州矣,谓追杀者,妄也。

”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膑、溱战殁,镇力战得脱。

寇留内地八日不退。

给事中李瑜遂劾选、绅与副使卢镒,参将冯诏、胡粲,游击严瞻等,俱逮下诏狱。

又二日,寇始北去,京师解严。

初,谍者言寇将窥墙子岭,部檄严待之,而三卫为寇导者绐选赴潘家口。

寇已入,选、绅惧得罪,径趋都城,屯东直门外,旋还通州。

及遣镇等御,又不胜。

内侍家蓟西者,哗言通汉父子实召寇。

帝入其言,益怒。

法司坐选、绅、诏守备不设律斩,镒等戍。

帝谕锦衣朱希孝坐以纵通汉勾贼罪,复下选诏狱。

选不承,止承质通汉父子事,且言事已上闻。

希孝录其语上,刑部如帝指论选死。

即戮于市,枭其首示边,妻子流二千里。

绅论死系狱,诏及镒等戍边。

帝虽怒选甚,但欲诛其身,法司乃并坐其妻子。

隆庆初,始释还。

(节选自《明史·杨选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B.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C.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D.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解析:

“三河”“顺义”为地名,都是“掠”的宾语,“掠”后不应断开,排除B项。

“围……于郑官屯”是状语后置句,语意独立,应该断开。

排除C、D两项。

故选A项。

答案:

A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

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经年的其中之一。

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解析:

“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错,应为“朝廷官员”。

答案:

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选是嘉靖时期的进士。

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在巡抚朱笈被逮捕后,被破格提拔,代替朱笈。

独当大任,遂解大同之围。

B.杨选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时,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采纳他的意见。

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C.嘉靖四十一年副总兵胡镇将通汉及其同党十多人捉住,杨选以通汉的儿子来做人质作为释放通汉的条件。

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因此受到赏赐。

D.皇帝因听信传言治杨选、徐绅、冯诏守备不设之罪,杨选不承认。

皇帝虽然特别恼恨杨选,但只想诛他本人,法司则连带问他妻子儿女的罪。

隆庆年初,他的妻子儿女才被释放回家。

解析:

“独当大任,遂解大同之围”错,应为“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其围”。

答案:

A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不承,止承质通汉父子事,且言事已上闻。

希孝录其语上。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求通汉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送回他的父亲。

(2)杨选不承认,只承认抓住通汉父子这件事,并说这件事已经报告皇帝知道。

朱希孝记录他的话呈给皇帝。

【参考译文】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官行人。

提升为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

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捕,越级升杨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

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大同之围。

因父丧回家,再次被起用,仍然任原职。

四十年提升他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

他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听从他的请求。

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进官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古北口守将派遣哨兵出塞,朵颜卫抓住其中四人。

部长通汉叩关索要赏赐,副总兵胡镇将他捉住,并将他的同党十多人捆缚起来。

通汉的儿子恐惧,带被抓住的哨兵到墙下,请求交换他的父亲。

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他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还他的父亲。

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半年换一次。

杨选急驰上疏报告皇帝知道,并自夸有方略。

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受到赏赐。

十月十一日,辛爱和把都儿等人大举从墙子岭、磨刀峪毁墙入侵内地,京师戒严。

皇帝大惊,告诉阁臣徐阶说:

“我看见东边的火光,说明此贼寇离京城不远,下令兵部告诉诸军并力剿除驱逐敌人。

”第二天,杨选报告皇帝敌寇向东逃遁,并为将士祈求赏赐。

皇帝怀疑这件事,就问徐阶。

徐阶回答说:

“敌寇的军营还在平谷,杨选等人往通州去了,说追杀敌人,简直荒谬。

”皇帝怀恨他。

敌寇逐渐向东,大肆抢掠三河、顺义,包围诸将傅津等人于郑官屯。

杨选派遣副将胡镇偕同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攻打敌人。

孙膑、赵溱战死,胡镇竭力作战才得以逃脱。

敌寇逗留内地八天不退走。

给事中李瑜于是弹劾杨选、徐绅和副使卢镒,参将冯诏、胡粲,游击严瞻等人,他们都被逮捕下狱。

又过了二日,敌寇才向北离去,京师解除戒严。

起初,侦察的人说敌人准备窥探墙子岭,兵部檄文要求严阵以待,而三卫为敌寇引导的人欺骗杨选说敌寇开赴潘家口。

敌寇已经侵入,杨选、徐绅恐怕有罪,径直趋向都城,屯兵东直门外,不久返回通州。

等到派遣胡镇等人抵御敌人,又不能取胜。

内侍住在蓟西的人,纷纷传说通汉父子实际召来敌寇。

皇帝听到这个话,更加恼怒。

法司以杨选、徐绅、冯诏守备不设之罪按律论斩,卢镒等人贬戍边关。

皇帝告诉锦衣朱希孝问杨选放纵通汉勾结敌寇之罪,又将杨选下诏狱。

杨选不承认,只承认抓住通汉父子这件事,并说这件事已经报告皇帝知道。

朱希孝记录他的话呈上皇帝,刑部按皇帝的意思判杨选死刑。

立即在市杀戮,枭首到边关示众,他的妻子流放二千里。

徐绅被判死罪拘囚在狱,冯诏和卢镒等人贬戍边关。

皇帝虽然特别恼恨杨选,但只想诛他本人,法司则连带问他妻子儿女的罪。

隆庆年初,他的妻子儿女才释放回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19分)

铁铉,邓人。

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

尝谳疑狱,立白。

太祖喜,字之曰“鼎石”。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

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

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

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

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

景隆复大败,南奔。

铉与庸等乘城守御。

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

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

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

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愤甚,百计进攻。

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

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

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铉入谢,赐宴。

凡所建白皆采纳。

擢山东布政使。

寻进兵部尚书。

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

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

燕王奔还北平。

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

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

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

既而庸亦败绩。

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

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选自《明史·铁铉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

B.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

C.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

D.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

解析:

“南北道”作“断”的宾语,指截断南北交通,故在“道”后断开,排除B、D两项;“之”是结构助词“的”,“锐”指锐气,在此应断开,排除A项。

答案:

C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因给事殿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B.擢,指提拔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徙”“改”“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执掌文书奏章,后来成为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D.总兵官,是明清两代武职官名,始属临时差遣,后因边境战事时起,渐成常设官员。

解析:

“迁”指调动官职,“左迁”指贬官。

答案:

B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

建文初年,他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B.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

李景隆兵败后,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铁铉与参军高巍从临邑赶到济南,与盛庸、宋参军等誓死守卫。

C.朱棣攻济南时,铁铉采用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的方式对抗,并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D.燕王即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

让他回一次头也没有做到,铁铉最终被凌迟处死。

解析:

“铁铉采用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的方式对抗”错,应是朱棣。

答案:

C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

景隆复大败,南奔。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

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

李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

(2)不久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有进城,铁板就突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而逃。

伏兵出击,而桥在仓促之间也没有断掉,燕王策马逃走。

【参考译文】

铁铉,邓州人。

洪武年中,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

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

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鼎石”。

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

李景隆北伐之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

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守城部队都望风而逃。

铁铉与参军高巍感慨涕泣,从临邑赶到(奔向)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

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

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势力更加强大。

于是攻打济南,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

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

燕兵筑堤挡水,水灌济南城,又布下长长的包围圈,昼夜不停地攻击。

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兵攻城的器械,并不时地出兵攻击。

又派遣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士兵都欢呼。

铁铉在城墙上埋伏下精兵,等燕王进城后,放下铁闸攻击他。

又另外设下伏兵和断桥之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