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137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基础极为薄弱。

2.政府措施

(1)确立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3)培养科技人才:

号召海外留学生回国;培养各种科技人才。

(4)编制远景规划:

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

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

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新时期的科技发展

1.主要措施

(1)“文革”后,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迎来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春天。

(2)改革体制:

中共中央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3)制订规划:

①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②“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科技成就

核技术

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空间

技术

①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运载

火箭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信息

技术

①中国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

工程

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意义

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两弹一星”

内容: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2.不能认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没有大的科技成就: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依然完成了氢弹试验,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成功,这些成果在当时足以震惊世界。

这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

3.“一、二、三”巧记新中国的科技发展

(1)一个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两个阶段:

科研起步、走向世界。

(3)三大规划:

《十二五科技发展远景规化》、“863计划”、火炬计划。

主题一

新中国初期的科技成就

[史料探究]

材料一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现场发的贺电中指出:

“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项目

首次试验年份

试验次数

备注

美国

1945

1032

苏联(俄罗斯)

1949

715

英国

1952

45

不包括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同试验的次数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的核试验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提示:

(1)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

(2)起步时间晚,总试验次数少,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核试验。

[归纳总结]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因素:

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可靠保障。

(2)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强盛,对科技的需求增强。

(3)文化因素:

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以及完备的科研体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4)国际因素:

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点训练]

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

选A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研制成功银河系列计算机,故B、C、D三项均与题干“1965年”不符,排除。

本题答案为A。

主题二

新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

[史料探究]

材料一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千克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材料二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

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

——2012年4月13日《西安晚报》

(1)根据材料一,分析袁隆平选育出超级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

(2)材料二阐述了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提示:

(1)材料一说明杂交水稻的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2)侧重点:

发展经济。

原因:

国内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

[归纳总结]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科技

发展

的侧

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提高国防实力,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的研发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②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点训练]

2.2013年6月11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顺利升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五号”

解析:

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记忆能力。

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

A项发生在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在2011年;D项发生在2003年,标志着中国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

命题角度:

1.“两弹一星”的意义。

2.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典题例析]

[例1]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

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故选C。

[答案]C

[题组冲关]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A.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B.发展“两弹一星”

C.研制巨型计算机

D.参与人类基因研究

解析:

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和目的条件,故排除。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保卫国家安全,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故选B。

2.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

“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

选A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B、C两项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果;D项是在1970年。

考点二

科技发展的意义

命题角度:

1.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2.科技发展的意义。

[典题例析]

[例2]下图分别为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判断

A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壮举,但不是“实地考察”

×

B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不是航天事业的成就

×

C

“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

D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不属于航天事业的成就

×

[答案]C

[题组冲关]

3.下图是献给祖国62华诞的高科技礼品。

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地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

最能证明我们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是()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解析:

选C由“征服太空”“载人航天”排除A项;“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虽也涉及空间领域,但不是载人航天,排除B项;“嫦娥一号”是绕月卫星,只是人造卫星,排除D项。

故选C。

4.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解析:

选D材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多领域的成就,A项说法单一,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的方针,与题干四个精神无直接关联;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前两个精神无关。

——————————————[课堂小结·建通史]—————————————————

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关键词——

尖端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文化上]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防科技、农业、医学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

(2)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成功实现载人宇宙飞船升空。

[政治上]

(1)新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于1997年和1999年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2008年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三通,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3)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开展地区合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上]

(1)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现代中国,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1)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阶段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3.第三阶段

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2)1985年,在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述指导思想转述为教育目的:

“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2.20世纪50年代

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作了相应变革,最突出的特征是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3.“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将“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在实践上异化为“为阶级斗争服务”;将“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上异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并在实质上将教育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4.20世纪80年代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教育界影响深远,在实践中起到了教育方针的作用。

5.20世纪90年代

在吸取20世纪80年代教育方针积极成果的基础上,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斯里兰卡

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巴尔扎克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

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歌德

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书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