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717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docx

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

 

2013年车载大尺寸触摸屏行业研究报告

 

2013年6月

目录

一、Tesla电动车开启车载触屏新纪元3

1、Tesla电动车:

变幻想为现实3

(1)行业优质供应商齐聚发力3

(2)性能优异,超越其他电动车,媲美跑车4

2、Tesla电动车推动汽车中控触屏化5

3、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关注中控触屏化7

二、车载触屏提升大尺寸触屏行业景气度9

1、触屏技术百花齐放9

2、大尺寸触屏领域TOL技术占据主导地位12

3、G5为大尺寸触屏最优产线13

4、大尺寸触屏供需紧张加剧15

(1)笔电市场大尺寸触屏供需紧张16

(2)汽车市场加大对大尺寸触屏的需求18

三、触屏行业上市公司投资策略20

1、关注拥有大尺寸产品产能的厂商20

2、重点上市公司21

(1)长信科技(300088):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1

(2)莱宝高科(002106):

全面出击,发力触屏市场21

一、Tesla电动车开启车载触屏新纪元

1、Tesla电动车:

变幻想为现实

Tesla汽车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带。

2004年2月,马斯克向Tesla投资630万美元,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8年10月,试验版车型Roadster经过5年的研究终于量产。

2012年第三季度TeslaModelS投产,低端车型整车性能与宝马、奥迪相当,高端车型媲美保时捷911。

公司带着硅谷的基因,推出的Tesla电动车,带给人们全新的驾驶理念,并颠覆了传统汽车制造业。

随着今年一季度超预期的销售业绩,公司将迎来首次盈利,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1)行业优质供应商齐聚发力

Tesla被媒体称作电动汽车业的“苹果”,汇聚了行业内的优质供应商。

Tesla目前共有14家的供应商,分别来自于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瑞典、韩国等地,其中包括了横滨轮胎(YokohamaRubber)、松下电器(PanasonicCorp)、瞻博网络(JuniperNet-works)、直觉软件(IntuitInc.)、德纳公司(DanaHolding)、达索系统(DassaultSystemes)、博格华纳(BorgwarnerInc.)、伟世通(VisteonCorp)以及TEConnectivity等厂家,这些供应商涵盖了包括轮胎、锂电池、软件开发和汽车变速器供应等多项领域。

(2)性能优异,超越其他电动车,媲美跑车

随着电动车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家厂商相继发布高性能的纯电动车,如奥迪的纯电动版R8e-tron、标致的EX1等,它们的性能甚至达到了传统动力跑车的标准,但都停留在实验阶段无大批量生产,而已量产车型如比亚迪E6、日产Leaf等,则表现中规中矩,仅能满足日常基本需求。

Tesla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其在续航里程、最大功率上是其他电动车型的3-4倍,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其他车型的1/2左右,最高时速远超其他车型。

Tesla性能优异,在超越其他电动车基础上,紧追传统动力跑车。

Tesla陆续推出Roadster和TeslaModelS车型,大受市场欢迎。

目前,公司量产车型为TeslaModelS(包括60kwh、85kwh及85kwh改良版),其中高端车型ModelS85kwh改良版,0-100km/h加速仅需4.4s,最高时速达208km,最大功率为310kw、最大扭矩为600Nm,单次充电续航里程480公里,性能动力已经超过宝马535i。

2、Tesla电动车推动汽车中控触屏化

目前,汽车的中控区域都还是传统结构——实体按钮式,少量汽车的高配版出现了触摸屏,但是触摸功能较弱,基本是处于配合使用状态,大部分功能还是通过实体按钮来实现。

这样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饰设计,空间使用率低,阻碍了前排的乘坐空间。

同时,中控需要设臵相应的功能区,如中控屏幕、空调区、车辆控制区等,将使中控区域复杂化,不利于用户操作。

用户必须在琳琅满目的按钮中找到对应按钮操作,还必须适应不同车型的中控按钮安排。

TeslaModelS中控的全触屏操作具有颠覆性,开启了中控触屏的新纪元,满足了当前用户倾向于简单操作的思维方式,并为设计师留出更多的创意空间。

TeslaModelS中控的全触屏进一步加速了触屏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与消费电子领域用触屏相比,汽车领域用触屏应具有以下特征:

1.触屏大尺寸化,2.支持多点触控,3.具有高可靠性,4.具有高耐用性。

其中,大尺寸化和多点触控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体验感,这两点和消费电子领域相似,高可靠性和高耐用性则是对触屏要求的升级,是汽车领域所特别强调的。

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汽车领域对中控触屏的具体要求。

3、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关注中控触屏化

关注中控触屏化的汽车厂商的不仅只有Tesla,根据最新的资料,丰田、福特及凯迪拉克等公司也在新车型中尝试采用触屏中控。

但目前已大批量生产的车型只有TeslaModelS。

丰田汽车近期申请了全触控车内娱乐界面专利,凸显了对汽车中控触屏化的重视。

专利中丰田汽车对在仪表盘中加入类似智能手机界面进行了尝试,认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于ATM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触屏界面,在汽车中也应该提供类似的、熟悉的触屏解决方案。

福特汽车于2010年推出车载多媒体互动系统——MyFordTouch,尝试为驾驶员提供用于操控车辆主要功能的控件及显示屏的组合。

MyFordTouch系统主要包括一个8英寸的触摸屏,系统的操作界面和图像由新一代福特SYNC支持,并以微软WindowsEmbeddedAuto为平台。

MyFordTouch系统各种功能和设臵操作简便,使驾驶者的精力更集中于行车本身,支持中文普通话语音控制,提供SYNC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的支持,蓝牙电话功能完善,地图导航功能不断完善,以及由SD卡槽实现的更多接口等。

驾驶员可以通过清楚、直观的彩色显示屏和语音来控制各种功能。

凯迪拉克汽车于2012年推出全新的信息娱乐系统——CUE,CUE系统由中控台、方向盘控制装臵、仪表盘显屏和语音识别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核心装臵为8英寸中控台屏幕及触控面板,可以几乎无缝的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车载娱乐系统整合在一起,多媒体娱乐、卫星导航和通话功能都能通过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进行。

CUE系统目前已搭载在凯迪拉克最新的旗舰车型XTS上。

二、车载触屏提升大尺寸触屏行业景气度

1、触屏技术百花齐放

近期触摸屏行业技术进步迅猛,新技术方案纷纷亮相。

行业内的触摸屏厂商和面板厂商提出了TOL、新型薄膜触控技术(包括G1F、GF2、Metal-mesh等)、On-cell和In-cell等新技术方案,与现有方案相比节省了一片ITO玻璃基板或ITOFilm,降低器件的厚度和重量,并能降低成本(当良率提升到适当的水平)。

In-Cell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苹果的旗舰产品iPhone5上,但是良率问题困扰着各家制造厂商,初期50%左右的良率一直被行业所诟病,虽然经过量产的磨合良率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仍面临着成本的压力,使得其在中低端市场缺乏竞争力。

同时,In-Cell技术目前仅掌握在LG、日本显示、夏普三家厂商手中,少数大陆厂商和台湾厂商也宣称掌握了该技术但离批量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苹果与三家厂商的密切合作使得其他终端厂商知难而退,也进一步限制了In-Cell技术的推广。

我们认为短期内In-Cell技术很难全面展开,仅仅是小部分知名厂商旗舰产品的“利器”,对中、低端市场无法形成冲击。

On-Cell技术目前主要以OLED上的On-Cell技术为主,在三星的Galaxy系列产品上广泛使用。

与In-Cell相比其制造流程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度高,但必须与OLED相配合。

全球OLED量产厂商仅有三星和LG,其余面板厂商短期内均无法批量生产,使得On-Cell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OLED面板的价格要远高于普通TFT面板,也使得On-Cell技术的应用局限于高端产品,在中低端市场缺乏竞争力。

TOL技术与前两类技术相比进入门槛较低,目前以台湾和大陆的制造厂商为主导,应用在多款主力产品上,制造流程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优势明显。

TOL技术性能综合,在各类尺寸产品的高、中、低端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新型薄膜触控技术包括G1F、GF2、Metal-mesh技术等,与TOL相类似进入门槛比较低,目前以台湾和大陆的制造厂商为主导,制造流程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度较高,成本优势明显。

其中GF2技术中双层ITOFilm是技术难点,而Metal-mesh技术尚未实现批量生产。

新型薄膜触控技术相对传统薄膜触控技术(G/F/F)有较大的提升,在各类尺寸产品的高、中、低端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G/G技术与G/F/F技术作为传统触控技术,和TOL技术与新型薄膜触控技术类似也是以台湾和大陆的制造厂商为主导,应用在多款经典产品上。

他们与TOL、新型薄膜触控技术相比成熟度高,成本无优势,与In-Cell、On-Cell技术相比制造流程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优势明显。

其中G/F/F技术仅在中小尺寸产品的中、低端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G/G技术在各类尺寸产品的中、低端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综上,In-Cell、On-Cell技术近期局限于部分高端市场,对中、低端市场无法形成冲击,其中In-Cell技术由于受良率困扰不排除终端厂商会采用其他技术路径替代。

TOL技术和新型薄膜触控技术在各类尺寸产品的高、中、低端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传统技术G/G、G/F/F技术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短期内不会被新型技术替代。

我们认为,2013年触摸屏行业技术路径仍将延续目前各技术共存的局面,各类技术百花齐放,TOL技术、新型薄膜触控技术、G/G技术、G/F/F技术将成为市场的主流,In-Cell技术、On-Cell技术将局限于部分市场的应用。

2、大尺寸触屏领域TOL技术占据主导地位

触屏行业内各类技术百花齐放,但在大尺寸领域TOL技术优势显著,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大尺寸触屏领域的解决方案主要有TOL技术、G/F/F技术、Metal-mesh技术等,In-cell技术和On-cell技术由于良率和成本的因素暂未进入大尺寸产品领域。

三种解决方案中孰重孰轻,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技术角度分析,TOL技术性能综合,工艺技术成熟度高,广泛被终端厂商采用;G/F/F技术由于存在信号延迟,触控体验感略逊于TOL技术,正在优化升级中,未来有望进入部分终端厂商供应链;Metal-mesh技术尚未实现批量生产,且存在缺陷有待改善,其量产进度仍需进一步观察。

其次从上游触屏厂商角度分析,目前大尺寸触屏主要供应商为台湾宸鸿、胜华等厂商,他们不约而同均选择了TOL技术方案,表明了TOL技术方案在大尺寸产品领域相对其他方案成熟度高,优势显著,触屏厂商选择TOL技术方案能较快切入终端厂商供应链。

最后从下游终端厂商分析,目前已面世的带触屏笔电产品基本选用了TOL技术方案,表明了TOL技术方案性能综合且性价比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受到终端厂商的亲睐。

综上,大尺寸触屏领域,TOL技术优势显著领先于其他技术方案,占据主导地位。

3、G5为大尺寸触屏最优产线

针对大尺寸触屏产品,各家厂商结合自身情况采用各世代线进行生产,其中台湾厂商一般采用高世代产线生产大尺寸触屏产品,以4代线和5代线居多,大陆厂商一般用低世代产线生产大尺寸触屏产品,以2.5代线和3代线居多。

随着大尺寸触屏产品需求的兴起,台湾和大陆部分厂商进一步扩充产能提升供给能力,如台湾宸鸿(TPK)新建5.5代线,大陆长信、莱宝新建5代线等。

低世代线切割大尺寸触屏产品良率控制较难。

厂商采用低世代线生产时,如果触屏尺寸越大,大片玻璃可切割触屏数则越少,在线随机不良率较高,直通良率则越难控制。

目前,低世代线生产大尺寸触屏的直通良率较低一般仅为60%-70%,部分甚至低于60%,小尺寸触屏的直通良率较高一般为70%-80%,部分甚至超过80%。

高世代线切割大尺寸触屏产品时,玻璃基板利用效率高,经济性佳。

大尺寸触屏产品一般指尺寸大于11英寸的产品。

5代线生产21.5英寸产品时,玻璃基板利用率和3代线持平,但3代线仅可切割2片21.5产品不符合经济性要求,因此在生产11英寸以上产品时,5代线玻璃基板利用率高于其他世代线(仅对比3代线、4.5代线),经济性显著。

综上,针对大尺寸触屏产品,5代线在良率控制和经济性方面均优于低世代线,行业内各家厂商也优先选择建设高世代线(如5代线)来提升大尺寸触屏产品的产能,因此,当前5代线是大尺寸产品的最优产线。

4、大尺寸触屏供需紧张加剧

目前,大尺寸触屏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领域,改善用户体验感。

TeslaModelS首次采用触摸屏完全替代汽车传统中控并实现了量产,进一步拓宽了大尺寸触屏的应用领域,触发了汽车市场对大尺寸触屏的需求,加剧了当前大尺寸触屏市场的供需紧张度。

(1)笔电市场大尺寸触屏供需紧张

在笔记本电脑市场,2012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约2亿部,2013年、2014年将在这一规模的基础上保持小幅增长,我们在参考各家资讯机构预测数据的基础上,中性预计2013年、2014年笔记本出货量分别为2.0亿部、2.08亿部,2013年渗透率约为15%,2014年渗透率进一步上升至32%。

我们认为随着Windows8的推广,笔记本电脑将在2013年、2014年全面推广加装触摸屏,预计带触屏笔记本电脑的渗透率2013-2014年分别为15%和32%,对应触屏需求量约为0.3亿片和0.66亿片。

大尺寸触屏产品对现有产能消耗较大。

以5代线为例,5代线的玻璃基板(1100mm*1300mm)切割14寸屏可以切成15片,切割4.5寸屏则可以切成160片,其产能是14寸屏的10.7倍。

针对大尺寸触屏产品,终端厂商与触屏厂商目前以TOL技术为主。

近期面世的带触屏笔电中大多数采用TOL触屏,未来随着良率与产能规模的进一步提升,TOL触屏产品将在大尺寸触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假设笔记本电脑屏幕尺寸一般为14.0英寸,行业平均良率2013年为80%,2014年为83.75%,行业平均达产率为88%。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统计了行业内核心厂商的供给情况,2013-2014年触屏供给量分别约为0.25亿片和0.62亿片,可进一步推导出2013年供需比为0.85,2014年供需比为0.94。

综上,我们认为随着触屏笔电渗透率的提升,2013年、2014年大尺寸触屏供需紧张,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汽车市场加大对大尺寸触屏的需求

在汽车中控市场,TeslaModelS横空出世,推出全触屏中控带给消费者颠覆性体验,并广受欢迎,它对汽车行业的影响,类似于iPhone对手机行业的影响。

iPhone的出现,第一次把触摸屏带入公众的视野,颠覆了消费者对手机的传统体验,并引起其他手机厂商纷纷仿效,加速触屏手机的普及,带动小尺寸触屏市场走向繁荣。

Tesla今天将重走iPhone的“老路”,推出全触屏中控,势必引起各家汽车厂商的重视。

行业内的豪华品牌厂商不甘落后,以宝马、奔驰、奥迪为代表的厂商将率先推出中控全触屏车型,迎接Tesla的挑战。

在宝马、奔驰、奥迪的带动示范下,其他品牌厂商也纷纷尝试推出相关全触屏车型,加速了中控全触屏车型的渗透率的提升,从而拉动大尺寸触屏的需求。

按照中控触屏渗透由豪华品牌厂商延伸到普通品牌厂商的规律,我们重点收集了宝马、奥迪、奔驰三家豪华品牌汽车出货量数据。

盖世汽车网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宝马出货量为154万辆,奥迪出货量为145.51万辆,奔驰出货量为132万辆。

基于2012年的出货量数据,我们进一步假设未来两三年内三大豪华品牌中如总出货量的10%带全触屏则需求43万片触屏,总出货量的50%带全触屏则需求215万片触屏。

如果再考虑其他普通品牌厂商的需求,则总需求量的规模非常可观,从而加剧了大尺寸触屏的供需紧张度。

三、触屏行业上市公司投资策略

1、关注拥有大尺寸产品产能的厂商

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提升,触屏技术的升级换代,新增产能的陆续达产,大尺寸触屏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甜蜜期”。

我们认为拥有大尺寸产品产能的厂商将凭借产能和技术优势,率先切入终端客户供应链,分享大尺寸触屏行业的快速发展。

建议关注产业链中率先拥有大尺寸产品产能的厂商:

长信科技、莱宝高科等。

2、重点上市公司

(1)长信科技(300088):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公司是专业从事平板显示真空薄膜材料制造商。

主要产品有ITO导电玻璃、手机视窗材料及电容式触摸屏等。

1.一体化布局加速。

触屏行业内一体化将提升公司竞争力,并已经成为趋势,公司目前在大尺寸产品领域,通过寻找外协模组厂商加工模组产品实现一体化布局,未来公司还将通过其他灵活方式加速一体化布局,提升竞争力。

2.电容屏项目进展顺利公司5代线已获取下游客户订单,开始小批量生产,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后续随着公司加强对下游客户的拓展,公司5代线产品类型将进一步丰富,公司5代线现有技术合作伙伴背景深厚,将对公司5代线的经营提供支持;公司3代线,良率提升速度快,已获取订单,开始批量生产;公司2.5代线去年5月开始批量生产,良率达行业平均水平,产线利用率高;公司后续还将一步扩充产能,满足客户需求。

3.其他业务稳健发展公司ITO导电玻璃盈利能力稳定,不断推出高附加值新产品提升盈利能力;液晶屏减薄业务已切入知名面板厂商供应链,不断扩充产能,伴随大客户共成长。

(2)莱宝高科(002106):

全面出击,发力触屏市场

公司是国内平板显示行业领先制造商。

主要产品有ITO导电玻璃、彩色滤光片、TFT空盒、电容式触摸屏等。

1.建设五代线,拓展中大尺寸触屏市场

公司重视中大尺寸触屏市场,大力提升TOL技术水平和扩充产能。

公司TOL产品良率水平不断提升,位居大陆各家厂商前列,在良率提升的基础上注重扩充大尺寸触屏产能,去年实施定增项目建设重庆五代线,目前五代线建设按预期进行,预计8月份开始投产。

公司充分利用在技术水平和产能领域的优势,密切联系下游终端厂商,并和部分厂商达成合作意向。

随着大尺触屏市场的启动,公司有望和下游厂商共成长。

2.升级传统产品,精耕小尺寸触屏市场公司和IC厂商密切配合,升级现有传统G/G产品,推出单层多点互容触屏产品。

公司与终端客户合作密切,陆续向各家客户推广单层多点互容触屏产品,并受到客户的认可。

在IC厂商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设计方案和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公司单层多点互容触屏产品出货量有望大幅提升,替代传统G/G产品,增强公司在小尺寸触屏市场的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