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66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x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课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知识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情景诱思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 感觉越来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

工作越来越好 商品精了价格活了 心情越来越好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环境越来越好 哎……越来越好来……越来越好来……

思考 

(1)歌曲《越来越好》反映了我们人民生活的什么变化?

(2)歌曲中描绘的景象,是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吗?

知识归纳

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区别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准

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全面程度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不全面

除了注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生活环境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程度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部分地区尚未达到

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延伸应用

1.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理解错误的是(  )

A.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答案 A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表现是(  )

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④不是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C项正确。

 

知识点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情景诱思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如何在实践中自觉贯彻?

这是我们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加以解决的重大认识问题。

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还有哪些?

知识归纳

如何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中,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应建立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1)所谓优化结构应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优化地区结构:

一方面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的差距。

(2)所谓提高效益包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

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社会效益:

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的提高,即企业的外部经济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承担社会责任等。

延伸应用

1.胡锦涛强调:

“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更看重的是民生的改善。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  )

①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经济发展方式应当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③经济增长不能忽视经济效益 ④经济增长是我们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选项④中“根本目的”说法错误,答案选A。

2.多年来,GDP一直是我国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GDP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B.GDP对经济的评价并不全面,不包括经济消耗和环境指标等方面

C.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一定增强

D.片面追求GDP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答案 C

解析 此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C项入选。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有(  )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说法不准确,准确说法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不是经济目标。

排除B、C、D三个选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指标,除了要考核经济总量外,还必须考虑(  )

A.消费结构的变动B.人口增长的因素

C.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D.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答案 B

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指标即经济总量/人口因素,因此选B,其他项与题意无关。

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依循题干逻辑,材料要求的是对“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目标的科学判断,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文意,选D。

                   

1.“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内容。

这一目标的提出(  )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原则决定的 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就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2.“十一五”规划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这告诉我们(  )

A.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贫困地区难以实现

B.我国应力保贫困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C.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D.解决贫困地区的小康问题,只能靠国家扶持与帮助

答案 C

3.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初步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的说法均不科学,答案选B。

4.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物质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不是区别,B项正确;A项颠倒了二者关系。

5.某镇政府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口号的引导下,提出建设全市“第一个别墅式农村”的目标,要求所有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积极实现跨越式发展。

很多农民对这种“形象工程”抱怨说,盖了楼房,穷得叮当,扛着锄头进洋房,小康让我们遭了殃。

材料中某镇政府的做法(  )

①曲解了小康社会的本质 ②超越了全面建设小康的经济目标 ③没有认识到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④过分重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选项②④与题意无关,答案选A。

6.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00美元,如果翻两番,那么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

A.3200美元B.4000美元

C.1600美元D.5000美元

答案 A

解析 翻一番为1600元,再翻一番为3200元,答案选A。

第2课时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知识点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情景诱思

思考 

(1)这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观?

有何危害?

(2)我们应该树立何种发展观?

请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归纳

1.全面、准确理解“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泛化。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3)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

2.“五个统筹”及其实质

(1)“五个统筹”是指: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注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把先进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加全体人民的福利。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延伸应用

1.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北京市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新理念,就是要注重实效,降低成本,把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和北京市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这一新理念折射出的道理是(  )

A.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筹办奥运会的根本出发点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C.要把筹办奥运会与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D.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国家

答案 B

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胡锦涛等深入灾区,检查、指导救灾工作,关注灾民生活。

这主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  )

                   

A.坚持全面发展B.坚持可持续发展

C.坚持协调发展D.坚持以人为本

答案 D

3.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时将采取普遍调整和特殊调整相结合的办法,继续向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等人员倾斜。

这一做法(  )

A.表明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B.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是国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体现

答案 C

 

 知识点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情景诱思

思考 

(1)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2)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还应如何做?

知识归纳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用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取代传统产业。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1)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为此,我们要在完成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2)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是为了取代它,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尤为重要。

(3)另外,为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困难,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对容纳劳动力就业具有相当的优势,不能被取代。

2.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含义或原因

措施

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统筹城

乡发展

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问题。

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

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延伸应用

1.在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因为(  )

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②我国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富裕型消费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④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增长,但却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③④

答案 C

2.近年来,我国引进了“绿色GDP”这一概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由于(  )

①GDP不能起到衡量经济发展的作用 ②GDP的发展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③绿色GDP有利于引导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单一追求GDP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3.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必将极大地推动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倡导“生态文明”的目的是(  )

A.贯彻科学发展观

B.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C.实现经济更快地发展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答案 D

4.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依据材料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答案 

(1)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了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

                   

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

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

这启示我们(  )

A.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答案 D

解析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

“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说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③错误,工业占主导地位。

①④符合材料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企业(  )

A.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B.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C.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唯一经营目标

D.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

答案 B

解析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经营目的是经济效益;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企业必须兼顾生态效益,B项符合题意。

A项未体现企业特点;C项片面性;D项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案 稳定粮食需求。

措施包括:

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

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

措施包括:

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1.2008年6月12日人民网载文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发展大局,加强阶段的扶贫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这有利于(  )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不断提高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答案 C

解析 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答案选C。

2.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现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并且将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②属于市场调节 ③符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④坚持了绿色消费的消费观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属于宏观调控,而不是市场调节,答案选B。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  )

①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④由主要依靠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向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转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选项④说法不科学,答案选A。

4.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

其主要表现在(  )

A.否认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点

B.GDP增长了,社会财富却减少了

C.忽视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D.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答案 D

解析 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只看到经济增长,忽略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答案选D。

5.在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过程中,北京奥组委承诺,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要在奥运会结束后,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丰厚的环境保护遗产。

这一承诺所体现的指导思想的主线是(  )

A.以人为本

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经济发展

D.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答案 B

解析 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答案选B。

6.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

A.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案 D

7.2008年10月12日,在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指出: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今后要通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如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金融制度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等措施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从而顺利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答案 

(1)在农村继续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国有、私营、外资、个体等)投资农村产业,发展现代产业;支持农民依法按个体、私营、入股等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在农村继续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个体劳动成果和按生产要素(土地、技术、信息、储蓄等)得到的收入。

(3)依法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4)国家应通过调整财政和税收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此题考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材料,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思考,切忌泛泛而谈。

 

                   

一、选择题

1.《国倍跃进》一书曾对GDP这样描写:

“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

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汽车修理等,虽然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