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9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

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从白雪皑皑的北国林海,到绿影婆娑的南疆椰林,处处都有公安民警警惕的目光,恢恢法网全面撒开,犯罪分子插翅难逃。

D.在抗战期间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鳞一爪,工作上的一痕一迹,意识上的一思一感,都觉得具有较深远的意义,格外值得回味与珍视。

解析:

选B B项,“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

B.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解析:

选D A项,成分残缺,“看”前加“上”;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评传》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①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

②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评述

③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④曹聚仁写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

⑤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

⑥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

A.⑤②①⑥③④     B.⑥⑤④③①②

C.④⑤③⑥①②D.③⑤②⑥④①

解析:

选B 空格前的内容是定位《鲁迅评传》的,分析六句话可以看出,主要介绍曹聚仁写这本书采用的手法等。

应该先介绍写作的时间,然后分析不同的版本中曹聚仁的《鲁迅评传》的优点,再介绍曹聚仁写作时遵循的原则等。

4.语文新课改中,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请出”中学语文课本,金庸的作品是否应“请进”中学语文课本,成了一个争论的热点。

请你根据要求,阐述理由。

(5分)

(1)主张留住鲁迅的作品,反对“请进”金庸的作品。

①运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

答:

②运用对比和反问的手法。

答:

(2)认为鲁迅和金庸的作品并不矛盾。

答:

参考答案:

(1)①武侠小说不过是俗文学,只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点心,怎能进入为中学生补充精神营养的课本殿堂呢?

②读鲁迅,让人关注现实,积极行动;读金庸,却教人忘记现实,想入非非。

岂能驱逐鲁迅,向俗文学献媚?

(2)一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一个是主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鲁迅和金庸的内在精神其实是相通的。

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4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句子仿写,第一步,要找出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所写句子一定要与它的句式相同;第二步,要使修辞一致,所给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所写句子也要保持一致;第三步,要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能体现出鲁迅作为文学家和革命家的本色。

参考答案:

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 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利剑 剑锋直指黑暗时代的魑魅魍魉

6.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表一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无所谓

15.6%

表二 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不作答

21.4%

(1)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

(不能使用数字作答)(2分)

答:

(2)请谈谈你对“网络实名注册”的看法。

(4分)

答:

解析:

回答问题,注意把握给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和体现的意义。

第一问,通过观察数据,客观描述数据传达的信息,抓住81.6%和76.5%两个重点数据作答。

注意题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

第二问,主观性较强,可结合现实生活作答,谈实名制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又没有践行网络实名制。

(2分)

(2)优点:

对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监督公共言论、规范网民行为、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缺点:

网络本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实名制可能导致人们因为过于担心因言论不当被惩罚,而不敢公开发表言论、传播信息。

同时,如果网民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难免会被不法之徒盗用和滥用。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管理体系与时俱进,信息安全则是基石。

只有加强信息保护,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发展。

(4分)

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

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后来又解释道: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

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

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薪水、讲课费、稿费。

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

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

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

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

举个例子:

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

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

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

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

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

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

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

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

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

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

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

鲁迅回信说:

“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

所以只得混混。

”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

很不容易理解吧?

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

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

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

但是不要把二者决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

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

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

他说:

“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

”记者纠缠说: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

”鲁迅答道:

“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

”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昧》中写道: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亚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

他的好友许寿裳说:

“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

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

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所以只能混混。

这里的“混混”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为谋生不妨随波逐流。

C.第4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解析:

选AE B项,这里的“混混”指的是有精神追求的同时,也要注意保住饭碗。

C项,“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错。

D项,“有损民族大义”于原文无据。

8.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

(6分)

答:

参考答案: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或:

重视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重视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既世故又直率。

9.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答:

参考答案:

(1)围绕表现传主生活智慧的主题,选取了传主的典型事例表现传主睿智和果断的精神特质。

突出中心。

(2)不仅论及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而且深入到鲁迅先生思想中的智慧,从而突出传主形象。

(3)本文大量引用传主说的话,来表现他对钱的态度和对世故的看法,既体现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4)在谈及鲁迅薪水的时候,除了详细列举老舍、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薪水外,还详尽地介绍了1毛5分钱的购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了鲁迅对薪水的重视。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0.许寿裳说:

“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

(8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探究题,最关键的在于基于文本的主体内容和文体特点,发表独具个性的看法和观点。

切忌背离文本,一味拔高式地高谈阔论。

同时,把握题干中的要求,以题干的“题眼”为解题的突破口,联系具体文本内容,作为展开探究的论据式支撑。

最重要的是必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观点句具有鲜明性、准确性、概括性。

论述部分做到条分缕析,层次清楚。

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够从文本出发,提出观点,表明态度,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许寿裳认为,说鲁迅长于世故和不通世故都是不对的,这两种说法都不能从全面的视角来了解鲁迅。

许先生认为鲁迅的世故是与时代的不调和,不随顺潮流,保持个性独立。

(2)鲁迅先生与世俗之人有共同的喜好——爱钱。

钱被世上清高之人鄙弃,但鲁迅先生并不把对物质的追求看得低俗,他认为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有决定作用。

如,他接受蔡元培的大洋,却又痛骂国民党;他圆融婉转,应付所谓的学者名流,但这世俗的一面恰恰是鲁迅智慧的表现。

涉及民族大义问题时,鲁迅先生又不趋炎附势、一味顺随,显得不合时宜。

如,他拒绝参加中日通航典礼。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祥林嫂是不幸的:

新寡又迫嫁,丈夫却病亡,守子且艰生,幼儿又惨死。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祥林嫂,本应得到些同情,却备受嘲弄、侮辱和伤害。

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

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就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下!

美字体

赏美文

“树人”需要鲁迅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

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

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

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

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

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

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

那个时代的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的“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

[运用角度] “社会的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课外运用】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生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节选自《拒绝冷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暄(xuān)踌蹰(chóu)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惴惴(zhuì)俨然(yǎn)少不更事(jīnɡ)

C.间或(jiàn)形骸(hái)谬种(miù)沸反盈天(fèi)

D.正月(zhēnɡ)驯熟(xùn)炮烙(pào)咀嚼鉴赏(jǔ)

解析:

A项,“拓”读“tà”,B项,“更”读“ɡēnɡ”;D项,“炮”读“páo”。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吃素 鄙薄神气 安份耐劳 非懒即馋

B.诡密烦厌唾弃彩绣辉煌寻死觅活

C.蹙缩文采精华懒散舒适宽洪大量

D.蹒跚连绵不断毕毕剥剥轩竣壮丽

解析:

A项,份—分;B项,密—秘;D项,竣—峻。

答案:

C

3.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皱缩)间或一轮(偶尔)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

解析:

B项,歆享:

神灵享用供品。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

B.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C.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D.较快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很多是公认的能力型干部,他们风华正茂、精明强干、宏图正展,很受众人注目。

解析:

D项,使用正确,“精明强干”形容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A项,适用对象错误,“百无聊赖”侧重指精神上没有寄托,不用来表示经济上贫困。

B项,望文生义,“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C项,不合语境,“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B.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无论城市或乡村,无论南方或北方,无论海内或海外,只要是汉民族,都要过年。

C.送灶神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之日,这天晚饭之后,人们便举行“送灶君”的祭祀仪式。

D.我们在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解析:

A项偷换主语,可以在第一个分句加上“在……时”,或者删除“鲁迅”二字。

B项搭配不当,“过年”不是“节日”,应改为“新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或“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活动”。

C项“这天”指代不明。

答案:

D

6.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恰当的一项是(  )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D.②⑤③⑦⑥④①

解析:

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婶道歉,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赎罪。

答案:

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风 波(节选)

鲁 迅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

“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

”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

”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廷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

“皇帝已经坐了龙廷,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

——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

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

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

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

“这怎么好呢?

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

“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

“这死尸自作自受!

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这活死尸的囚徒……”

(选自《呐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年版,有删改)

7.节选文字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诸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本篇小说中“说”“道”等词语表明本篇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语言描写。

答案:

语言描写。

8.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

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每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